《歧路灯》语气词“哩”研究

2017-03-16 07:17赵晓雨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歧路句末助词

赵晓雨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歧路灯》是清代中期作家李绿园的长篇白话小说,该小说具有浓郁的河南方言色彩。该书中语气词“哩”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用法灵活多样。因此我们以《歧路灯》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语气词“哩”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细致地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调查语气词“哩”在清代其他作品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的存留情况,以期描绘出语气词“哩”在近代汉语后期及现代汉语中的发展脉络。

一、语气词“哩”的来源

对于语气词“哩”的来源,不少学者已经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吕叔湘指出:“‘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1]从吕先生的观点可以看出“呢”是“哩”的变形,它们的来源是一致的。

太田辰夫不同意吕叔湘“呢”“哩”同源的看法,他认为“呢”与“哩”的来源是不同的,他从叙实和非叙实的角度分别进行探源,认为表疑问的“呢”来源于“聻”,“聻”又来源于“尔”,中间似乎还有一个写作“尼”的阶段;而“‘裹’作为表示处所的词放在句末的用法是从古就有的(古汉语的‘焉’就是这样)”“‘里’‘裏’分为两个,一个变为句末助词‘哩’,另一个反过来成为体词,构成‘在裏’等说法,又进一步产生出这一系统的‘在此’‘在这裹’等。”[2]345

江蓝生也从疑问和非疑问两个方面来探寻“呢”的来源,他把表疑问语气的记住呢1,表非疑问的记作呢2,他认为唐以前呢1和呢2同用一个“尔”字,到唐代,口语中出现“在裹、裹”用作呢2,这时候呢1呢2分开使用,但是元代以后呢1(“呢”或“那”) 呢2(“哩”)混用不分,“呢”属于正宗,因而在竞争中“呢”字占优势,最终呢1和呢2用字重归统一[3]。

王力同意吕叔湘“哩”来源的看法,但他认为“‘呢’字的最初形式是‘那’”,“‘呢’的另一来源是‘哩’”[4]。

以上学者对“呢”“哩”来源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裹”在唐五代已经出现语气词的用法,其来源是从用于句末的处所名词“裹”发展而来。语气词“哩”的最初书写形式为“裏”,“表示申明叙实的语气”[5],后来又写作“里”“俚”“裡”“哩”。大约在元代才出现“哩”这一形式,之后逐渐统一于“哩”这一写法,功能上产生了疑问语气的用法。

二、《歧路灯》中语气词“哩”的用法

语气词“哩”在《歧路灯》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共出现962例,965次。从位置来看,语气词“哩”既可用于句尾,又可用于句中,因此根据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我们分别称之为句尾语气词“哩” 和句中语气词“哩”。下面逐一进行论述。

(一)句尾语气词“哩”

根据表达语气的不同,《歧路灯》中句尾语气词“哩”可分为两种:疑问语气和非疑问语气。

1.句尾疑问语气词“哩”

语气词“哩”用于疑问句末,帮助表达各种疑问语气,共190例,191次。

(1)用在特指问句末,共129次。根据句中有无疑问代词,特指问句分为完整的特指问和省略的特指问。

A.完整的特指问,句中有疑问代词,共96次。例如:

1)惠养民道:“谁保你哩?”

(《歧》40.376)*括号内的《歧》是 《歧路灯》的简写,第一个数字是回数,第二个数字是页数。全文同此。

2)我兑上一百两,你兑上啥哩?

(《歧》69.659)

完整的特指问句中含有“谁”、“啥”“怎么”“什么”等疑问词,这些疑问词指明句子的疑问焦点,主要承担了句子的疑问语气,“哩”在句末起到辅助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使句子带上深究的意味。

B.省略的特指问,“哩”直接放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面(N/NP+哩),用于询问处所或状况,共33次。

“N/NP+哩”,说话者之所以省略掉疑问代词,是因为说话者是在前文语境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问,无需说出疑问点,听话者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对方在询问什么。这种省略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因为是承接前文做出的疑问,所以这种用法又可称之为“承前问”。这类句子的疑问语气主要靠“哩”来表示。如:

3)九娃儿早已到楼院里,说道:“俺奶奶哩?”

(《歧》23.221)

4)还问道:“那姓夏的哩?”

(《歧》30.284)

例3)是说话者向对方询问提到的人物身在何处。例4)茅拔茹是想知道夏逢若会受到怎样的处置。

(2)用在反问句末,共50次。

反问句就是用否定的说法来表达说话者强烈的语气、无疑而问的一种句式。例如:

5)何尝是今日哩?

(《歧》20.204)

6)大相公何不每日到后书房中静坐看书哩?

(《歧》26.247)

“哩”用在反问句末,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观点,如例5);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如例6)。“哩”表达的反诘语气是借助句式来表达的。

有些句子虽然句末用的不是问句的形式,但从内容上看表达的是相反的观点,因此这些用例我们也归入反问句。共44次,例如:

7)自从先父到今日,谁还不知道你的心肠哩。

(《歧》23.223)

(3)用在是非问句末,共9次。如:

8)张类村道:“老哥轻易还进城来游游哩?”

(《歧》38.355)

9)想是要镇宅子哩?

(《歧》75.730)

“哩”用于是非问句末表达疑问的语气,希望对方作出是或否的回答。例9)句末的“哩”疑问程度比例8)弱一些,带有猜度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哩”只能用在非是非疑问句的末尾。

(4)用在选择问句末,共出现2例,3次。例:

10)程公道:“你与谭绍闻是亲戚,是朋友哩?”

(《歧》46.430)

选择问句中给出两种选择,希望对方选择其一。“哩”表示选择疑问的语气主要靠语调和句式来表达,“哩”起到辅助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

2.句尾非疑问语气词“哩”

“哩”用于非疑问句句末,在多种类型的句子当中表达相应的语气,共774次。

(1)用在陈述句末,共720次。

“哩”位于陈述句末,表达陈述的语气,这是“哩”最重要的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哩”的具体用法又有所不同,大体有以下五种用法:

①指明事实、强调、略带夸张,共462次。例如:

11)《五经》之外,还读几部书,才教读文章哩。

(《歧》7.82)

12)谭外甥还小哩,我也不怕他。

(《歧》18.185)

13)这是谭宅来书,定期在三日以后哩。

(《歧》59.546)

14)赌场有甚多少,一文钱还许赢一万两哩。

(《歧》69.659)

②申明持续义,共130次。

有些陈述句末带“哩”,表达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的意义。如:

15)俺班上都在后门等着磕头哩。

(《歧》23.221)

16)只是还有红玉一宗事,不曾开发哩。

(《歧》27.255)

学术界大多认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就是语气词“哩”所表达的语气。如:太田辰夫认为语气词“哩”表示持续不变[2]346、348。高育花认为语气词“哩”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6]。蒋绍愚、曹广顺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中提到语气词“哩”表持续和不变[7]。

胡明扬指出语气助词常和具体的句子连用,句中语词表示的意义和语气助词的意义交织在一起,这就容易把句中语词和语调表达的语气意义误认为是语气助词的意义[8]。由此我们认为“‘哩’表示持续不变”的看法就是把句中语词的意义当成了语气词“哩”的意义。例句中的副词“不曾”和时态助词“着”体现了持续的意义,去掉“哩”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再有,“持续”是时态上的意义,和语气意义不在一个层面上,不能混为一谈。本文认为,此种情况下句末的“哩”实质上是表达叙实说明的语气,申明句子的持续意义。

A.“哩”与时态助词“着”配合使用,分为“V着O哩”和“V/A着哩”两种格式*英文字母 O表示宾语,V表示动词,VP表示动词性词组,A表示形容词。。

a.“V着O哩”。如:

17)蔡湘道:“来时已对门军说,留着门哩。”

(《歧》21.212)

时态助词“着”紧跟在动词后面,使动作具有了持续的含义,“哩”在句末申明这种持续意义。

b.“V/A着哩”。如:

18)你只管说,我听着哩。

(《歧》6.62)

19)绍闻道:“闲着哩。”

(《歧》68.653)

以上两例中的“着”和“哩”是两个语法单位,不是一个整体,“着”是时态助词,紧跟动词的后面,“哩”是语气词,此格式应分析为“[V/A着]哩”。“着”前面既可以是动词,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持续,此类动词需具有持续性;“着”前也可以是动态形容词,表达状态的持续义。

B.“哩”与副词“正”“还”“未”等搭配。如:

20)惠养民道:“正在《诚意章》打搅哩。”

(《歧》38.355)

21)哎呀,可笑之极,我还未与他吊过孝哩。

(《歧》77.748)

“正/还/未+V/VP+哩”格式中动作的“正在进行”义由副词来体现。

C.“哩”与时间词“现今、如今”“现”等搭配。如:

22)现今先祖蔚县门生耿世升,在东昌府做知府哩。

(《歧》37.342)

这类句子中的时间词和语境共同传达动作正在进行的意义。

D.“哩”直接与“V/VP”搭配。如:

23)绍闻道:“我看戏哩。”

(《歧》18.190)

“哩”直接加在动词或动宾结构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此种意义是由会话场景提供的,去掉“哩”,联系当时的语境仍然可以看出正在进行的意义。所以“哩”在句末不表进行而是表达申明的语气。

③表示揣测的语气,共67次。如:

24)伺候少爷的小厮,这时候未必伸懒腰哩。

(《歧》19.193)

25)王紫泥道:“你单管着奚落人,我只怕到场里,一嘴不咬,把我弄的蹿了圈哩。”

(《歧》33.314)

④事态出现或将要出现变化,相当于语气词“了”,共40次。如:

26)天色已晚,咱回去罢,再迟三两天,便来上学哩。

(《歧》3.28)

27)我瞌睡了,我要回去睡哩。

(《歧》69.665)

⑤表示不满的语气,共16次。例如:

28)那里来了这一号学院,做啥大官哩。

(《歧》8.83)

29)谭绍闻道:“俺家这样忙,你家还叫你看戏哩。”

(《歧》63.590)

例28)王氏对学院不给儿子秀才之名表示不满;例29)巫翠姐的家人在谭家很忙的情况下来接她回家看戏,谭绍闻对此表示不满。

(2)用在祈使句末,共10次。例如:

30)希侨也醉了,骂宝剑道:“狗攮的,还不扶在床上哩。”

(《歧》17.178)

31)你休走哩。

(《歧》26.248)

语气词“哩”用在祈使句末,起到“命令”“劝阻”“禁止”“提醒”等作用。

(3)用在感叹句末,共32次。例如:

32)好不识趣的狗攮哩!

(《歧》26.251)

33)老太太休错了主意,好大一注子银钱哩!

(《歧》85.807)

“哩”在感叹句中,辅助表达各种感情,体现说话者在当时语境下的“气愤”“慨叹”“鄙视”“斥责”等。

(二)句中语气词“哩”

用于句中停顿处,共15例,17次。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用在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句末,表示假设的语气。共2次。例:

34)他费气哩,姑娘只管打,我不护短。

(《歧》3.28)

“哩”用在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句末,表示假设的语气,大致是“的话”的意思。

2.用在人名后,表示呼唤的语气。共6次。例如:

35)翠姐哩,孩子是什么病?

(《歧》85.807)

在“人名+哩”的格式中,“哩”的作用是表示呼唤,提醒听话人对下文内容的注意。

3.转移话题。共1次。

36)可说哩,外甥那里去了?

(《歧》8.83)

“可说”后面加上“哩”,“哩”起到转移话题的作用。

4.舒缓语气,共4次。例:

37)王氏道:“我说哩,我一个女人家见识,还知道使哩使不哩。”

(《歧》19.192)

“哩”用在句中停顿处,使句子表达没那么生硬,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5.用在并列结构间,表示列举。共2例,4次。例:

38)况且丈人给没过门的女婿请先生,好哩不好哩,人家怎好深管?

(《歧》8.84)

“哩”介于正反并列结构间,起到列举的作用。

由以上统计和分析不难看出,《歧路灯》中语气词“哩”出现频率高而且用法丰富。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歧路灯》中“哩”的用法,现列简表1。

三、《歧路灯》语气词“哩”与清代其他作品语气词“哩”的对比分析

为了呈现清代语气词“哩”的整体使用状况,我们在对《歧路灯》语气词“哩”进行穷尽性地统计分析基础上,还进一步调查“哩”在清代其他作品中的使用情况,选取的作品有:清代初期以山东方言为背景的《醒世姻缘传》,清代中期以江淮官话为背景的《儒林外史》和以北京话为背景的《红楼梦》,清代晚期以北京话为背景的《儿女英雄传》以及以吴语为背景的《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语料来源:《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儿女英雄传》西湖书社,1981年版;《官场现形记》中华书局,2001年版;《孽海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语气词“哩”在这些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见表2。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

表1 《歧》语气词“哩”的使用情况表

表2*表中的“+”表示存在此种用法,“-”表示没有此种用法。 语气词“哩”使用情况对比表

在不同方言中,语气词“哩”的用法是存在差异的。以河南方言为背景的《歧路灯》和以山东方言为背景的《醒世姻缘传》两部小说中,语气词“哩”的用法大致相同且最为丰富,可以兼表非疑问和疑问的语气。以江淮官话为背景的《儒林外史》,其中语气词“哩”也可兼表非疑问和疑问的语气,但是相较《歧路灯》和《醒世姻缘传》“哩”用法少一些。以吴语为方言背景的《官场现形记》和《孽海花》,两部作品中的“哩”主要表示非疑问的语气,疑问语气基本缺失。

以北京话为背景的《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比较特殊,《红楼梦》全书无一例“哩”;《儿女英雄传》中出现少许“哩”,用法比较单一,主要用在陈述句中表示指明事实、强调、略带夸张的语气和揣测的语气,疑问句只用于反问句句末,表示反诘的语气。《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与其他作品相比,“哩”的用法明显较少甚至完全缺失,这表明清代北京话中较少使用语气词“哩”。这可能与语气词“呢”有关:语气词“哩”和语气词“呢”都兼表非疑问和疑问的语气,入清以后语气词“呢”不断占据“哩”的地盘,最终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北京话中多用“呢”而少用“哩”。

综合来看,清代语气词“哩”仍是个相对活跃的语气词,尤其在部分方言中生命力依然很旺盛,用法较丰富。

四、语气词“哩”在现代方言中的存留

语气词“哩”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基本消失,但在一些方言中保留着,甚至较为活跃。根据当前的研究资料来看,我们发现在现在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甘肃、湖南、江西等地的方言中存有语气词“哩”。

据郭熙、刘胜利、樊守媚的研究,在现今河南的中原官话中,尤其是南阳方言,语气词“哩”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语气词“哩”的用法有:用于是非问以外的疑问句中;用于陈述句句尾表示指明事实略带夸张、强调、猜测等语气;用于感叹句句尾表示感叹的语气;用于祈使句句尾表示祈使的语气;用于句中停顿处。举例如下:

39)你这个人咋这样儿哩?

(疑问)[9]

40)白慌,车还没来哩。

(指明事实略带夸张)[9]

41)俺妈在外边等俺哩。

(持续状态*例41)郭熙认为“哩”表示“持续状态”、例46)张军香认为“哩”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例56)焦浩认为“哩”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我们认为都应分析为“申明持续义”。)[9]

42)你要是非走不中哩,我就不强留了。

(句中,的话)[9]

43)我估计呀,这过年他总要回来哩。

(猜测)[10]

44)这娃还真中哩!

(感叹)[10]

45)扫他翻(别扫地)哩!

(祈使)[11]

可见,在现今河南方言中语气词“哩”的用法和《歧路灯》中语气词“哩”的用法大体一致,除了不能用于是非问句末之外其他用法大都保留了下来。

在山西,据张军香、张慧芳、江荫褆的研究,语气词“哩”在宁武、和顺和朔城区依然存在。宁武地区语气词“哩”的用法较多,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在和顺地区,“哩”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肯定判断的语气,指明事实,在疑问句中语气词“哩”只用于特指问句末,此外还可表感叹语气。在朔城区,语气词“哩”表示疑问和肯定的语气。举例如下:

46)他正在炕上歇着哩。

(状态持续)[12]

47)这张画是送旁人(别人)的,不要撕烂哩!

(祈使)[12]

48)不上街哩,我就上班呀。

(句中停顿,假设)[12]

49)后儿就过年哩

(指明事实)[13]

50)这箱真重哩!

(感叹)[13]

51)明儿个休息哩不?

(疑问)[14]

根据以上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山西内部各个地区语气词“哩”的用法并不一致,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山西方言中语气词“哩”的用法基本沿袭了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哩”的用法。

在河北,据符新卷、焦浩的研究,饶阳和辛集存在语气词“哩”。在饶阳,语气词“哩”用于陈述句,主要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还可用于祈使句、感叹句句尾。疑问用法主要用于省略式的特指问句中。在辛集,语气词“哩”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还表示强调和列举。例:

52)今个儿哩,可不比夜了个儿。

(句中停顿)[15]

53)叫你把水端过来哩。

(祈使)[15]

54)我才不上这个当哩!

(感叹)[15]

55)老王哩?

(疑问)[15]

56)我正吃着饭哩。

(动作正在进行)[16]

57)他是走着来哩。

(强调)[16]

58)院里种点儿花呀草哩多好。

(表列举)[16]

可见,河北饶阳和辛集两地语气词“哩”的用法差异很大,饶阳的语气词“哩”主要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辛集中的语气词“哩”主要表示对动作进行义的申明。

在山东阳谷,据王琳的研究,语气词“哩”表示夸张或疑问的语气,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尾和句中停顿处。例:

59)找了半天,原来这本书就在我桌子上哩。

(夸张)[17]

60)你又想耍什么花招哩?

(疑问)[17]

61)其实哩,我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句中停顿)[17]

在甘肃秦安,据吴银霞的研究,语气词“哩”可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还可用于句中停顿处。例:

62)等一分钟,我还有些话没说哩。

(指明事实)[18]

63)干啥哩?

(疑问)[18]

64)你杂才吃饭哩!

(感叹)[18]

65)还没到时候哩,到时候他肯定就来了。

(句中停顿)[18]

在湖南汨罗,据陈山青的研究,语气词“哩”表示陈述和疑问的语气,例:

66)他屋里冇(没)人,我就回来得(了)哩。

(指明事实)[19]

67)后来哩?

(疑问)[19]

在江西丰城市,据周根飞的研究,“哩”作语气词常用在问句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例:

68)你咋还不走哩?

(疑问)[20]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语气词“哩”的使用范围很广泛,覆盖的省份有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甘肃、湖南、江西,涵盖的方言包括中原官话、冀鲁官话、晋语、湘语、赣语。在用法上,不同地区语气词“哩”的用法是有差异的,但基本沿袭了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哩”的用法。

[1]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C]∥汉语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J].语文研究,1986(2).

[4]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6]高育花.《歧路灯》中的助词“哩”[J].甘肃社会科学,1998(4).

[7]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胡明扬.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郭熙.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J].语言研究,2005(3).

[10]刘胜利.南阳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1]樊守媚.南阳方言“哩”的用法新探[J] .江汉大学学报,2010(5).

[12]张军香.宁武方言中的助词“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3]张慧芳.山西和顺方言助词“哩”[J].晋中学院学报,2011(1).

[14]江荫褆.朔城区方言“哩”的几种用法[J].语文研究,1991(2).

[15]符新卷.饶阳方言中的“哩”[D].河北师范大学,2007.

[16]焦浩.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兼论“了1”及汉语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关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17]王琳.山东阳谷方言中的助词“哩”[J].现代语文,2010(2).

[18]吴银霞.浅析秦安方言的助词“哩”[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

[19]陈山青.湖南汨罗方言中的虚成分—“里”“俚”“哩”[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6).

[20]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歧路句末助词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歧路亡①羊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无题(5)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夜路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