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梅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观点,本文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以及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互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观点,同时新课程呼唤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整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高其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我校曾启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之一。笔者在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互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网络技术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拓展传播的信息范围,图、文、声、像并茂,弥补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因时间、空间等存在的不足。三维动画功能音质优美、图像斑斓、将文字符号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各种感观,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魅力。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因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色彩鲜艳、新颖生动而集中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其學习主动性更强、思维更活跃。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走访遗迹看历史》中,笔者结合课文的内容,从网络中下载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和场景)让学生观看,通过看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画面,听建筑倾倒的声音进行情境创设,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于是,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班上汇报,同学们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课堂上的效果可真算是立竿见影。
因为播放的电影片段使学生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将学生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从而更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产生直接、强烈的感染、刺激,相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良好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沟通交流,实现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的优秀人才要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而教师就肩负着培养未来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利用网络可以让学生通过局域网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等多种有效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与别的同学交换意见和看法,在共同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地球上的红飘带》时,为了突破课文的重点,我校老师结合中央电视台当时举行的“我的长征”大型活动设计了一个“重走长征路”活动,让学生先通过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通过图片资料,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了哪些省份;有的找到红军长征翻过了的大山;有的找到红军长征渡过了的主要河流;还有的通过文字资料查到了红军开始长征时的人数,到达陕北以后的人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小组学习,汇报交流知道了红军长征中走过了11个省市,翻过了24座人迹罕见的大山,渡过了18条河流,三次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甘肃、陕西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网络中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等,在别的同学汇报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个人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与小组的同学们共享,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快地扩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质疑解难,实现探究学习
明代著名学者陈敏章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还存在着不少的串讲串问的现象,老师牵着学生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给夺去了。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信息技术,合理地把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把质疑解难引进课堂。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有限,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因此,网络中生动有趣的文字、画面能吸引学生主动钻研、思维推导,使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能。当然,质疑是手段,解疑是目的。因为网络是一个“天然的图书馆”,它给学生解答疑难提供了完备的场所。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只要将鼠标一点,庞大的学习资源库便展现在眼前。利用网络解决疑难,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征服感,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如在学习《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中,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将疑难问题输入计算机,在网络中质疑。例如学生质疑道:“所谓红军不怕远征难,那么红军们在长征途中遇到过哪些艰难险阻呢?”针对这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笔者制作的“拓展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适时看到:《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的录像片段。当这些未曾履迹的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不禁发出了敬佩的赞叹声。这样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通过再现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感染了学生的情绪,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产生了与情境相应的情感,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意义的活动。
老师采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录像来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辛,让学生融入情景中,这样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及爱国的情感。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架起师生间的桥梁,还成为他们学习途径之一。
四、运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内容,实现互动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有的优越性,就是能够活化教学内容,能够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活生生地呈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网络适度地补充或重新组合教材,活化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生动、多视角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师、学生、教材、网络资源“水乳交融”,从而让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网络环境间的互动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體现。网络教学以其在线交互的平台和文件管理工具,为学生的学习交流及老师的教学点拨提供了适时的帮助。
如在四年级下册《学会安全自护》的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本第88页中“法官阿姨的忠告”,运用asp技术制作了“安全小卫士”这一网页。学生可以把作品直接发送到网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能看到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老师和其他同学在堂上还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提醒。有的同学写出了摔伤骨折后的处理方法;有的同学写了煤气中毒的防范;有的同学还列举了陌生人用物品引诱时该如何做……这一环节,学生用文字和插图等表述想法,展示做法,暴露问题。经过这个思维过程,认知过程,学生在师生交流、碰撞中,逐步形成自护能力,使自己的认知得到发展,从而掌握正确的安全自护方法。使网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起到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教师的“教学工具”的作用,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其中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包括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将会有助于小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