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芳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江苏苏州 215237)
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要谨防“四化”现象
陈学芳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江苏苏州 215237)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科学使用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深刻领会其用意,使导学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案化、试题化、程式化和共性化现象。鉴于此,我们要谨防这种“四化”现象,努力发挥导学案应有的教学价值。
思想品德;导学案;“四化”现象
导学案的实用价值确实不容小觑,它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然而,由于有的教师没有深刻领会其精神和内涵,使导学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案化、试题化、程式化、共性化等现象。鉴于此,我们要谨防这种“四化”现象,努力发挥导学案应有的教学价值。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的导学案其实就是把原先的教案进行逐条“细化”,经过翻版成了所谓的“导学案”。这样的导学案无非就是对教案进行加工,扩充和增加一些栏目,特别是增加一些相关的习题,整个导学案还是以教师的设计和教师的思维为中心,学生被牵着鼻子疲于奔命,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这样的导学案充其量还是“教案”而不是“学案”。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教案和学案设计的理念、内容、方法是不同的。教案的设计理念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更大程度上凸显教师的价值和作用,发挥教师的首创精神,教案的内容和方法在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产生更大的效益,其核心在于一个“教”字,在于如何更多地“给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知识。而学案的设计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学案的设计内容和方法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其核心在于一个“学”字,在于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习得本领和能力,获得终身发展的门票。
鉴于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力避“教案化”现象,谨防新瓶装旧酒,使导学案成为教案的翻版。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看一看、议一议、辩一辩等环节,让他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不断思考与分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学案教学真正得以实现。
在平时的听课评课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导学案无非就是试题的“拼盘”,成了扎扎实实的“试题集锦”。所谓的导学案除了提供一些知识点外,无论是课前的“预习题”,教学中的“思辨题”和“反馈题”,还是历年中考的“经典例题”或“压轴题”,整个设计都被试题所包围和控制,导学案被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题海战”。
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更多地是在优化试题上动脑筋,通过一套套的试题,让学生熟能生巧,学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但可以很顺手地知道“是什么”,结果培养的往往是高分低能。事实上,试题只是导学案中的极小部分,目的是通过试题及时了解和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改进教学行为。如果过多地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熟悉和掌握知识,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即使能得高分也不过是“解题高手”,长此以往,他们的能力就会被钝化,创新精神被扼杀,最终只能成为会解题的“机器”。
分数固然重要,但能力为先;必要的训练固然需要,但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德育性是永恒的主题。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品德课学科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与应试教育划清界限,向课堂要效率,低投入高产出,回归学科教学的本真。
也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以导学案为蓝本,“照案宣科”,不折不扣。教师不敢离导学案一步,所有的教学流程全部照着导学案的预设。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教师确实“省心”了不少,因为所有的教学全部在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之中,全部在导学案中呈现,课堂上不会有“生成”,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奇思”和“妙想”。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消失殆尽,慢慢地,教师就变得只会“念课”,只会“读稿”,学生变得更加“奴性化”和“随从化”,活生生的思想品德课异化成了“程式化”的课堂,这样的教学自然违背了导学案的初衷。
教师在课堂上决不能“唯案是从”,把导学案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导学案—学生”,一成不变地按照“蓝本”一讲到底。课堂上随时有可能产生新情况,学生也随时可能有新观点和新想法,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否则,一旦离开了导学案,出现新情况就会束手无策。
思想品德课堂理应是开放、灵动的,教师要善于“迎合”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多变;根据课堂的变化,适时调控,使课堂精彩纷呈。如果我们的课堂总是被一纸导学案所牵制和羁绊,模式化、程式化地开展教学,这样的课堂定将是死气沉沉,教师和学生围绕着导学案转,师生关系就会变得麻木,缺乏情感,课堂变得冷冰冰,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
有的教师为了贪图省力,打着资源共享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向他人购买导学案。教师只顾全部照搬照讲,导学案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不管风吹浪打,不管学生实际,不管教材情况。如“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内容,教材不仅知识多,而且也比较难,特别是里面的题目要求过高。有位教师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但该教师为了完成导学案上规定的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点到为止,至于学生掌握与否,接受了多少,他根本没有考虑。下课时,有教师问他:“你怎么能一字不变地照讲?这导学案与你的学生基础有距离,应该适当变通啊!”哪知道,这位教师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正式出版的书呀,照上面讲肯定没有错。”
导学案的使用是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必须对导学案进行创新设计与灵活应用。由于地区不同,校情不同,班情也不同,每位教师本身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教学艺术也不完全一样。教师在选择导学案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不管良莠,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班级。教师在拿到别人现成的导学案时首先要自己认真研读,把握其实质内容。在了解自己班级情况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该增的增,该删的删。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思想品德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时,不能机械地照搬别人现成的内容,更不能照搬导学案上已经过时的材料,而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政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体现个性化特点,努力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成长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