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 315100)
突破校本教研三重“关”
——以一次课堂观察教研活动为例
杨翠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 315100)
校本教研需要有效的手段与载体,课堂观察就是一种基于教师合作、由数据驱动、针对教学中实际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重要方式。课堂观察有助于综合评判课堂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校本教研;课堂观察;教师成长
如何推进校本教研?教师充满了困惑。有一位教研组长这样反思以前的教研活动: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怎样加强教研组建设并组织一次有特色的教研活动”这一问题,但是一直找不到最佳的途径。每次的教研组活动不是照本宣读学校的精神,就是组织一次教研课,然后是开展评课活动。一般先是恭维,接着就是一些套话,要么是明确了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要么再对一些与课堂无关紧要的方面,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所谓建议,既给足了上课者面子,也使自己做到八面玲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真正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校本教研活动一般涉及教师个体、教师集体、专业人员等三种主体,与此相应,形成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种基本教研方式。三种教研方式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反思反映了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是校本教研的内在动力;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灵魂,是校本教研深入有效的标志;专家引领则给校本教研提供外在保障。所以,校本教研要深入开展,笔者认为需要突破三重“关”。
常规的教研活动往往是确定一位教师开设校内或校际公开课,其他教师听听课,记录一下上课的过程与教学的设计,然后围坐一起评论一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相关教师课前没有参与执教者的备课,也没有自己对此课的预设与思考;课中没有前后的比较或与自己教学设想的比较;课后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没有相应的理论学习与总结提炼。
由于事先没有明确聚焦研究方向,所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也就变成了“完成任务”型的漫谈,想说就说,不想说拉倒;说好话多,说问题少;凭经验论课,无证据说话。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上课教师帮助不大,对听课教师要求不够。
尽管教研活动经常搞,但实际效果比较小,没有理论层面的提升与学习,没有对教材的研读与分析,没有对上课细节的剖析与改进,没有对开课教师教学的跟踪与跟进。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收获都不大。
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些难题,校本教研必须寻找好的载体与抓手。课堂观察就是一种融合了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三种主体、又便于实施的校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课堂观察主要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通过运用来自课堂教学观察到的数据与信息评判课堂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笔者认为它能有效破解校本教研的难题。
突破第一关:人人有任务,个个作汇报
课堂观察的实施,首先要制定严密的“课堂观察专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原则、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和步骤等,并对活动内容进行分解。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自己的能力优势,从有关主题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本次课堂观察活动的任务,如:A.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B.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与纠正;C.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D.教师的讲解效度;E.学生的应答方式;F.教师的提问方式;G.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等等。这样做,参与校本教研的每位教师都不再是“与己无关”的局外人,而是人人都有观察点,有记录要求,有汇报任务。
突破第二关:观察有角度,对话有深度
3.3 小结课堂内容,巩固新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内环境和稳态两个概念。请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生物的细胞都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呢?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维持。那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呢?给下节课埋下伏笔。
校本教研活动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参与的主动性。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深入有效的重要标志。这次课堂观察教研活动中,陈鲁老师先在教研组进行说课,在听取教研组老师们的建议后作了适度修改,然后执教“礼乐文明的确立”一课。课中,教研组全体教师根据观察表(见表1)就某一视角进行观察与记录,课后进行汇总汇报。
表1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指导观察表
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严肃又不失活泼。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与专家在研讨时与陈鲁老师进行对话交流中还产生了新的研究方向。
同伴(教师):您在呈现图4-1及文字说明和《诗经》材料时都会提醒学生们这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资料,这有必要吗?
陈鲁:这是我一直在坚持并且学习着的,我觉得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到知识更重要。
追问:您设计的“假如你是周武王,如何来管理这偌大的疆土呢?”这个问题是不是太大了?学生回答的时候没有方向。
陈鲁:当初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发散思维,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多元地思考管理国家可以有哪些制度,但是问题设计确实还不够合理。
从对话与追问提升到了对问题的深入探讨,这正是校本教研最有优势的地方。它不同于大规模的观摩课、示范课,无法与上课教师面对面交流,只能倾听部分专家的点评,而是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进行思维互动,在探讨问题与观点交锋中共同进步与提高。
突破第三关:活动有跟进,研究重实效
在有目的地观察执教者的课堂教学后,各位教师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想法与建议。
如姜嫚丽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生成处理的看法(摘要):
欣赏部分:当提问“假如你是周天子,你该如何管理偌大的国家呢?”学生回答“一级管理一级”“分部门管理”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遗憾部分:当教师提问“分封制中受封的对象是谁?”有个学生回答“他的儿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说“取消你的比赛资格”,一带而过。这时候这个学生一脸的沮丧和挫败感。教师应该对他积极思考给予肯定,然后对他的答案进行简单分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执教的陈老师在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与设想后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下午进行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也许陈老师对新的教学设计在执教过程中依然有不满意之处,也许在执教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但是这样的观察、修正与磨课,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与成熟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
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研活动方式的一种,倡导积极、民主、合作、和谐的教研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一位教师都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思想。每一种声音无论是否得到共鸣,都要得到尊重。这里不存在具有绝对权威的单纯的引领者,大家都有可能成为引领者,也都有可能被他人所引领,是平等的对话者。这种对话,既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告诉”,将对话简化为问答;也不是一方试图赢得另一方,将对话演变为争辩;更不是一人对众人的主导,将对话演化为“独白”。[1]这样的对话是对思维过程及预设的反思与批判,每个参与者将从中受益,在对话中生成新知。
在这些年的校本教研中,我们改正了课堂记录册:栏目分为“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学生活 动 记 录 ”“ 教 师 活 动 记 录 ”“ 听 课 情 况 反 馈 ”“教学建议”等,作为教师课堂实录、课堂反思的原始版本。每一次校本教研,我们都让每位参与者自觉地进行课堂观察,通过学习同伴的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为教师自身的教科研提供真实的素材,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1]柳夕浪.走向共生的学校教研组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