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倩
摘 要:本文以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构建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模型、协调度模型来揭示我省各个地市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以及探讨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现状。
关键词:“四化”;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
一、引言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应积极响应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条文条例,使我省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化农业基地,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因此对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的研究能够为以后的研究与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
(一)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正确、合理地评价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水平,以及确定河南省18个地市所处“四化”协调发展阶段,需构建一套简明、可操作且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1个目标层、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16个二级指标构成(表1)。
(二)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分析方法
1、指标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评价指标单位不同对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i=1,2…n)为评价指标的原始值,Zi(i=1,2…n)为评价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标准值。
2、四化发展水平测度。通过上述综合指数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工业化指数G(g)、信息化指数X(x)、城镇化指数C(c)、农业现代化指数N(n),进行四化发展水平测度:
二、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一)河南省“四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通过计算2015年各项指数的全省均值,以及±0.5标准差、±1标准差确定临界值进行分析,探寻全省地市层面四化发展指数的区域差异特征:经计算,河南省工业化指数的均值是0.446、标准差是0.183、变异系数是0.411,通过与全省平均值进行比较,比平均值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北部,即陇海、京广两大铁路经过的地市,造就了交通要道与经济枢纽,且这部分地区工业化指数较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该部分地区的煤矿资源比较丰富。
河南省城镇化指数的均值是0.285、标准差是0.235、变异系数是0.823,通过与全省城镇化指数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比全省平均值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北地区和许昌市,而河南东、西部几个边缘省辖市和南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省信息化指数的均值是0.238、标准差是0.218、变异系数是0.917,与全省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出比全省平均值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北地区,主要在郑州及郑州以北地区,比全省平均值低的地市主要分布在郑州以南以及东、西部边缘地区。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指数的均值是0.477、标准差是0.182、变异系数是0.38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上部分地市及济源市(直管县),交通比较便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地区,如南阳市、平顶山市、洛阳市、三门峡市这些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总体来看,工业化指数和农业现代化指数的均值及变异系数大致相当,而城镇化指数和信息化指数的均值相对较小、变异系数相对较大。
(二)河南省“四化”耦合协调水平分析
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将河南省“四化”发展指数进行等权相加,得到河南省18个地市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其四化综合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为0.361,标准差为0.158,变异系数为0.438。河南省18个地市中“四化”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平均值的地市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中部地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地带。同时河南省18个地市中“四化”综合发展指数低于平均值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除去以郑州为中心的陇海、京沪铁路要道以外的河南的周边地区,如安阳市、濮阳市、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南阳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平顶山等。
再根据耦合度测度模型计算河南省“四化”耦合程度,得耦合度均值为0.747,标准差为0.317,变异系数为0.425,较传统算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强的离散性。四化耦合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东北部地区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耦合度相对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西南部地区。
三、结论
根据耦合度耦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构建协调指数刻画四化的协调程度,河南省“四化”协调指数的均值为0.509,标准差为0.208,变异系数为0.409。协调指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北部这些分布在陇海、京广铁路周围的地区,协调指数的低值区仍然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信阳、周口、驻马店,以及西部的南阳、东部的商丘,而平顶山市的协调指数也只是比平均值稍低0.0003。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四化”协调发展状态进行类型划分:1、0.100 参考文献: [1] 张利娜.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 郭斌.城镇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 薛莎莎.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影响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4] 周迪,程慧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5-35. [5] 张轶龙,崔强.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3,04:43-49. [6]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02: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