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尚贞
【摘要】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提出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内容与标准,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提升途径缺乏系统性、可持续性、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不一致等问题,初步探索了国家培养、健全高校辅导员准入和培训机制、健全激励机制等举措。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路径与方法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的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标准》明确了当前辅导员的职业守则、职业知识,特别是规定了职业能力的标准,给出了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为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了路径和方向。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与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不一致。
近年来高校重视辅导员是出于加强对学生管理的考量,致使辅导员职业能力中的管理职能被强化提升,而教育职能被弱化,普遍存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解决突发性事件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理论及实践探究分析能力不足。据我校对200名大学生调查显示,有55.2%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其中有54.2%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要加强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其次有47.9%认为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再次有35.7%认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调查显示,占51.4%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最应该提高心理疏导能力,占44.5%的学生认为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占37.3%的学生认为要提高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数据表明,目前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仍有欠缺。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1、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途径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辅导员来源途径主要为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留校或通过相应考试录取。这些学生除了都是共产党员这一统一条件外,其所学专业往往五花八门,知识体系繁杂,无法适应辅导员职业岗位需求。
他们职业能力提升途径一般为二:
一是学校通过组织各种辅导员培训班,通过进行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知识、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了基本的知识后,就上岗入职。
二是通过工作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职业能力。通过多年辅导员实务操作积累经验,对于提升解决学生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造就了一批能干活的辅导员。但是,实践无法满足辅导员对系统理论的习得和研究,无法完善知识结构,不利于辅导员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特别是专家化方向发展。
2、辅导员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途径缺乏
一方面,国家对辅导员岗位职责做出了多重的和复杂的要求,这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也明确了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这些为辅导员学习和提高自身职业知识提供了参考标准和依据。然而,仅仅是岗前培训和实践积累的途径无法满足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目前国家仅仅做出的规定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培训计划,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本培训期限:入职培训不少于40标准学时(10天);中级不少于48标准学时(16学时/年,3年12天);高级不少于128标准学时(16学时/年,8年32天)。”而这个规定乎是关于“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规定,没有涉及其他职业能力的培训,也没有关于如何建立辅导员初中、高三级职业能力发展机制的阐述。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
1、加强国家培养
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国家系统培训。政府要结合国家《标准》和辅导员发展阶段建立健全层次分明的国家培训、省市培训机制,让更多的辅导员能够根据工作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得到相应的和高层次的培训学习。要建立与完善在职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机制,加大辅导员研修基地的建设与培训力度,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进程。
2、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准入和培训机制
高校辅导员准入应以公选为主,严格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严格按“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认真选拔,真正把那些专业对口、事业心强、业务精良的优秀人才选拔到辅导员岗位上来。
在培训机制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化的培训体系,按照《标准》要求,逐步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多功能的培训机制。首先,要按国家《标准》制定培训内容,形成科学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并重、案例教学与课题研究并举的课程体系。其次,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按计划有秩序地根据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的不同类型、不同要求、不同阶段开展培训。例如从职业能力类型角度,可将辅导员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类别;从入职年限角度,可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辅导员层次。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设定不同培训计划,实现对辅导员有计划、分类别、分层次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最后,高校要实行多样化培训方法。一是要结合时代发展促进培训内容与手段的与时俱进,二是培训形式应富于多样性和创造性,针对不同辅导员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岗前培训式、在岗培训式、专题讲座式、参观访问式、网络学习式、交流研讨式、调查研究式、短期进修式、脱产培训式、在职读研式等形式,积极做好辅导员在职培训。
3、健全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自我提升
高校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员外,还要出台好的政策,激励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自我提升。
首先,构建辅导员灵活的工作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辅导员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是节假日和周末工作忙,其他上班时间相对空闲。二是辅导员的工作不再完全以班集体为核心,原来那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辅导员往往要负责系部年级组多个班级、学生宿舍楼群楼层的学生工作,通过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网络平台、咨询机构等开展工作,要求学校结合辅导员的类型、层次制定灵活的辅导员工作制度,以适应越来越灵活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现实。对此,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灵活的辅导员值班制度,积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切实解决辅导员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其次,建立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职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动力,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辅导员日常管理与综合考核,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实际和辅导员日常事务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要严格遵循辅导员职业特点和规律,突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考核目的,考核结果要与评优评奖、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津贴标准等紧密结合,切实起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郑德前.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1:53-55.
[2] 马小红.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07:73-75.
[3] 郝 颖. 高校辅导员角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9.
[4] 王敏幸, 孙振民.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 理论导刊, 2009,1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