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疑则进

2016-11-19 14:19周秋凤
新课程·小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策略探究

周秋凤

摘 要:小学高段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与疑问。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根据高段品德教材的特点,通过创造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适当点拨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问疑方法,使学生“会问”;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爱问”;继而因势利导,重视评价,使学生“好问”这几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问疑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高段;问疑能力;策略探究

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很少做出回应,“沉默寡言”“三心二意”,这是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常见的镜头。探其原因,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量大,讲的多,问的多,指令多,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难有创新的见解。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孩子在课堂上约90%的语言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另有一项调查显示: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举手提问的学生:小学生为13.8%,初中生为5.7%,高中生为2.9%。该如何扭转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问题轰炸”,学生消极应付的局面呢?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常遇到困难和产生疑问的应该是学生,问题的提出也理应是学生。然而,笔者在尝试“问疑”训练中发现,学生的提问有时候是千奇百怪,有时候则是讲过的内容还会提问,有时候它的难度则又让老师也犯了难,更有时候会让老师哭笑不得,对这些课堂上突发的“状况”,如果教师厉声呵斥或不耐烦地解答,会挫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学贵有疑,疑则进”,因此笔者认为品德教师应致力于学生有效“问疑”能力的训练,于学生提问的童真之处会心笑之,于学生提问的艰难之处耐心导之,于学生提问的精彩之处精心赞之,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效“问疑”。

一、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对于高段学生来说,“自尊心”高于一切。即使内心有疑问,但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害怕提问或回答受到教师的“冷眼”或同学的嘲笑,很多高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情愿选择“沉默”。因此,教师要创造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

“敢问”。

1.分享故事,展示格言

古今中外就有很多名人、伟人、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提问开始的,有的是自问自答,也有的是提出疑问之后不断试验分析才得到答案,他们最终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历史史册上。教师可以举其中几则故事,让学生说说他们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到“问疑”“生疑”的重要性。如牛顿、爱因斯坦、华罗庚、哥德巴赫等。还可以展示“提问”“问疑”的名人格言贴在后面大黑板上,在班级里形成一股“想问”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有的学生容易紧张,平时的课堂上就很少见他举手发言,即使在课后,他们也是文静寡谈,如果硬要他们马上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反倒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允许他们课后个别提,或者在小组内提出疑问,最后由组长代表全组进行总结性提问。

3.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能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绪,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产生的错误,坚持做到耐心听取,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逐步使学生敢于提问、爱上提问。在这方面,内向腼腆的徐××同学的转变尤为突出,她“能”回答问题但从不提问题,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怕教师或同学笑话。我在课堂上用幽默的语言夸奖她回答问题非常精彩,在课后也多次鼓励表扬她,渐渐她变得爱提问题了,性格也变得开朗大方了。用她的话说:“心态决定状态。”

二、教给问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人以“渔”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或是提的问题不在点子上,或是提出的问题无条理,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思考的路径,教给学生正确的问疑方法。

1.针对课题问疑

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课题偏向于成长、世界主题,让学生从课题出发,对整课内容进行猜测问疑,有助于学生为接下来的学习列好求知目标。如《向邪教宣战》就可引导学生课前提问“为什么要向邪教宣战?”“怎样宣战?”“什么是邪教呢?”等,而这些问题正是本课教材的学习重点。

2.根据提示语进行问疑

教材提示语是本课学习内容的关键词,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如《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根据课本提示语“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则可引导学生对“健康、文明、科学”的涵义去进行探讨和理解,“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文明生活习惯又有哪些?如何能够科学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这问疑和解决问题过程本身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教材的知识内容。

3.围绕教材插图展开问疑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丰富的图片文字,这些图文与教学的重难点往往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从这些图文出发去解读本课的重难点,使学生逐渐从直观形象过渡到抽象的道理,就能化难为易,收获惊喜。如《红绿灯》一课“反光镜”栏目中有多幅反映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场景插图,教师引导学生对此展开合作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些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红绿灯面前,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爸爸妈妈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可以怎样提醒他们呢?”

4.回忆身边的事例进行问疑

小学品德与社会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然而走出课堂,学生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成人的行为并不文明,比如我校学生所在的衙前镇是萧山轻纺经济重镇,林立诸多轻纺企业,某些企业的污染排放让学生身处其中担忧不已。教师在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对身边企业的不文明不环保行为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要通过破坏环境来赚取利润”,并探讨解决的方法,如有的孩子在质疑后经过反思,就提出将来要做一个环保的企业家,有的孩子则建议是否可以给这些企业主动写一写意见书,有的孩子则主张增加乡镇的绿化面积。

5.借助教材中的作业展开问疑

品德与社会教材每一课都有相关作业,有的是提问式的,有的是反思式的,有的是填空式的,这些作业的提问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提问方法。如《民风、民俗知多少》针对民间流传的“喜”“忌”数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上述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你认为该如何正确对待民风民俗?”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可以相机提问“你是否也有喜忌的数字?”继而引导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今后该如何对待这些数字?”让学生在自问自答中了解民风民俗的由来,正确看待身边需要改进的风俗,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想让学生产生问疑,必须使学生有疑可生,有疑想问。品德教师可以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迫切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这时候,“问疑”就会产生,问疑也就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1.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教师根据五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需求和认知心理,可以创设具有趣味又新颖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趣味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例如,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我请两位学生在课前先串演好两个情景剧:爸爸在家里抽烟,看似很逍遥,结果却使得小明天天咳嗽,上课没有精神,经常被老师同学批评;小明喜欢上网,周末一上就是一整天,以至于每周一早上都睡过头,每次急急忙忙赶到学校,迷迷糊糊中还经常走错教室闹了笑话。同学们在欣赏这两个情景剧时,首先是感到有趣,其次便会思考我和我的家人是否也有这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会造成哪些生活困扰,然后便会产生自我反问“我们该如何纠正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五、六年级的学生对外面的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式的情境,能够诱发学生急切想要寻找答案的心理,从中产生自己的疑问。

在执教《春天的故事》一课时,我借鉴了党湾一小沈××老师的教学设计,采用“票证”导入课题,使学生初步懂得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物资缺乏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让学生感知时代变迁,体味社会发展的“春天”气息。学生在接触到一张张泛黄的粮票时非常惊讶,通过教师引导思考“假如你就生活在那个靠这种票据生活的年代,你觉得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在感受当时人们生活的不便的同时,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的生活物资都要凭票购买呢?”“为什么在那个时代,生产与生活的物资会这么缺乏呢?”在一系列的提问中,便能逐渐了解到是改革开放宏伟计划使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摆脱了定额分配的贫困面貌,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3.创设动态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许多情景式表演的设计,也有实践活动的环节设置,教师可以利用此类动态课程设置,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试一试,使静态问题动态化,化抽象道理为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执教《生命的突围》这一课时,教师针对“认识生命三角”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在教室里找一找生命三角的课堂活动:学生在听到地震警报时应快速找到生命三角赢得生命的时间。第一次找“生命三角”活动中,我会问学生“你认为什么叫做生命三角?”“你找得对吗?”在对话和学习中,部分学生发现自己所找的地方并不是生命三角,于是就会产生疑问“在教室里,到底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呢?”“我们是否可以自己创设出生命三角?”在充分理解“生命三角”的含义之后,开展第二次找“生命三角”的活动,学生在理论上明确了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或怎么创设“生命三角”,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明确“生命三角”的意义。

4.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在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的教材中,不乏有一些“辩论台”“辩论会”的环节设置,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辩论环节,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产生矛盾冲突,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在思辨中重新认识问题,通过探索去掌握新知识。

如《放飞和平之鸽》一课中的辩论主题为“拥有核武器到底是为了和平还是战争”。《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辩论主题为“圆明园到底该不该重建”。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中,教师也设置了一个辩论主题“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学生在“该允许上网”和“不该允许上网”之间不断找论点和证据来反驳对方,最后发现都无法完全说服另一方,于是学生展开思考“上网时应该注意什么,使得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不浪费时间?”在激烈讨论中,学生以小组为代表发言,一一举出上网时应注意的事项,如要先作时间计划;其次要确定好上的网站是哪些,拒绝登陆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还可以请家长陪在旁边,以免自己无法自控,超时上网。

四、重视评价语言,使学生“好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认为:“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因此,在问疑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疑”的过程进行合理适当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使之“知疑”“懂疑”,从而才能更好地“问疑”。具体方法:

1.鼓励学生自评互评

(1)自我评价

在问疑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很容易使课堂成为“十万个为什么”,学生的提问会流于形式,变得浮躁。这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实践孔子的“每日三省乎己”,对自己的问疑行为定期地进行冷静评价,写成日记或周记、月记都可以,作为一个阶段的回顾与小结。学生也能在这反思和小结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提问方式和提问技巧,从而才能更有精力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生生互评

从问卷中,我发现近一半学生喜欢抢答老师的问题,有时候问题都没听完就急着举手,甚至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30%左右的学生能认真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20%左右的同学默不作声,很少关注别人的发言,认为我只要听老师的话就可以了,别人发言时往往并不在意。笔者认为这是学生缺乏耐心和对问题的关注度低导致的,如果评价者就是学生自己,判断对错也由他们自己掌握的话,这样的课堂局面就能得到一定改善。请学生仔细倾听他人发言,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对前者的赞扬,可以是对某一位同学的补充,更可以是对对方的反驳,这样课堂才会热闹起来,学生之间也才会互相关注,互相评价和补足。

2.重视教师“积极”评价

鼓励和表扬是最好的评价。教师应多发现学生提问时的优点,进行适当的表扬。有价值的提问当然值得表扬,稍浅显的、价值不大的问题也应尽量找出合理部分进行鼓励表扬,还有些提问是有纰漏的、不合逻辑的,教师也不要泼冷水,应耐心纠正其错误,并肯定他的积极性,激励他下次提出更有效的问题来。因此,教师要多注意评价的语言方式。

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更是要多鼓励和激励,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如对于有价值的提问的评价“你的小脑瓜考虑真周到,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了不起”“你的提问具有创造性,老师要表扬你”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肤浅,教师可以这样说:“某某同学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很勇敢,如果能想得再周全些,相信一定能提出更有内容的问题”对学生释疑的评价语言“你的回答很不错,对这个问题的考虑也很细致,希望你再想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讲得很有道理,只是声音有点小,后面的同学听不清楚,能再大声一点说一遍吗?”“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某某同学帮你补充,好吗?”

经过一个学年的问疑能力训练,笔者发现,笔者所教学的五年级某班的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表现在:喜欢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注意力也得到提高,能够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教材和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具有初步辨析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仍将以本研究内容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相结合,并与新课改的“课堂新范式”研究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敢于问疑,勇于问疑,善于问疑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汤仲岩.课堂里没有愚蠢的问题:浅谈学生问疑能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1990(12).

[2]丁志峰.培养问疑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策略探究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小学高段散文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探讨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