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棵树,那么提问便是这棵树生命中的养料,只有获取足够的养料,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青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提问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问题本身含糊不清,让幼儿无从下手;或者提问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导致与幼儿的思维脱轨;或者教师提问后幼儿乱说,导致课堂活力有余,条理不足。这些无效的提问使得青年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捉襟见肘。青年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问在寻常处——让幼儿看得见
所谓“寻常处”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或者营造的画面里,能够为幼儿直接感知之处。
1.以画面为本,直接提问
基于幼儿的思维还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状态,幼儿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通常会准备教具,其中最多的便是图画或实物。而教师在教学之初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出主题,此时的提问范围不宜过广,应简短有力。让幼儿能够快速整理出所需答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以幼儿生活经验为本,明确提问
幼儿的认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伊始,为了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教师应从幼儿已有的经验背景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并以此提问。
二、问在关键处——让幼儿听得懂
所谓“关键处”便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深入主题,将课堂引入高潮,幼儿积极思考之处。
1.问知识接点
当教学行进到中间环节,教师为新知识的铺垫已经基本完成。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开始显露,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教师的提问是关键。而此时幼儿处于新旧知识交替的环节中,最是期待教师继续往下讲。古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握提问的节点,以有趣生动的方式引导幼儿继续往下思考,新知识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2.问知识盲点
当幼儿被教师吸引,想知道其所以然而不得的时候,是幼儿最为关注教师的时候。此时,教师顺其自然引出新知识,就能收获理想中的效果。教师以清晰的语句明确表达出提问的内容,让幼儿在急切的心情之下思考,最能带动幼儿的思维,思维之河倾泻而下,让幼儿获得新知。
以小班美术《彩色的雨滴》为例,幼儿对彩色的雨滴已经很感兴趣了,提问:你知道彩色的雨滴是怎么画上去的吗?看看它的形状像手指的哪个部分?原来是用手指蘸了颜料以后印上去的,真有意思。幼儿很快接受了新知识,并且跃跃欲试。当教师介绍完注意事项后,孩子们欢快得开始手指印画了。新知识的获得让他们获得了满足。
三、问在延伸处——让幼儿摸得着
所谓“延伸处”,便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跳一跳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能够达到的水平。当集体教学进行至下半段,新知识的讲授基本完成,幼儿的兴趣开始涣散,已没有最初的热情,此时最是考验青年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时候。提问得好,能够让幼儿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为下一次的活动设好铺垫。
1.问在连接处
当新知识为幼儿所接受之后,在幼儿的思维系统中,新旧知识需建立联系才能让新知识为幼儿所用。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问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当幼儿对新知识有所体验之后,随即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之河源源不断地往下流淌。
例如,中班语言《小蛋壳》中,教师在课堂的后半段处提问:你觉得小蛋壳除了可以做小动物的家之外,还可以做什么呢?幼儿开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搜索符合小蛋壳形象的用处。幼儿的回答如天女散花,有的说小蛋壳还可以做小碗,给兔宝宝吃饭。有的幼儿说小蛋壳可以做船,让小青蛙乘在上面。只要其中有一个回答吸引了另外的孩子,思维活动便开始了。
2.问在引申处
新知识的获得让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新知识仅止于此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新知识还能进行更多更细化的生发,为了让幼儿对这一知识点保持兴趣,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与新知识相关的引申问题,这也是系列活动得以维持的基础。
例如,大班语言《小汽车和小笛子》中,教师在新授完知识之后,提问:我们溧阳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了,你觉得哪些设施能够有效地缓解溧阳的交通拥堵情况呢?幼儿的思维在这一提问的刺激下,开始生发出不同的支点,有的说可以建双层的地下停车场,马上就有幼儿说我们上河城已经有了。有的幼儿说可以用高架桥,可以建空中的停车场。幼儿的思维在大家的不断刺激下,开始了不断生发。将新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幼儿兴趣只高不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以幼儿发展为本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实施教育。而提问设计正是反应教师教育的能力与艺术的一方面,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编辑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