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梦婷
一、提高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实效
1.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有效提问引导积极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提问是推进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积极探寻推动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提问策略。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问题
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活动前要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做简单的了解,使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恰当、形式得当。
(2)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问题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兼顾全体,为不同能力的幼儿设计相应的问题,让每位幼儿都能有话说、有机会表现。
(3)紧扣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问
教师提问是为了让幼儿更有兴趣地对问题进行探索,使教师与幼儿进行良好、有效的互动,使活动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树立良好的目标意识,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能天马行空地绕弯子,脱离目标。
(4)多提开放式问题,引发幼儿多维思考
马拉古奇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幼儿是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天使。因此,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设计问题。
(5)问题要有概括性,留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师幼互动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幼儿充分想象,自由表达与表现。教师的问题要精致而简练,要把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留给幼儿,让他们去尽情想象和发挥。
2.创造和谐的环境,引发幼儿主动提问
未来社会需要主动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幼儿的主动发展来源于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只要引导恰当,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二、引导幼幼的有效互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无论是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还是正规的学习活动中,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互动,对幼儿的主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励幼幼互动的策略有:
1.鼓励幼儿关心同伴,创造关爱、接纳的互动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认为同伴群体对幼儿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幼儿的社会化也主要在同伴群体中实现。当幼儿通过游戏、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等方式与同伴互动时就会在无形之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互补。
2.尽量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动
建构主义者非常重视幼儿的合作学习,而分工合作是幼儿在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主动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现实情况选择便于幼儿合作的内容,然后和幼儿一起讨论每组的人数,再由幼儿自己协商、合理分工,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任务。
三、激发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应该积极促成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策略有:
1.投放自然材料
废弃的瓶瓶罐罐、小石头、水、沙子都是幼儿喜爱的自然材料。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是自由的、多变的、可塑的、感兴趣的,一些废弃的盒子在幼儿的手中也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2.让幼儿在实践中亲历探索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好奇、好问、好探究。同时,幼儿又具有天生的能动性。在活动中,教师不断地为幼儿活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知、技能、经验的收获。
四、指导幼儿与家长的有效互动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幼儿与家长互动的桥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与家长有效互动。幼儿与家长有效互动的策略有:
1.开放亲子信箱,促进幼儿与家长有效互动
开放家长信箱,家长可以将自己与幼儿互动的问题和心得写下来投入家长信箱,由教师充当幼儿与家长的“信使”推动幼儿与家长的沟通、理解。
2.重视亲子活动,促进幼儿与家长有效互动
亲子游戏中幼儿与家长通过身体接触、语言交流可以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培养感情。
五、有效互动策略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1.充分认识到互动是双方的
幼儿是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互动中既要重视幼儿的发展,也要关注互动给教师带来的成长、给环境带来的改进、给家庭关系带来的改善。
2.互动中要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3.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的互动
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要用鼓励的话语促成幼儿的合作。教师用充满鼓励的话语会使幼儿愿意并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刘金龙.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12,73,242.
编辑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