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2016-11-14 08:50费芳
职教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合作模式校企合作

摘 要:校企合作办学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当前的校企合作中面临着合作理念、合作政策、合作机制诸多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定位,做好风险预测,理清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承担职责,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内容

作者简介:费芳(1964-),湖南岳阳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编号:BJA120081),主持人:吴建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44-04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切实可行地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学校有的放矢地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快速胜任企业的岗位职能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展针对性教学,同时大力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构建沟通桥梁,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岗位职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从而在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校企合作还能够让企业了解学校和学生,进而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针对企业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体现高职教育的针对性优势,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与重要性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以自身的办学宗旨为指导,为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开展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办学措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校理论性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企业设备以及企业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促进教学改革进程。校企合作作为一项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帮助师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该专业、该领域的职业新动态,强化师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认识[1]。此外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各类要求开展针对性教学,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深入企业、熟悉岗位,从而推动高校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方向与社会市场结构,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职能要求。二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拥有社会工作环境、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完善的设备技术,而学校拥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二者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而企业可以利用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理论基础[2]。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在校内进行教学改革,另外一方面要与相应的企业沟通,针对各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各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从而让学生了解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区别。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为学校和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一类人才又可以反补企业的人才缺失。校企合作这种双管齐下,一箭双雕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三是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培养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高级技工,而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因而对高职教师要求更高,其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自身的高素质兼顾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高职院校逐渐从起步阶段发展到成熟阶段,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也满足了当前社会民众对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来说,我国的校企合作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从校企合作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校企合作时间为2-5年,少数技术类转业的合作时间为5年以上;校企合作的频度较低,绝大多数学校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在每年暑假期间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实习,除此之外,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进行的课程探讨、转业调整、教师实训、行业科研较少;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高,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是否能够接纳所有学生以及校企合作期限内是否每年都能接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事实证明,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期限内每年都能按照合约接纳学生进厂顶岗实习,但是每年只能接纳不到一半的学生;校企合作保证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管理以及保障机构的完整性以及称职与否,乃至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作用,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校为校企合作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保证机制,但是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参与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固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将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工学结合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高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往往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浮于表面,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就导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而且不能制定相应的应对和监督机制,从而导致校企合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校企双方合作理念不一致

校企合作理念的滞后,既表现在高职院校本身,也表现在企业。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来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往往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学生职业道德乃至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就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企业角度上讲,企业之所以不注重校企合作,是因为其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中难以达到增加的状况,企业没有认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局面中,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核心因素是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人才是长远利益的制造者,加之一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懈怠。校企双方在培养理念上没有达成一致,使得校企合作步履蹒跚,实质性合作进展缓慢。

(四)校企合作缺少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从宏观上看,我国的校企合作政策出现的并不晚。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在200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当中,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实施细则,以致于校企合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保障,挫伤了企业和学校对合作的积极性。

(五)校企合作运营机制不够完善和健康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在合作中完成对人才的培养,从而让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然而双赢的基础是二者的默契配合,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校企合作的完善和健康的运营机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往往会选择让毕业生入厂实习或者学生假期短期实习的方式进行,学生通常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决定自己的工作类型,因此很多毕业生做着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同时,由于缺乏配套的机制,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4]。以自动化控制专业为例,很多学生在暑期进入工厂实践的时候,往往只能从事编织、打磨等简单体力劳动,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知识优势,同时企业无法从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得到利益。

(六)校企合作过程的其它现实问题

除了前述问题之外,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还存在种种的现实问题和障碍。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有限,而且由于不能深入研究行业发展动向,导致学校的教学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其次,虽然订单式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主流模式,但是配套的相应的政府鼓励措施滞后,从而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此外,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科研能力有限,同时对专业本身所处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动向缺乏有效的调研,使得所培养的学生难以符合合作企业的期望[5]。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策略

(一)统一合作思想

校企合作的重点在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相互配合,绝对不能是学校按照原来的模式教学,企业也不与学校沟通,仅仅在学校安排毕业生的时候提供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即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具有极高操作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再辅以一系列的技能训练,这种几乎照搬普通教育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实际技能训练,更是与“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相悖。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以及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布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还可以根据本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以使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合作的前提就是知己知彼,也就是要消除盲区。这就意味着,在职业教育当中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而是要认识到校企合作真正的内涵和目的,将教学内容与实习工作密切结合。

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企业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首先,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对学生技术学习的考核,更涉及文明生产、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重要内容,以数控加工为例,其不仅要求学生熟练进行自动编程,同时要求学生的加工过程在保证零件的精度和配合度的同时“多快好省”,对学生的工作效率及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组织相应的来自社会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同时结合学校自身软硬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根据企业和行业的标准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压缩、提炼或者转移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项目,从而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消除信息不对称,就必须要发挥企业的主要作用。企业作为经济个体,与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二者唯一的练习就是学生,因此,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内容、供给与需求等方面有很多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合作成本,从而间接挫伤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这就要求企业主用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当中,也就是说,企业不仅仅要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还要参与到学校的转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研究开发、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同时,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校企之间的沟通不畅,达到降低合作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虽然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无论是我国的职业院校,还是我国的企业,都有很强的校企合作的院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参与度和热情都比较低。除此之外,由于校企合作,意味着企业要在合作过程当中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以及其他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这就意味着,校企合作必须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尤其是不能让企业完全承担顶岗实习造成的成本和负担,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切实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有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而这种评价机制只能由校企之外的第三方(最好是政府)建立,这就意味着,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专门加强监督校企之间的合作,对工作不到位的一方及时进行问责。同时,通过减少部分税收或者补助补贴等方式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鼓励。

(四)完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想要健康运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在“战略一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共赢共建”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和合作理事会,从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体制。另外,学校还应该成立相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各个专业也应该安排相应的专业负责人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组织,从组织结构、人员调度、学校规章、政府支持等各个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风险共担、人才共育、学科共研、成果双赢的局面,让学校和企业成为共荣共生的生命体,从而让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6]。

(五)政府引导鼓励

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而且要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服务和引导

例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预备技师班”模式,就是在上海市教委以及劳动保障部门的牵头联络和支持之下,与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联合进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不仅可以获得“预备技师资格”技能训练,不仅能够取得技师资格;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校、企业可得到上海市政府的补贴,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入门快、企业得人才、学校大发展的三赢。

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政府要利用自身舆论优势和权威优势,为学校和企业做好牵线工作,同时为学校和企业搭建良好的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知识优势,为企业解决相应的技术发展难题,还能够让学校教学与学生实践相互结合。例如,学校可以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结合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校企双方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三方共同指导学生答辩,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就业工作与毕业设计冲突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

四、结语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我国高职院校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的最终的发展需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将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发展落到实处,才能根据行业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走出一条促进学校发展、融入企业社会行业、推动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要成为增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高职院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的一项宝贵方法。而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在人才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储备后备人才资源,从而获得人才竞争力的优势。而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才在校期间职业能力的养成,减少学生踏入社会后与岗位磨合的周期。为此,高校、企业以及政府要格外注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各自定位角色、理清思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多淑杰,易雪玲,黄新谋,等.基于四维分析模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教论坛,2015(12):10-14.

[2]吴建新,易雪玲,欧阳河,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J].高教探索,2015(5):87-92.

[3]徐耀鸿.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讨[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20-23.

[4]单武雄,欧剑锋.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2014(5):48-49.

[5]孙谅.深化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8):90-91.

[6]张勇忠.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27):38-39.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合作模式校企合作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军队采购中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模式探析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