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松+吴国平
摘 要: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的一个热词,虽产生于经济领域,但对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着手,适用经济学分析范式,对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推进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制度供给和高职教育特色发展,推进向以学生为中心方向不断提供有效供给,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供给,全面形成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发展新体制,探索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等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发展;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吴国平(1971-),男,浙江东阳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十三五”重点研究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职教育发展”(编号:高职研【2016】007号),主持人:周建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05-04
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5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落下惟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被中央多次提出和强调,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语境中最热门的词汇。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党中央在决策层面上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1],虽然中央直接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的,然而,以此理念来进行查找,教育领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似也有需要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可做。这不仅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属性,也具有事关民生的经济需求。而且,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的大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实在结构优化、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和挑战,具有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强烈要求。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供给、需求和结构性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有需求就有供给,“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就好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我们平时所说的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就属于需求侧,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则属于“供给侧”。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间,我国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GDP增长速度,尤以2007年GDP为14.2%最为突出,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的原因就是“需求侧在发力”。实际上,我们在这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主要关注在需求上,特别强调了“三架马车”的作用,这种策略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资源消耗过多过大,环境生态无法容载,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以致难以为继,更难以实现可持续。
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情况看,她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政策不确定和不明确,一直徘徊不前、规模不大,结构占比低、质量特色不突出,社会影响力也比较小。世纪之交,国家做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并明确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举办独立学院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抓手,国家不断放大招生规模、下放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鼓励民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升格升本。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解决适龄青年上大学难、解决农村孩子上大学难的重要抓手,其成绩是巨大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真可谓功不可没。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规模也不断增加,一个现实的矛盾便是: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理想(满意)的工作,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市场上的欢迎程度甚至抵不上中职毕业生乃至经过初步培训的农民工,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强烈结构差,用人单位嫌大学生不是“白富美”,大学生嫌用人单位不够“高富帅”,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严重不匹配、不协调。虽然,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学校也在千方百计进行对接和调节,但矛盾似乎越来越突出,偏颇也越来越明显,确实到了必须进行大改革的地步,结构优化和提高质量要摆上重要日程。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来说,更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多种方式的、科学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2]。
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充分肯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农民后代上大学及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但从广泛意义上看,当前的结构性困惑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从国家高等教育总体看。知识传授型高等教育占比过大,高等职业教育占比过小,且政策支持供给也不平衡。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直接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基层一线、从事基础工种、拓展基本业务是其主要定位,上岗适应快、岗位能力强、一线岗位稳是其基本特色,编制身份多样、薪酬高低兼宜是重要优势,充分展示了其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尽管这几年其规模发展很快,但相对于传统知识传授的本科教育而言,国家在政策支持上的力度不大,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三线城市学校),还没有达到生均拨款标准,相当一部分重要岗位,高职毕业生在招录时常被拒之门外,国家需要重新认识其地位给予其支持。
第二,从高等职业自身情况看。区域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也有严重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行优化。首先,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专科高等教育的翻版,虽然说她是高等教育的类型已经几十年了,但尚处于专科层次,这在劳动人事部门的统计框架下更加明显,因而也就没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之说,对此,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表达得更加明确,高职院校一般不升格为本科院校乃是最明确的表达,也就是说,高职就是专科,专科就是高职,实质上是代名词。其次,就专科层次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布局分布相当比例还在省会(首府)和直辖市,且保障条件(包括设施、经费、生源等)大多在省会城市,地(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三线城市高职教育相对落后,规模小、保障少、质量和特色也难以彰显;另一方面,由于在保障条件不很充分条件下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普遍集中于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市场比较热门的传统专业,特色不明显,对于长期市场需求规模难以做大的专业,民族特色需求和技术技能传承类专业关注不多不够。也就是说,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着区域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需要优化调整。
第三,从高职院校运行情况看,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体系有待深入研究。也就是说,无论从师资结构、课程结构、办学理念等方面看,传统本科压缩型教学的痕迹尚比较突出,这几年,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整体课程改革、专业优势和优势专业建设等力度也明显不够,安于现状、立足于稳定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如何围绕基于需的教、基于学的教,立足于学生短期市场适应力、长期竞争发展力相结合的专业特色改造、课程结构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尚需进一步提高认识。特别是为了迎合学生化较多精力投入本科课程的学习,学校不少教改只好让位让步,从而也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探索和打造,对此,我们需要反思和研究。
三、借鉴供给侧结构改革理念,有力推动高职教育层次、结构、质量和谐发展的思考
与我国经济领域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和重视供给侧结构改革几乎同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批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围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并集中提出了65个项目和22项任务,其中也原则性提出了结构优化改革的理念,优质学校建设、骨干优势专业建设,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等,旨在形成一个教育部统筹指导,省市(区)教育厅(委)牵头落实,行指委关心参与,各院校主动作为的工作体系。当前,总体进展良好,但对照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行动要求,我们以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需要思想再解放,理念再更新,政策再释放,行动再自觉,尤其是在制度供给方面,应该有更好更多的实举。
(一)立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推进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制度供给
从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始,我国就开始比较系统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可表述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应该说,这一理念近几年又在不断强化之中,但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命题始终没有破题,我们认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仅是构建我国完善的教育体系所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要,对满足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从制度上加强供给,必要时通过修法和立法来推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一项较为明显的举措,就是推进新建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它似乎是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又似乎与职业教育体系两张皮。我们认为,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要求看,必须坚持双管齐下,既要推进相当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职业化转型,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允许部分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升格升级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成为主力军之一,其具体的方法可以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供给,设立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这一概念,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合法合理进行,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层次。
(二)坚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管理原则,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新世纪十余年的规模大发展,院校数已超过1300多所,在校生已突破1000万。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其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从这几年实际情况看,各省还在升格或新建高职学院,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再用一个模式和一个标准加以管理,而要采用特色化、差异化、分类别加以引导和管理。具体思考是,一是对地处省会(首府)中心城市,专业性较强、特色化明显的高职院校,鼓励其立足行业、依托行业,特色化发展,并创造条件、升办本科层次高职院校,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二是对大量二、三线城市举办的高职院校,鼓励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需求来设立专业和专业结构,减少跨地区特别是跨省(市)招生,踏踏实实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文章做好做扎实,原则上是专科层次,也可以更多地举办五年一贯制,并抓好企业员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养培训工作,必要时可广泛开展院县合作,把高职教育拓展和延伸到县级去。三是上述两类学校分类明确后,大部分高职院校明确了发展方向,结构优化也创造了条件,其余部分设在一般地市的专业化学校和民办(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可根据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发展方向和未来。当然,对于三线城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办法加以倾斜和扶持。
(三)扎实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形成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发展新体制
高职教育要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前提,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办学创造制度和政策条件,尽早出台校企合作、双师教师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法规规章,形成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办学体制和机制,推进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如条件允许,可再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把专业性比较强、办学特色明显的学校重新划给省级部门或中央部门(行业)管理,从而更好地培养特色化专业人才,打造一批立足行业、站位全国、面向国际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为提升行业国际化和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不失为有效之策。
(四)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探索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综合《行动计划》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当前,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尚有许多有利因素和机会。笔者以为,下列举措值得各校研究:一是从整体上推进和加强集团化办学,形成校政行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新机制,既有利于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也有利于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二是充分考虑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研究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学生和学徒统一环境和机制下更好培养不可替代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研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可能性,探索做大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
(五)有效梳理高职院校内部要素,推进向以学生为中心方向不断提供有效供给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除了体制机制以外,内部要素供给也十分重要,从当前和运行情况看,推进创新发展,院校内部有几件事必须抓好。一是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调研机制,认真研究市场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据此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并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机制。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校企(行企)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真正做到专兼结合、机制融合、科学组合,以真正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育中的理念与实践结合,常规与创新融合,并推动院校面向市场能力,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三是鼓励专任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了解和把握学生需求,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关心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学习,真正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培养人才上来,当然,尤其要重视课堂、关心课堂,重视实践教学,关心和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的运用与推广。四是据以学生为中心,依靠行业办学体制机制保证,着力在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按照企业对产品的标准和生产的要求,在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实战一体化项目[3],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出成效,真正把人才培养质量抓好。
(六)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不断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更优质教学供给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长期生命力看,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不可替代性,必须在创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切实抓好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具体来说,一是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切实打造专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并推动专业群建设;二是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抓手,切实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三是着力从理念和发展趋势出发,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增强教学针对性;四是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摩课、翻转课堂、微课等途径增强教学艺术性和有效性,增加可学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如果借用经济学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从法律、政策和体制、要素等层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针对性、迫切性、有效性,切实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坚强的人才保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璐,孙杨.新常态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6-49.
[2]李莉,管理要.人才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3):23.
[3]章振周,何晓琴.供给侧改革驱动下的三层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6(8):89-92.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