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全球化对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香港和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在其公民教育方面也有着卓越的发展,其公民教育朝着本土化,特色化的方向迈进,通过对香港和台湾两地公民教育的特点进行比较,更加有利于我们在德育教育方面吸收其合理方面,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香港 台湾 公民教育
香港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与传统的东方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承继关系。两地有着相近的历史背景,都是在相同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同时也都受到了外国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自身在公民教育发展方面的不同侧重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两地在此方面也存在一些异同。研究他们在公民教育上的发展,对于我们的德育教育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港台两地公民教育的共同之处
1.实施教育改革,制定国际化的公民教育目标
香港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培养全球化公民,使学生能够欣赏人类文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用公正的观点判断分析世界性问题。
台湾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六个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不同传统国际团体的理解与尊重意识,要求学生对不同民族和文化有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全球网络作为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媒体给台湾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了解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家间的冲突。
在实施公民教育改革的这点上,港台的目标基本趋同,都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尊重差异,了解热点并建立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2.注重公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的本土化、特色化。
香港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加强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如在中学历史课中加入香港当地历史的内容;一些新的、有关地方历史的教学内容列出了香港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示了香港几个世纪以前传统的乡村生活至21世纪的现代生活的变迁,这部分教学内容比例占初中历史课的五分之一。把本地的主要语言——广东话和闽南话作为初级中学的教学用语。由于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学校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1997年回归后,一些学校采取混合语言的形式教学,用广东话来解释英语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材上仍延续用英语教材并用英文考试。而后香港教育司要求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学逐渐使用汉语教学,这样一来,汉语教学的学校数量激增,随后普通话也被定位核心课程且设置公共考试科目。
台湾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增强地方化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方言、历史、艺术、文化和现代的发展状况,并把这些内容加入正规课程中。有些学校以选修课、课外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允许学校中使用地方方言作为教学语言。
3.两地公民教育都体现社会价值的多元性
香港和台湾都被迫受到殖民统治,都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既有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又有西方的宗教价值观及西方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文化汇聚、兼容并蓄的自由社会下,民众的社会价值观也就呈多元化的特点。
二.港台两地公民教育的不同之处
1.香港的公民教育突出体现中国特色,而台湾的公民教育着重强调“国家性”。
香港政府要求公立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在一些重要场合,诸如国庆节、劳动节、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学生毕业典礼上,悬挂国旗,举行升旗仪式,音乐课上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香港更加重视国旗、国歌等象征国家领土和主权的重要性,因此,更加凸显这方面的教育。另外,香港调整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专家对原有的教科书内容进行修订。
台湾的课程内容强调“国家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学习台湾地理、历史及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2.台湾重视灌输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观,香港则注重整合的中西文化。
台湾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灌输,注重以“仁”、“义”为主的伦理道德教育。究其原因:其一,从历史源流来看,台湾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受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其二,国民党退居台湾后,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与“三民主义”的紧密联系,注重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和党派集体意识的灌输。正因为上述原因,台湾的公民教育也就纷纷强化儒家的伦理基本精神。表现在台湾学校的公民教育中,教材都是围绕生活与伦理而展开,高校在文化的选择和认同方面更重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常注意延续本校的历史传统。
香港在英国入侵以前,推行的自然是传统的中华伦理教育。英国统治香港之后,英政府经办学校,便开始推行以传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及社会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在香港的公民教育中,表现出极强的中西方文化整合性的特点。
三.借鉴与启示
1.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权利义务感。
首先,以培养合格公民为主旨的课程,本质上要求课程应以社会性而非政治性为第一性,公民教育应在“强调政治性的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强调社会性的道德教育,社会性发展是第一性的,即道德是在社会性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熟起来的”。因此,相关课程应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不断扩展公民教育的内涵,重点是加强对世界的理解,不仅做国家的好公民,更要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在加强道德素质的同时,使培养社会性公民的步伐追赶上来,更加实际的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认同感。
其次,公民概念的核心要素是公民资格,它是国家对其成员身份地位的法律确认。公民资格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素养,它是公民取得和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条件。公民素养在内容上包括个人素养、家庭素养、他人与群体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只有各部分的素养得到很好地教育与培养时,才能使个人真正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全球化的合格公民。
最后,加强多元文化观教育,注重发展学生多元能力,尤其是批判思考的能力。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不仅来自内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还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撞击、交汇与融合。特别是大力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念,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考是创造的前提,创造常常是从批判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课程建设应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民主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公民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培养学生使其具有适应全球化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知识、反省思考能力、做决定的能力等多元公民能力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任务,这不仅是社会科课程内涵的本质体现,更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内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注重强调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连贯性与综合性。
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因此应注意课程结构的整体架构问题。课程应按照学生所能接触的周围世界的内在逻辑顺序逐步按一定层次扩展。另外,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随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注重方法的选择与内容的设计。这样,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细实清晰且其内部构成比较细密、联结比较有序、边界比较清晰的社会概念,学生的社会性也才能切实得到发展。此外,还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将学生作为公民教育课堂的主人,同时加强启发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积极思考,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全公民,使其在人生不同阶段及领域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方式选择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冯增俊,马建国.香港学校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特色[J].学术研究.1999(07)
[2]刘晶.比较全球化背景下香港和台湾的公民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3]周祝瑛.台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J].中国德育.2012(17)
[4]邓毓浩.台湾公民教育的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3(05)
[5]刘继青.当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3(13)
(作者介绍:王一冰,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