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科技成果之一,正在日益推动着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使辅导员职业能力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深入理解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以互联网的视域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方法与路径,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辅导员 职业能力
现代通讯技术与PC的结合形成了传统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结合形成了移动互联网。近年来,借助于智能手机的异军突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以iPhone、iPad等一些列产品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将人们在几十年间形成的依赖传统互联网的习惯打破。现今,用户借助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了PC访问互联网的时间。以往依赖于PC的传统互联网业务几乎全部都可以在移动端通过APP应用软件的形式实现,移动互联网不但可以实现传统互联网的大部分功能,而且更兼具便捷性、时效性。互联网发展已经走进了新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以来,需要我们以“互联网+”思维审视辅导员职业能力。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机遇与挑战
移动互联网本身并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等之分,重要的是它掌握在谁的手里,为谁所用并发挥出相应的价值。当网络被辅导员所使用,辅导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无疑将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1.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机遇。
1.1互联网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其独有的高效性、时效性、广泛性是任何一种传播介质无法比拟的。同时,互联网又具有非常低的准入门槛,任何人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即可与世界联通。大学生,生活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移动终端使用量爆发式增长的年代,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博客、QQ空间、校内网、校内BBS到微博、微信再到所有社交平台推出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社交平台完成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演变;而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也完成了从电脑前走到手机后的进化。时代在变化,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热情却从未消减。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提高的互联网社交平台,都给予了大学生更广阔的交际和获取信息的空间。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这是一个契机,一个更便捷、更及时、更深入的贴近大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1.2利用移动终端,辅导员可以在任意时间与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互动沟通。辅导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关注学生的日常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现状。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辅导员苦口婆心和学生谈心谈话,学生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出现对辅导员的劝说、引导置若罔闻的尴尬局面,从而将谈话变得更有针对性,更切中要害,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思想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改变学生;通过在虚拟空间师生之间的回复、留言,学生会对老师传递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有更深刻的感应,通过交流,积极的观念能够得到正向强化,负面的情感也可以得到负向的弱化,发现“问题学生”,辅导员在对其思想进行严谨的分析和科学的预判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干预,将其消灭在摇篮里,从而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不但可以得到增进,而且辅导员能够借助虚拟网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互动交流,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意见领袖,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入心入脑。
1.3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手机邮箱等信息传输工具,辅导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让学生了解到老师的日程安排、在线回答学生各种疑问、随时处理工作邮件等,不仅丰富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利用网络存储空间,辅导员可以进一步降低集中工作的强度,将繁杂的日常工作转化到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工作。利用网络存储空间,也可以将办公电脑中大量的学生信息搬运到网络空间,海量信息随身携带,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通过移动网络浏览器还可以登录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学生学籍、成绩、奖惩等更多信息,使得工作效率更进一步。
2.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挑战。
2.1辅导员自身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移动互联网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尽快转变思维,及时跟进时代的步伐,跳出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接受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作模式,才能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出色地完成工作。
2.2提高自身素质尤为重要。移动互联网给辅导员提供的并不只是新的工作模式,而且提供了新的获取知识以及信息的方式。辅导员应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获取更多的信息、储备更多的知识,以供新时期工作之需。在这里,有一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素养——信息素養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辅导员以网络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素质,是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3及时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恶性突发事件困难重重。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多样化也有其弊端存在。大学生群体尚不能完全甄别来自网络爆炸式涌入脑海的信息,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并且,由于互联网实名制普及率低,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谩骂的成本几乎为零,这也造成大学生不但有可能受到恶意信息的蒙骗,导致人身财产的损失、思想道德出现偏差;而且,可能导致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媒介肆意宣泄心中愤懑、主动攻击他人的行为发生。这都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由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而网络的本质是信息交流,具有虚拟现实、平等交互、兼容并蓄等特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深刻理解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以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教育主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实施者,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大的特点是主体性,但在移动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客观上限制了教育主体对于信息的“优先权”和“支配权”,教育主体也很难通过自身的内在“过滤”施加教育客体真实的纯洁的教育,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其实难以独占教育活动的“话语权”。同时,教育客体提升了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权,对教育信息、价值认同、信息反馈等各方面都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转而为有选择性的吸收。这就要求,辅导员及时改变过去的工作模式,平等真实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2.教育过程的交互性。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交互性,虽然有时并不是在同时发生,即出现了实时交互与延时交互的情况,但这并不妨碍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有技术性地进行互动式的教育活动,这也是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固化地位的本质缘由所在。在正常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在网络上,如QQ、微信、微博、博客等具体载体的情绪发泄、学习感悟、心得评论等,都是其利用网络本质进行的理性或非理性诉求表达,这就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直接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实时的不间断回应,还是通过网络邮件等延时交互,在网络上,特别是现在发达的移动终端,都可以轻松实现。
3.教育载体的开放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开放的世界,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资源的丰富性难免导致信息的冗杂与良莠不齐,而网络时代客观上推倒了高校物理上的围墙概念,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拓展视野,了解国内外、社会、科技、教育等最前沿的讯息,不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又因为社会阅历、知识层次等客观原因,面临着难以对有效的正确信息的进行鉴别、批判和吸收,这就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智慧进行引导,就辅导员而言,重要的是理解并尊重学生有事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想法或做法,注意把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线下的现实帮扶或关爱、鼓励结合起来,网络的开放性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更应有兼容并蓄、和而不同胸襟,只要是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允许范围之内即可。
(下转第311页)(上接第298页)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需要在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夯实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交流技术的相关知识基础,拓宽辅导员工作渠道,从而应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革新时代。第一,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工作中辅导员应积极探寻互联网和工作相结合的契合点,在摸索和创新中形成互联网思维,让互联网真正走入到实际工作中。例如,借助移动互联网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班会模式延伸到线上进行,通过BBS论坛开展主题式讨论活动,不仅能够规避因学生上课时间不同导致的辅导员难以统一时间给学生开班会,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虚拟空间中,学生和辅导员打破了因身份不同而造成的话语权不平等的差异,学生不再受到现实交流中的束缚,更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辅导员在坚持进行传统的与学生面对面谈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同时,通过应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结合的合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应结合新时期学生的新变化,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开展网络文化教育。例如结合主要节日,开展“母亲节向妈妈送祝福”、“毕业季我想对学长说”、“八一建军节,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活动。也可以组织有专长的学生,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应用产品等。第二,辅导员在工作中如果对互联网的应用仅停留在qq、微信、微博等常见网络平台上,就没有真正掌握网络技术,那么辅导员就没有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这个有效的载体。辅导员应主动转变观念,提高互联网管控能力,能够做到对学生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和正确指导;学习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等信息科学技术,争取做到互联网应用无盲点,切实、有效地结合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社交网络平台的舆论传播机制,从而及时地对学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和干预。 第三,网络无国界,信息的自由度、传播度远非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所能媲美,而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网络的熟悉度、依存度更是超越现在大多数的教育者群体。网络的特征决定了每个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个体或群体,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人人参与互动,人人表达诉求,虽然充分保障了言论自由和信息传播,但却在客观上缺乏了主流舆情的引导,培养网络助手,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未尝不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考量。古往今来,大学生都是胸怀祖国,报复与热血的青年人,他们拼搏、奋进、用一腔热血捍卫祖国尊严。在言论自由的今天,尤其是在例如“九一八”这种民族纪念日的时候,学生的满腔爱国情无处宣泄,一些学生自然而然会在网络上发布过激言论,如果辅导员老师不及时介入,有可能会引发学生群体事件。今年“九一八”纪念日,我的一名学生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言辞很激进的微博,当时看到后,我第一时间找到该名学生,和他谈话的中心点围绕以下三点,第一,爱国是对的,但是应该理智爱国,不能有鲁莽冲动之举:第二,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我们应该冷静地分析问题,用头脑去看待问题,正式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肆意的宣泄;第三,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代表的不光是我们自己,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代表着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荣辱观,有担当精神,我们要做的是强大我们自己,而不是沦为民族主义的衍生物。在一番交流和劝说下,该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及时删除了言辞激烈的微博。此外,该名学生在微博中申请了大V,关注度很高,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又在网上发了一条理性爱国的微博,在学生中转载和回复率均很高,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麒.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应用与发展[J].价值工程,20129(7):134.
[2]魏燕,施小明.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对应策略新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
[3]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4]韩娟.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08).
[5]冯军.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研究[J].希望月报,2007(9).
作者简介:吴一平(1990—),性别:女,籍贯:黑龙江省呼兰市,学历:碩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