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理念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

2016-06-17 02:17刘和海李起斌张舒予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调节力发展性慕课

刘和海 李起斌 张舒予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基于“慕课”理念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

刘和海1,2李起斌2张舒予1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开放性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一大主题,而提高高效学习质量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慕课”时代的来临在给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一剂“强心剂”的同时,也对原有的学习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提出在全面剖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困境的基础上,根据“慕课”的资源共建共享、课程精巧设计、多维评价体系等建设理念,分别从三维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立体评价模式等环节着手来强化学习的生态系统调节力、稳定性与发展性,从而促进整个学习生态系统的优化。

关键词“慕课”;学习生态系统;调节力;稳定性;发展性

2011年秋季,顶着“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未来教育的曙光”等诸多光环的“慕课”,以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平台为基础,在美国发起,并迅速席卷全球,引发世界范围内大学教育改革的大地震。正处在高教改革特殊时期的中国大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本着融入和借鉴的原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中国顶尖学府相继加入“慕课”,和世界级名校共享、共建在线课程项目,率先试水“慕课”这一新型大学教育模式。而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在长期经受传统教育锻造,学习系统固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迅速调整自我学习模式、构建新型学习生态系统来直面“慕课”带来的冲击,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诉求。

一、“慕课”概念解析及发展现状

“慕课”发端于美国,是英文MOOCs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1]。其字母分别代表: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和Course(课程)。而MOOC这一术语的提出则要追溯到2008年的加拿大,当时为了响应和号召学生参加阿萨巴斯卡大学的“连通主义与关联知识”这门课程,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教授Dave Cormier和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2]共同提出了这一概念。

“慕课”在当前尚没有既定的定义,维基百科对其描述是:它是一种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发展而来的,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其中进行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3]。然而相比于远程教育,“慕课”又有着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如内容的开放授权、开放式结构和学习目标、以社群为中心等,其中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是其开放共享性(Open access)和可扩张性(Scalability),所有参与者都能通过邮箱注册平等地加入到“慕课”这一大家庭中来,以超大容量的网络空间容纳“大规模”的学习者,并针对不确定的学习者设计不同而丰富的课程内容,多元共建、多维共享学习资源,确保课程在人员吸纳维度和内容设计维度上的张力。

当前,世界范围内“慕课”的运行最为成功的要属Udacity、Edx和Coursera三大平台,其中Udacity起步最早,于2012年1月成立,Edx和Coursera则分别创建于2012年4月和2012年5月,因此2012年亦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对于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给予了高度展望:“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4]因此,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中国顶尖学府以积极的姿态陆续加入其中,并结合国情开始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试图借力“慕课”实现“翻转课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慕课”这一新生体,正被当做打开高等教育改革之门的钥匙,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属于自己的学术风暴。

二、“慕课”内涵理念及要素分解

“慕课”能以如此强势的姿态聚焦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者的目光,其根本原因是内含的教育理念一反传统教育模式,为当前的大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能量。本着“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5]的信念,“慕课”以先进的技术支持贯穿始终,从精巧的课程设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着手,构建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力争从理念出发,创造世界范围内的新型网络教育系统(见图1)。

图1 慕课理念结构图

(一)资源共建、共享:全球竞争下的去芜存菁化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性或隐性的条件,被称为学习资源[6]。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习资源一直秉承着自上而下的模式,政府指引、专家构建的方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这种模式从客观上讲能很好地契合国家在人才资源分配上的步调,“制造”国家需要的人才,然而放眼世界,单纯的人才“制造”势必难以满足一个民族崛起的需要,如何从“制造”升华为“创造”,在学习资源建设层面上需要多元共建、多维共享等更高层次的诉求。

“慕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优质教育资源为己任,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与世界各国的优秀高校合作,这从根本上摒弃了政府主导的模式,使得全球教育资源被摆放在了同一擂台上,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此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为了增强高校的知名度,提升世界竞争力,加入的高校、教师势必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资源建设中去,相同地域的高校甚至可以组成联盟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以确保自己的核心吸引力,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共建的中文“慕课”在线课程平台。而无国界、无学科围墙的“慕课”允许学习者自由选择课程,这使得人与人、学校与学校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都变成了可能,全球教育资源的大融合伴随着强竞争在激烈运行着,结果必然是优质资源的脱颖而出和劣质资源的悄然隐退。

(二)精巧课程设计:遵循大脑规律的“翻转课堂”化

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包括“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前者指教师将知识内容以信息的方式通过互动传播给学习者,后者指学习者通过自我锻炼达到将信息内化为自我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传统教学中“吸收内化”阶段缺乏学习支持者的帮助,学习者往往会在此阶段丧失学习持久性。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专注力只能集中 10~18 分钟,之后思维就开始飘散了[7]。因此,想让学习者在单独的学习情境下保持45分钟的精神高度集中是非常困难的。

“慕课”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尊重人脑的实际学习规律,将课程分割为10分钟左右的片段式教学,并以问题或者互动的方式重新聚集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区别于传统教学中单元测验的模式,“慕课”更注重学习的即时反馈,频繁的问题允许学习者在答错的时候进行重复选择,确保学习的满足感,这与带给人们即时反馈的游戏能让加入者持续而专注地参与其中是同样的道理。这种将“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交替进行的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的目的。

(三)多维评价体系:个体与组织相结合的立体评价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8]。其中包括两个环节,分别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传统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学校和领导评估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当前的社会思潮中,话语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然而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学生,却在教学评价中被剥夺了基本的话语权,这直接制约了学校教育的推进发展。

“慕课”以网络化环境为基础,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便捷性,并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从单纯的教师评价迈向了学习者自我评价、学习伙伴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如Edx的在线讨论小组、过程性评价,Coursera的交互式测验和强化、Udacity的系统自动考评等。同时“慕课”将所有加入的教师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自由选择课程的方式让学习者拥有了绝对话语权,去除了一切外部包装的教师将以最原始的姿态接受学习者、其他教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审核。这种多维评价体系将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并能以最公正的方式反馈教学成果。

三、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困境分析

(一)学习生态系统: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构建的生态圈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的认知过程,也是学习者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10]。其中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意指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现实生活则是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学习者与其学习环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方式犹如自然界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生态系统,教育界学者由此提出了学习生态系统概念。

国内外学者根据自身理念和出发点的不同,对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无国界计划”负责人Jan Visser所阐述的:学习共同体可以看做一个学习生态系统,各种不同水平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习者在其中学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实现意义建构[11]。清华大学张建伟教授从技术支撑的角度予以分析: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活动的工具更多转变为支撑互动关系的工具[12]。

从生态系统的本源定义出发,笔者将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和能量转换对应学习系统中的学习成员、学习评价和知识流向,对学习生态系统进行了细致的分解(见图2)。

图2 学习生态系统图

其中学习者指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支持者则由其他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家等学习指导者共同担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进行角色互换,并通过信息交流完成学习系统中知识能量循环流动的目的;评价体系在其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学习者、支持者分别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定学习、教学成果,排除落后知识、汲取高能营养,对从系统中吸收的知识能量进行营养重组;而整个学习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学习者、支持者和评价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维持着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大学生学习困境:学习生态系统失衡下的学习价值干涸化

生态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生态价值”,意指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13]。引申到学习生态系统中的“学习价值”,可解释为社会主体对学习客体满足其生产和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的价值判断。当前由于大学生学习力的欠缺而使高等教育饱受争议,学生“学习价值”不被认可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学习生态系统失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模式单一致使生态系统缺乏调节性。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虽然网络学习一直被热议,精品课程、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也得到政府的持续投入,然而鉴于高校体制的主体地位,班级授课制占据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龙头地位,这一局面短时间内无望被打破。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将不同能力、不同特长、不同结构的学生放在统一的学习环境中进行锻造,出产的只可能是统一规格的产品。正如物种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固性,缺少了比较的标尺,如何对学习系统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培养多样性的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亟待跨越的壕沟。

第二,合作学习缺失致使生态系统缺乏稳定性。作为一个独立运转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14]。这种稳定性主要是依靠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而维持的。学习生态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从物质和能量转变为知识和信息,然而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当前学习生态系统中知识信息的输入输出都是单一方向的。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输出者,在学习系统中很少能从学习者方面得到知识信息的回馈,学习者受到师者为上的思想束缚,也杜绝了向教师输出知识信息的观念。同时传统课堂教育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缺少,学习者很难从中找到学习伙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奢望,长此以往的知识信息单向流动破坏了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缺乏稳定性的系统必然会导致“学习价值”的缺失。

第三,评价体系固化致使生态系统缺乏发展性。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自维持的稳定系统,其平衡性又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稳定。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能量积累和物质积聚,以渐变或爆发的方式完成进化,并保持总体上的平衡。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通过知识信息的积累,也以螺旋式的方向进化着。然而传统教育中,教育评价一直秉承着“一刀切”的模式,学生被考试评价、教师被教学评价,这种固化的评价模式将学习者梳理得整整齐齐,极大地违背了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的现实,最终导致滞后者跟不上脚步,先进者却又被拖延了步调。学习生态系统的螺旋式发展变得步履维艰。

四、“慕课”理念下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模式构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15]。大学生作为教育系统中本该最会学习的人,却在旧有的学习生态系统和新型的学习理念夹击下变得无所适从。顺应课程开放化的世界潮流,以“慕课”理念为基础,构建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态系统(见图3)成为必然诉求。

图3 学习生态系统图

(一)构建三维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生态系统调节力

大数据时代在带来恐怖增长的信息数量的同时,也极大地缩短了信息的半衰期。知识折旧定律指出: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将折旧80%[16]。这对知识更新周期长、信息传递方式单一的传统学习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增强自我学习的调节能力,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融入资源更新周期短、时效性强的网络学习和泛在学习,构建三维学习的立体模式。

其中传统学习作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承担着让学习者满足社会认可需求、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任务,在客观意义上是学习行为得以长久保持的外部原动力,但学习自主性的欠缺导致学习者自我能力认可度较低。网络学习则以其自选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成为学习者较为青睐的学习模式,对于自我能力提高,尤其是兴趣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持续学习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将传统学习的学分制融入网络学习的学习成果激励机制,通过网络学习以兴趣提能力的方式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泛在学习中学习状态持续性、学习资源可获取性、学习时间即时性、学习场景任意性的特点,将整个学习系统置于高速运转的全球化网络生态中,才能以优势互补的姿态弥合整个学习生态系统的裂缝,达到根据动态需求随时调节学习生态系统的目的。

(二)加强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

目标结构理论认为在任务完成机制上,目标结构主要有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三种类型[17]。而在以智力资本作为最主要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协作是知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最为严峻的考验,是今日教育中最严峻的问题[18];当前学习生态系统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模式,以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

在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生态系统中,合作主要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支持者(其他学习者、教师)这两大能动的行为主体之间。首先同处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在正式教学行为之前,通过共享机制可以针对将要学习的主题进行针对性预习,共建课前学习资源,在正式的教学行为时段内便能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交流互动;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则可以在讨论互动中及时发现学习者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课后通过即时的网络条件,学习者、其他学习者、教师之间的三方互动能流畅地保持学习行为的延续性。这种三方共建共生学习资源、共同交流进步的合作学习模式,能极大地增强学习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在重构学习流程的基础上实现课堂的翻转化。同时频繁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培养彼此的信任感,从而在三大行为主体的精神层面上加强了学习环境的可靠性维系,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提升。

(三)实现立体评价模式,促进学习生态系统发展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自适应的系统,它包含很多动态、相互作用的元素[19]。其中自适应能力是生态系统得以在稳定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学习生态系统中的自适应能力则依靠立体的评价模式支撑,并通过之后的信息反馈进行系统结构的优化重组,从而完成整个系统的螺旋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指出,人是社会化的存在,脱离了社会而独立的人是不存在的。学习同样如此。学习的终极使命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的,脱离了社会实际指标的评价,任何学习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将传统学习与社会评价挂钩是其现实属性的必然要求,只有依靠社会需求调整学习结构,才能造就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其社会价值。而网络学习则脱离于现实的迫切需求,学习者更多关注的是自我兴趣和能力的提升。与就业、工资等直接利益相脱离的情境下,网络学习团体中的教师评价、学习伙伴互评等组织评价成为学习者调节学习进度、实现自我能力价值提升的主要渠道。作为自然、自发行为的泛在学习,其学习模式主要是非正式的资源学习和准正式的主题学习,这种相对泛化的学习形态造就了浓郁的学习个体化色彩,因此以学习者自我为主体的自评价模式成为泛在学习中的主要评价模式就成了必然。同时由于学习模式的融合,三种评价模式也并非孤立存在的,交叉融合化的立体评价模式将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发展性方面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效果。

五、结束语

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存在,其实际意义在于学习主体能动的根据环境的改变采取灵活、多样、动态的方式调节自我学习模式。这对学习者本身、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如此创新理念的冲击,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把握学习革命的脉搏,才能在新型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会学习,利用“慕课”资源以及其他任何学习资源进行立体化学习,在注重阶段、系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全面利用学习生态发展自己,从而成为能学习、会学习的终身学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管会生,高青松,张明洁.MOOC浪潮下的高校课程联盟[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3(1):91-97.

[2]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3]维基百科.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EB/OL].(2013-09-20)[2015-03-12].http://zh.wikipedia.org/wiki/%82.

[4]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6).

[5]夏生.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5):12-16.

[6]何克抗,林君芬.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38.

[7]张启钱,王小青,谈静艳.我国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学习困难”定义回归解读的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1,96(2):77-82.

[8]黄荣怀,沙景荣.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6.

[9]袁建立,冯虎元.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8(6):64-67.

[10]冯瑞,任友群.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J].电化教育研究,2009(2):23-26.

[11]BROWN J S.Growing up digital:how the web changes work,education,and the ways people learn [J].Change Magazine,1999(3):1-16.

[12]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92.

[13]玮娜.我国古代游牧文明及其生态价值[J].北方环境,2011(1):15-17.

[1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9.

[15]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2.

[16]董海燕.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学习生态的视角[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7]魏玉梅,豆永杰.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0,94(6):26-29.

[18]韩普生.教育:财富蕴藏其中[N].中国教育报,2001-05-24(8).

[19]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王毅,孙小鸿,李明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2.

(责任编辑李世萍)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co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OOCs"

LIUHe-hai1,2,LIQi-bin2,ZHANGShu-yu1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penness of education is a major theme of the current world education,and it is the life——blood of higher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 learning."MOOCs" era injects a tonic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poses the new challenge to the old learning ecosystem.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light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cological system,the paper based on the "MOOCs" to build and share,curriculum design,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other construction ideas,respectively from 3D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 and a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model and other aspects proceed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accommodation force,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whol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study.

Key words:"MOOCs";learning ecosystem;accommodation force;stability;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刘和海(1973-)男,安徽怀宁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与媒介素养研究.

通讯作者张舒予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资助项目 201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重点项目“从开放到融合的‘中国式慕课’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35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调节力发展性慕课
某SUV二排座椅手动前后调节力优化
浅析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基于中韩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韩国语课程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
老来看不清 是老花还是白内障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
眼睛调节力和明视域的临床应用
为什么读写距离要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