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选课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A大学为例*

2016-06-17 02:21王伟佳刘正南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宋 鑫 王伟佳 刘正南 王 伟

(北京大学 教务部,北京 100871)



高校学生选课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A大学为例*

宋鑫王伟佳刘正南王伟

(北京大学教务部,北京100871)

摘要科学完善的选课制度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大学生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获取选课信息?哪些选课信息是他们最看重的?他们的选课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需求和选课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影响学生选课决策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以A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为高校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选课制度与选课系统,提高系统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提供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选课行为;信息获取;影响因素;选课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不同于中小学课程,大学课程令学生眼花缭乱,课程分类也比较复杂,高校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自主选课、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也能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但正因为多了自由,选课也变得极为重要,选课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能否顺利进展。在现实中,学生在选课方面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有的因信息不对称而选不上想选的课,有的因不明晰课程间的关联性而学习困难,有的因不适合课程难度而导致中期退课或成绩不佳,等等。因而学生时常会对现行的选课制度和系统生出一些不满[1]。

科学完善的选课制度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选课系统也是学生学业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观念会让学生做出不同的课程选择,那影响学生选课决策的因素到底有哪些?这是我们在设计选课制度和系统时要重点考虑的。本研究以A大学学生为样本,通过对A大学学生的选课信息需求、选课行为特征和影响选课决策的因素等进行问卷调查和剖析,力图为A大学选课制度的完善和选课系统的改进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A大学正式在校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及以上年级学生、留学生),采取就近抽样的方法。研究小组在图书馆2~5层的自习区以及部分教室的自习室等地点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6份,删除无效问卷和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应答率为78%,平均作答时间约5分钟。结合问卷调查,研究小组访谈了部分院系的学生和老师,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在选课信息获取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选课系统改进的意见。

数据清洗后,借助SPSS、Excel等工具对被访者的人口统计学指标、信息获取途径、信息需求、学生在选课过程中行为的倾向性、影响其选课决策的因素、退课行为及原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被访者基本信息分析

本研究统计了被访者的性别、年级、学部和国籍4项基本信息,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信息汇总表

总体来看,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相近,与北京大学男女分布的状况相近。由于问卷发放地点为图书馆,因此难以控制年级分布,所得有效问卷中,大四及研究生以上年级所占比例较低。从学部分布来看,社会科学学部所占比例较高,达到了45.6%,而信息与工程学部和医学部的被访者比例较低,在10%以下,总体情况与北京大学学部人数分布有偏离。造成偏离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医学部仅有大一学生在校本部,因此导致所得医学部人数较低;(2)不同学部学生对自习地点的偏好不同;(3)不同学部学生对于填答问卷的热情度不同。从国籍上来看,非留学生占绝对多数,而留学生的人数仅为5人,相差悬殊。由于留学生样本量过低,因此在分析相关数据时,难以较为准确地分析留学生与非留学生的差异。

(二)学生选课信息获取情况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选课信息的来源以及学生对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的评价来分析学生的选课信息获取行为。希望探讨两个问题:(1)学生主要通过什么渠道获取选课信息;(2)学生希望获取什么类型的信息。我们还对不同群体的信息获取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

1.学生选课信息获取途径分析

第一,主要信息来源分析。问卷对学生选课主要的信息来源进行了询问,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选课主要信息来源

从图1可看出,“师兄师姐的介绍”“校内选课系统”和“同学介绍”是学生最主要的选课信息来源,分别占被访者人数的75.4%、74.9%和62.6%,“师兄师姐的介绍”所占比例还要略微高于“校内选课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校内选课系统并不能完全充分地提供学生所需要的选课信息,学生还需通过多种途径来对信息进行补充。其次,49.1%和40.9%的学生会从“教务网”和“选课手册”中获取选课信息,作为选课信息正式载体的选课手册所占比例并不高。分析原因,有:(1)或许选课手册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官方,与学生真正关心的信息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例如选课手册无法提供成绩和难度等信息;(2)由于选课手册信息比较固定,无法随着课程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难以获得有关该课程的动态信息;(3)选课手册难以揭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学生选课提供整体的、方向性的指导。最后,通过“社交网站”“自己试听”“教师指导”等途径获取信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都在15%左右。这些途径的特点是信息较为分散,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总体来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以人际交流、专业性的选课网站以及信息密度较高的网络社区为主,而学校提供的正式信息渠道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信息来源差异分析。性别差异:调查发现,男生选择“教师指导”和“教务网”作为获取信息途径的人数略多于女生,而女生更倾向于通过“向师兄师姐询问”和上“未名BBS”查询来获取信息,这说明男生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正式的获取信息的方法,而女生更倾向于通过社交手段来获取信息(见图2)。

图2 信息来源的年级分布

年级差异:由图2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向师兄师姐请教”“同学介绍”以及“选课网”是各年级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不同年级对信息获取途径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向师兄师姐等有经验的人请教来获得信息。例如,被调查的大一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82.4%和86.5%的人选择向师兄师姐求助,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以上年级的学生同一项目所占比例仅在60%左右。高年级同学相比于低年级同学更倾向于通过“选课网站”和“自己试听”等方式来获取信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学生选课经验匮乏,无法很好地交流信息,而高年级学生主要的选课任务都已结束,且具备了一定的选课经验,掌握了其他选课方法,因此无需过多的交流经验。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师兄师姐介绍”和“教师指导”这两种途径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其他途径的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异。

学部差异:由图3可知,不同学部之间的主要信息来源大致相同,但是信息与工程学部以及医学部的学生相比于其他学部更多地使用了“选课手册”,所占比例分别为62.5%和71.4%,而其他学部仅有30%~50%的同学选择使用“选课手册”。同时,人文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更多地依赖于“未名BBS”这一信息源,相比之下,其余3个学部选择该信息源的比例较小。

图3 信息来源的学部分布

通过卡方检验可以看出,不同学部对信息获取途径的选择大体上相同,仅在“同学介绍”和“未名BBS”两项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科学学部学生选择这两种途径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他学部选择这两种途径的人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2.学生所需信息的类型及其重要性分析

通过将被访者对不同信息的重要性所赋的分数求均值发现,“能学到的知识”“成绩的评定”“课程负担量”“课程难度”“是否公布考核方式”“课程时间”以及“选课的难度”这几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在3.50以上,标准差在0.8左右,相对其他项目来说较低,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几种类型的信息重要程度较高。

表2 各类型选课信息重要性均值和标准差

第一,学生信息需求类型因子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学生所需信息的类型,我们对这17项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我们对因子进行了提取和命名解释。

表3 各因子解释的变量及其相应的因子载荷

第二,性别、年级、学部在各因子上的差异分析。通过计算我们获得每位被访者在9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而对性别、年级和学部在这些因子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性别差异:“课程难度”“能学到的知识”以及“成绩”是男女生共同关注的问题;男女生在“修习条件”和“能学到的知识”这两种类型的信息的重要性评价上存在差异。男生更加重视搜集“能够学到的知识”的信息,而女生更加重视修习课程的先决条件。女生对各个因素的重视程度都超过男生,这种现象在“课程规定”“修习条件”以及“课程难度”这3个因子上体现较为明显。

年级差异:各年级在不同因子上平均得分相差不大,同年级对不同因子的评价不一。不同年级对“成绩”“能学到的知识”和“课程的难度”都很重视,而对“班级规模”和课程提供的“交流信息”评价较低。相比之下,大一学生对各种信息的重视程度比较接近,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向性,大二学生对“课程规定”更为重视,高年级同学对“成绩”和“能学到的知识”的重要性评价更高。由相关性检验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在“成绩”“交流信息”和“班级规模”的重要性评价上有显著差异。

学部差异:“成绩”和“能学到的知识”仍然是各学部最重视的信息。其中,人文学部对“课程规定”“班级规模”和“教师信息”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修习条件”和“课程难度”的重视程度较低,其可能的原因是人文学部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对教师水平的依赖程度较高,面对面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决定了班级规模不能太大,而课程修习所需要的前提条件较少,课程难度也难以评价;相比之下,理学部、医学部和信息与工程学部对“课程信息”“班级规模”和“教师信息”的关注程度较低,对课程的“修习条件”与“课程难度”关注程度较高。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显示,不同学部在对“课程规定”“课程难度”和“修习条件”等因子有显著差异。

(三)学生选课过程中的倾向性行为

一个好的系统必定是符合用户习惯和真实需求的系统,在研究的前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发现,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存在一些倾向性行为,分析这些行为有助于我们为后期的系统设计提供指导。

1.学分倾向性分析

我们以选修课为对象对学生的学分倾向性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体来说,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的学分倾向较为明显。绝大部分的学生倾向于选择2学分的选修课,占总人数的59%;其次,29%的学生表示选修课学分的多少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而选择1学分、3学分和4学分的人数较少,只占总体的12%(见表4)。通过进一步的检验可知,不同性别、年级和学部在学分倾向性上没有明显差异。

表4 选修课学分倾向性

在被问及“您是否曾经仅仅为满足学分要求而选课”时,62%的学生有这种经历,仅有38%的学生在选课时不考虑学分要求以外的条件。说明学校制定的学分要求对学生有明显的影响。

进一步的差异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满足学分要求的选择上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23和0.001,不同学部学生在此项上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学分要求的影响,在选课时,满足学分要求是女生的重要目标。低年级学生受到学分的影响较小,而高年级更倾向于为了满足学分而选课,这可能是低年级学生还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高年级学生要考虑自己已选的学分是否符合毕业学分的要求,在选课过程中,完成任务而不是获取高分和知识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2.时段倾向性分析

我们对学生选课的时段倾向性进行了测量,发现:不同时段的情况相差悬殊,学生在选课时会尽可能避开早晨和正午的课程。学生最倾向于避开第1~2节课,均值达到了3.34;其次,倾向于避开第5~6节课,均值为2.74,晚上的课程,9~12节的课,也相对不受欢迎。3~4节和7~8节两个时段的课程最受欢迎(见图4)。

图4 各时段均值

为了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研究小组对选择避开这些时段的原因进行了追问:73.7%的人选择避开某一时段的理由为“要睡懒觉,起不来”,结合上题结果可以推测该理由针对的是1~2节课;其次43.9%的学生选择“为了按时吃饭”,29.8%的人选择“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娱乐活动”。可见,影响学生选课时段倾向性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见表5)。

表5 选择避开这些时段的原因

3.绩点倾向性分析

由“信息获取行为”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成绩”是学生选课所需的重要信息,学生会主动地选择绩点相对较高的课程,然而,我们还需要考察在课程与绩点发生冲突时学生的行为选择。

我们询问了学生“您是否会因为害怕影响绩点而放弃选择你喜爱的课”,统计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曾经因为害怕影响绩点而放弃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比例达到55%。此外,我们并不能断言未曾因为绩点而放弃喜欢的课程的45%的学生的行为都不是绩点倾向性的,因为存在一种可能性,是他们未曾遇到绩点和喜欢的课程的冲突,因此,具有绩点倾向性的学生群体规模应当超过现有的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部在该问题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对应的P值分别为:0.900、0.784和0.069。

4.知识倾向性分析

对于想选但是落选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选择偶尔去旁听(占51%)或者从不去旁听(占34%),说明在没有课程要求的压力下,大部分同学会放弃对相关知识的追求,仅有15%的学生会经常去旁听。因此,是否选上该门课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见图5)。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男女生在旁听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女生更倾向于“经常去旁听”或者“偶尔去旁听”某门课程,而男生则更多选择“不去旁听”。从年级来看,大一、大二通常会选择“偶尔去旁听”,而大三学生通常选择“不去旁听”。从学部来看,人文学部更倾向于“不去旁听”,而社会科学学部倾向于“偶尔去旁听”(见图6)。卡方检验得到的P值为0.106,0.666和0.718,说明性别、年级和学部的这种差异从统计上来看并不显著。

图5 不同年级旁听情况比较

图6 不同学部旁听情况比较

(四)中期退课行为及其原因

中期退课是学生对自己选课行为的一种调整和再选择,能够反映学生对于之前选课中不合理和欠考虑的选择的修正,从结果上体现学生选课的真实需求。这对我们研究学生选课行为,发现学生退课的原因有重要意义,进而帮助我们减少学生退课行为、降低学生时间和金钱的损失以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中期退课,仅有37%的人曾经有过中期退课的经历,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人初始选择较为合理,中期不必退课,又可能是由于学生已经在课程中有所投入,难以承受退课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压力。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和学部的学生在中期退课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学生的退课行为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升高,有退课经历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逐渐上升,退课行为发生的概率更高。

问卷对中期退课的理由进行了追问,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中期退课的理由

从上图可看出,在有退课经历的63人中,有63.5%的人退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任务过于繁重,39.7%的人原因是“教学内容与预想不一致”,39.7%的人是因为“预期成绩不高”,36.5%的人退课是由于“不习惯教师的教学风格”,此外,还有14.3%的人是因为“选课之后听说给分不好”,这些原因都可以归为选课前的信息缺失。相比之下,仅有9.5%人是因为“教师要求严格”才选择退课,因此,退课行为的原因可以总结为选课信息不充足和不匹配,而不是课程本身的难度或严苛程度。

(五)影响学生选课行为的因素

由于选课数量的增多、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选课时学生关心的因素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仍然用过时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信息需求,肯定是不能做出良好的信息服务的[2]。因而,仅仅了解学生选课行为是怎样的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对影响学生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服务,并发挥选课支持系统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学业方向选择的作用。

1.学生选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图8 选课中遇到的问题

由图8可看出,“时间冲突”“人数限制”和“不了解课程情况”是学生选课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选择这3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0.1%、73.7%和73.1%;其次,“不了解教师”也是学生遇到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说,前两类问题是选课系统的固有问题,而后两类是信息获取问题。

2.影响选课行为的因素

通过将被访者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所赋的分数求均值发现,“与兴趣的匹配度”“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教师的授课质量高”“教学计划的相关规定”和“与专业的相关性”这几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在3.8以上,标准差在0.8左右,说明这几项因素对学生选课的影响程度较高,而且大家的意见集中度也较高。而“是否有熟识的教师”以及“随大流”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反的,如果大部分人都选某门课,选课的难度就会相应提高,根据之前的研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规避选课难度较高的课程。此外,“较高的分数”和“与未来打算”的相关性也是影响学生课程选择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影响学生选课的因素与学生获取的信息类型有一定的对应性(见表6、表7)。

表6 影响选课行为的各因素均值和标准差

表7 信息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对应性

由表6、表7可看到,能学到的知识既是影响学生选课的因素,也是学生希望获取的重要信息。其次,教学计划中对课程时间和考核方式的规定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和信息类型。

3.影响选课行为的因素的差异分析

进一步的差异性分析发现,男女生在“容易获得较高的分数”和“课程难度低”这两个因素的评价上存在差异,P值分别为0.007和0.048。女生更倾向于被“分数较高”和“难度较低”的课程吸引。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与专业的相关性”和“能获得较多的知识”这两个因素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2和0.018,说明年级越高,这两个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就越低,学生对这两个因素的评价就越低。不同学部对不同因素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建议

(一)对学生选课信息获取行为的讨论

综合对“学生选课信息来源”与“学生对不同信息重要性的评价”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际信息传播(例如“师兄师姐的介绍”和“同学之间的介绍”)和专门的选课网站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未名BBS等综合性的、非正式的信息源也是学生获取选课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学校发布的正式信息源,例如“选课手册”和“教务网”等,没有充分发挥支持和指导学生选课的作用,此类信息源在提供信息时可能存在“信息与需求不匹配”和“信息提供方式不够便捷和灵活”的问题。同时,学生较少选择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获取的信息源,例如“社交网站”“自己试听”和向教师请教等,说明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直接、灵活、信息密度高、检索和整理难度低的信息源,同时规避需要较多投入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建立专门的、综合多方信息的、灵活多变的选课支持系统十分必要,让更多的学生在统一的平台上发布有趣又严肃的课程评论和课程修习心得,让更多的学生分享零散的知识。

从学生对不同类型信息的重要性的评价来看,“能学到的知识”是学生选课时希望了解的首要信息,此外,多数学生也认为“成绩评定”“课程负担”以及“课程难度”等信息对于其选修课程十分重要,而对于“考勤要求”“班级规模”“课程交流”和“是否能联系助教”等信息,学生并不是十分关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选课时希望获取的信息更多的是关乎课程本身的质量以及与自己关系较紧密的、对自己成绩有直接影响的信息,在设计选课支持系统时,可以用更加直接、准确的方式提供此类信息。

在分析不同年级和学部对信息重要性评价的差异性时,我们发现,大二学生相比其他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课堂的规定,而高年级的学生更重视成绩和所能学到的知识。不同学部之间差异较为显著,人文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的学生更重视教师的信息和班级的规模,而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和医学部更重视课程难度和修习的条件,这与不同学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特点有关。因此,在设计系统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部学生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

(二)对学生选课过程中的倾向性行为的讨论

研究发现,学分对学生的选课行为影响很大,很多学生会仅仅为了满足学分要求而选修某些课程,这意味着这部分学生会面临更高的成绩风险,同时所选课程未必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学分偏好,2学分的选修课是大多数学生的首要选择,然而,部分1、3、4学分的课程同样质量很高、很有学习价值,特别是3学分和4学分的课程,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更多的学分意味着更大的任务量和更高的选修风险,因此很多学生会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具体情况而放弃选择这类型的课程。因此,可以在选课系统的设计中引入两个机制:(1)学分筛选机制,使学生可以以学分为过滤条件,快速便捷地获取某一学分的课程,节省信息搜寻的时间;(2)学分精品课程推送机制,对于学分高、质量高而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可以考虑通过在系统中进行推送和详细介绍来加深学生对课程信息的了解。

学生选课具有明显的时段倾向性,1~2节和5~6节的课程相比其他时段的课程尤其不受欢迎,不同学生偏向某一时段的原因也不相同,例如生活习惯、学生活动等。因此,可以考虑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课组合的推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成绩被看成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首要指标。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自己喜欢的才不会后悔。而且,从兴趣出发,就会有学习的冲动,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不惜时间与心血,一般来说成绩也不会差的。再者,学生的知识倾向性不强。有些课程学生很感兴趣,但如果在选课时没有选上,学生就没有动力去旁听这门课程。可见学生现阶段更重视完成学分任务而不是自主学习。因此,选课支持系统可以考虑提供社交平台,通过社交手段将大家联系起来,自由联成学习性的互助小组,例如“旁听小分队”等。

(三)对影响学生选课行为的因素的讨论

影响学生选课决策的因素很多,有些是推动性的,有些则是阻碍性的。学生最常遇到信息不对称和系统使用的问题。在目前已有的选课系统中,重点在于选课这一行为的实现上,即尽量达到选课的公平性与开放性。但是对于选课的指导却有所缺失,即并不能将一门课程的信息较完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充分和翔实的信息可以减少选课中的盲目性,减少课程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退课行为的发生。如何指导同学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且能收获颇丰的课程,是在设计选课系统时需重点考虑的方面。“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知识量”“分数”以及“教师的授课质量”等因素对学生选课的决策影响较大,可以考虑将这些影响因素制作成标签,让学生利用标签对课程进行标注。其次,还可以引入点赞和评分机制,使学生普遍评价较高和在某些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课程凸显出来。

作为学生而言,在选定一门课之前,要多方收集课程内容的资料,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授课教师的表现、考核要求、作业难度及课堂阅读量等多方面的情况,最好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是否对你有用、你是否感兴趣、教师教研水平如何、为人如何、教学方式如何等等,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基础和潜能,选择不同深度和难度的课程。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学生要从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个性发展的角度去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避免“避重就轻、舍难就易”的现象,一味追求高绩点,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分清主次,做好轻重缓急的安排。

参考文献:

[1]臧圣男.高校选课系统知识地图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杨梦斌.漫谈北大选课[EB/OL].(2012-09-25)[2015-07-18].http://llt.pku.edu.cn/?p=1168.

(责任编辑李世萍)

On the Curricula-variable Behavior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ONGXin,WANGWei-jia,LIUZheng-nan,WANGWei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fi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Scientific and perfect electiv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pel colleg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ly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tructure,and guarantee the learning quality. Which way to attain the selection inform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hat information is most concerned by them? What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urricula-variable behavior? Whether there is difference of information demand and curricula-variable behavior in different grades,disciplines,and groups? Which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selecting decision? The paper takes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se problem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and provides suppor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rther perfect elective system,and makes the system more targeted and personalized.

Key words:curricula-variable behavior;information acquisition;influence factors;elective system

收稿日期2015-08-12

作者简介宋鑫(1974-)女,山东聊城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