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玉
摘要:利用微课程教学法进行视频教学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须完成从“信息的传递者”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转变。鉴于此,笔者从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三个方面对教师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对如何扮演好各个角色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 教师角色 组织者 引导者 促进者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08
一、引言
网络教育和微课程教学法的飞速发展,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须完成从“信息的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转变。尽快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教师角色的由来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角色”的分析,“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这个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和与其相适应的被期望行为。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行为;二是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三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三、从传统面对面讲授教学到微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学生跟在教师步伐后面,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在微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有很大不同,伴随着教学环境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变成了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促进者和中介组织,须进行从“信息的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转变。
四、微课程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微课程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授和教材呈现方式,以多媒体资源呈现教学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打破了课堂45分钟教师讲授时间的局限性,能够确保学生随时随地随处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进行学习。这也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有了改变,由传统的内容的呈现者、传授者转变为了学习的教练,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增加学习中的互动,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因此,教师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角色定位是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决定的,包括指导学生自学、引导讨论和提供具有交互性质的学习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微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内容组织结构和呈现形式、交流互动的方法、学生行为的约束指导和评价等诸多内容。下面笔者将从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三个角度来展开详细分析。
(一)组织者角色
1.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和描述
由于微课程教学法开展异步教学的特殊性,学习内容不是完全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因此,在微课程教学法中,仅仅侧重知识目标的定位是远远不够的,微课程教学法中的教师更需侧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教师在制定目标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目标表述方面:1)动词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这样学习者也能有明晰的学习目标,更能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2)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表述学习目标。以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描述,较清楚地表述出学习者的目标行为。
(2)在目标的公开性方面,教师应把本课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被期望完成水平明确显示出来,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整理者
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整合,是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包括指导学生学习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学习的配套学习资源微课(微视频)、能够实现深度拓展高效内化目标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这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源包。就要求教师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设计水平,尽可能动态、多样化地组织安排和设计制作课程内容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微课视频上。此外,还要注意内容之间的条理性和模块化。
3.学习任务的设计和组织
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跳出“表演圈”,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实现从“教学者”到“导学者”的转变。教师导演整个学习过程和各个学习活动,而真正的主角则成了参加微课程学习的学生,学生“演出”的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任务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正如在前面目标定位与表述中提到的那样,学习任务的开展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因此任务单中的分层任务就是整个学习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设计任务成果的展示和评价。提倡学生在活动结束时将自己的任务成果以某种方式展示出来,可以个别完成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同时还可以进行成果互评的讨论活动,通过互评成果和互动交流,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者角色
由于学生习惯了传统的传授式学习,所以突然将他们推向舞台中央,不排除学生会有不适应、无从下手的情况,对此,教师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引导角色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课程引导;二是课时引导;三是任务引导;四是反思引导。
1.课程引导
课程引导中教师具体的引导性帮助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清楚整个课程资源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二是让学生明白本学习过程的目的和方法、步骤,对整个学习内容有个清晰的轮廓了解。
教师可以采取各种途径对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进行引导教学。具体的途径有:(1)给学生分发纸质的微课视频学习指南;(2)课前为学生提供该微课程资源的学习指导视频。这样能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程脉络和操作步骤。
2.课时引导
由于微课程的特点是由一个个简短的小视频组成,较为碎片化,因此有必要做课时引导。课时引导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章节内容的整体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以及整个课程的思路和经脉。学生明白这些就能明白整个学习过程如何开展,为什么这样开展,就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减少困惑,学习更加有方向性。
3.任务引导
任务引导也就是过程引导,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引导。过程引导的主要内容有对活动任务进行整体的介绍,告诉学生此次微课学习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要求,同时就任务的成果展示,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引导说明。
对活动的具体步骤进行引导性指导,特别是分工进行的活动,可以不用具体到每一个成员的引导,但是对小组的引导还是不可缺少的。
4.反思引导
反思引导主要是针对课程结束时候的测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一个章节或整个课程后会进行自我测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并不是测过了就没问题了。因此引导学生对其测评结果进行反思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促进者角色
在利用微课进行自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自我监控能力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就要进行督促、指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这时候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促进者,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担负的主要工作有参与、监督和反馈三方面。
1.参与
课堂中形成并维持下来的教师交互行为直接影响到教育体验的质量。美国一些研究者一致认为学生在基于网络的课堂中的满意度直接受到师生之间的交互程度和类型的影响。Shea,Fredericksen, Pickett等人进一步论证了师生在网络课堂的交互数量和质量与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的参与度越高,学生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体验质量就越高,学习效果也会越好。
2.督导
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个人的进度,还要关注整个课程的学习活动过程。特别是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仅提供开始时的引导是不够的,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如果把握不到位就会变成“自由”,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开始时候做好引导,还要尽可能地关注整个活动过程,做好监督工作的同时对“跑出活动区”的学生进行引导。
3.反馈
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当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时,异步在线使问题很难马上得到解决。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后迟迟得不到回复,心理上会产生孤独和无助感,这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动机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学生进行微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的反馈主要出现在两个环节:一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另一个是章节测验后或课程综合测试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疑问,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约定通过QQ或MSN等方式进行沟通解疑。随着微信的盛行,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异步交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
在测评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章节测验后,教师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评定,提供反馈,有利于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总结和顺利开始下章内容的学习。整个课程学完后,教师对学生测验的反馈则是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徐丹.基于Moodle平台的微课程教学法学习活动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9(9).
[3]耿红卫.基于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研究[M].社科纵横,2007(8).
[4]李红燕.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新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5]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d62w.html,20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