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困生”“解困”

2016-05-14 10:15孙运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鲜活农村初中激发兴趣

孙运平

[摘 要] 农村初中的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让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能激励数学“学困生”热爱学习,引导数学“学困生”学会学习,而首要的就是让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情境,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让学”;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鲜活;情境;激发兴趣

缘起:“葡萄藤”与“园丁”

“儿童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葡萄藤和园丁的关系,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不是园丁,而是葡萄藤自身. ”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教研活动时与几位同行的交流:现在农村初中的孩子不像前些年那么朴实听话,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班里的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每天都辅导却看不到效果……如何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能学好数学,这是长期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

反思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我们总想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因而我们激情飞扬,马不停蹄,口若悬河,然而学生好像并不“享受”,他们沉闷、呆板,觉得好像在听“天书”,特别是数学“学困生”们,他们干脆将自己“封闭”起来. 试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能不出现数学“学困生”吗?数学“学困生”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我们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学困生”,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我们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才能唤醒“学困生”心灵深处沉睡的数学意识,走出数学“困境”.

探索:“让学”的内涵

1. 何为“让学”?

“让学” 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 他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讲到,“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 ”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 “让”有“使动”之意,但“使动”之“使”并非强制,“使动”之“动”并非“被动”. “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 “让学”何为?

(1)“让学”,让生命鲜活起来

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是师生、生生思维不断碰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知识乐园. 而现实中的数学课经常让人联想到“枯燥”一词,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产生厌学心理,逐渐成为数学“学困生”,生命变得呆滞. “让学”,从教育的最终目的中思考,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幸福成长.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由于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等的不同,所以存在很大的差异. “让学”课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差异为起点,激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的生命飞扬起来.

(2)“让学”,让知识鲜活起来

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一直与运算、法则、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让“学困生”们避而远之. 其实,在数学中,美无处不在. 数学是凝固的音乐,是简洁的文学,是美丽的绘画……“让学”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现数学的美,如符号美、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美丽的,是鲜活的,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从而爱上数学.

(3)“让学”,让课堂鲜活起来

课堂上的各种学生活动是课堂不断生成的有效催化剂,活动缺失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活力. “让学”课堂中,教师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反思体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策略:以“让”激趣

“让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激励数学“学困生”热爱学习,引导数学“学困生”学会学习. “让学”首要的就是让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数学“学困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情境,让他们感受数学的价值与美丽.

1. 展现生活情境,让数学“真”起来

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多媒体出示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你知道这时他手中有多少根面条吗?”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激发学生学习乘方的兴趣,让“学困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创设游戏情境,让数学“乐”起来

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还是孩子的生活. ”数学游戏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 如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算“24点”的游戏,同桌两人利用一副扑克牌进行比赛,那节课让笔者记忆犹新,因为笔者发现平时最沉默的两名“学困生”也动了起来,而且还举手回答了问题,这是以前从没出现过的. 把数学游戏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数学好玩”的境界.

3. 创设直观情境,让数学“实”起来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较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如学习“从三个方向看”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几个几何体,课上让学生自己用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 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情境,不仅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三视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真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下还会有“学困生”吗?

4. 创设故事情境,让数学“趣”起来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其历史蕴含.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 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出示历史上笛卡儿午休时梦见蜘蛛在窗上爬动,受其启发,发现解析几何的故事,这不仅能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让“学困生”领略到笛卡儿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5. 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思”起来

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为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或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意识. 如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当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立刻回答“能!”“不能!”此时笔者又问:“能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学生非常主动地利用手里的小棒动手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困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6. 创设联系情境,让数学“串”起来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 ”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引导学生先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展开类比与对比,去联想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能使新知识的探索变得简单易行,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7. 创设美感情境,让数学“美”起来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 其实,在数学中,美无处不在,因为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多媒体出示广场上的喷水池,那随着音乐声此起彼伏的抛物线水线,一会儿高矗入云,一会儿盘旋直下,让“学困生”惊叹于喷泉的美时,又体会到数学原来可以如此之美,从而让“学困生”爱上数学.

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节课的特点,还可以创设悬念式情境,激发“学困生”的探究欲望;创设学科整合的教学情境,让“学困生”感受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学”的课堂中,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困生”进入数学的奇妙世界;良好的教学情境又像夏天那热情的太阳,给“学困生”这株向日葵指引着前方的光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更像美丽的大自然,带给“学困生”不一样的数学风景……

猜你喜欢
鲜活农村初中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些策略
让初中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