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娟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方面进行营造.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意义,鼓励学生从学习中参与课堂互动;另一方面,学生要能够从课堂环境中,增强对知识的体验,能够从态度上、学习方法上增强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从课前预习、课后知识巩固中来强化数学认识.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教学设计;对数及其运算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知识讲解与概念分析上,要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从自主、合作、探究中营造数学教学环境,通过教学创新来提升课堂实效. 新课改对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了学科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要善于从课堂教学资源中,挖掘教学技巧和方法,优化课堂组织,真正从有效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从满足学科教育价值需求上获得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构建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控制课堂教学进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占据主导作用. 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是从数学教育价值上,将数学的科学性、思维性、数学文化等进行关联,并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教师在构建“教”与“学”环境中,要从课堂教学目标、数学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的讲解中体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知识与技能作为数学三维目标的基础,强调学生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上去实践、去创新. 当前,对于新课改工作的推进中,尽管很多教师也在丰富课堂教学上做出了努力,但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仍然存在问题. 如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教师的自主性太大,随意增添或更改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还有教师课堂结构缺乏优化,课堂讲解占绝大部分时间,甚至还拖堂、课后作业做不完;还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还有教师重视提问,忽视反馈,在强调师生互动中,重形式而轻结果;有些教师在多媒体资源应用上,存在滥用或不用,留给学生的课堂时间、思考时间有限,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
以“对数及其运算”为例来构建课堂教学有效性
1. 课前准备环节
结合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对数及其运算”教学之前,首先要对指数、幂的运算进行回顾,从相互转换中来明确教学重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课堂导入中,引入“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当取五次,剩余多少?学生从
的解题中得出. 同样道理,取多少次还有0.85尺?由此,假设x次,则有
=0.85. 问201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按照每年8%的增长率,试问多少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013年的2倍?假设x年,则有a(1+8%)x=2a. 对于上述计算方法,x都位于指数位置,那该如何去表示呢?今天,我们借助指数的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对数及其运算.
2. 课堂组织环节
课堂组织是对本节课程学习内容的统合过程,要让学生从中了解知识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来思考,来探索. 对数及其运算主要从几个探索活动中来完成. 如对于相关知识的计算、对于归纳猜想的运用、对于猜想的验证,以及结论的得出,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知识的乐趣. 如对于对数的理解,可以从表示方法上来探讨. 当a(a>0且a≠1)的b次方为N,则记作ab=N,这时b是以a为底的N的对数,记作logaN=b. 其中a表示为对数的底数,N为真数. 我们从指数的表示方法,及对数的表示方法来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a,b,N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如有学生得出a为指数式中的底数,在对数中为对数的底数;有学生得出b在指数式中为指数,在对数式中是对数;还有学生得出N在指数式中为幂,在对数式中为真数. 总结如下:当ab=N与logaN=b之间的关系为:a既是指数底数,又是对数底数,b为指数且为对数,N为幂又为真数. 在知识探究环节,主要从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中来探讨各变量的取值范围、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换方法以及对数的性质等内容. 如对于54=625转换为对数式为log5625=4;3-3=转换为对数式为log3=-3;在探究对数的性质时,可以从log21=________,lg1=________,ln1=________中来分析;1的对数为0,则表示为loga1=0;同时,对于log22=________,lg10=________,lne=________的结果如何去猜想?当a1=a,则有logaa=1.
3. 课堂总结与反思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如何调动?课堂氛围如何活跃?师生互动如何保障有序?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思考,并从学生的表现中灵活安排. 事实上,在整个课堂组织环节,对于教学内容都是按照计划来推进的,学生的自主性要不断启发,从课堂氛围上来营造互动. 对数及其运算并非是简单的展示,更多的是从课堂重点、教学过程中,梳理数学思想,如归纳思想、猜想意识、类比方法等,让学生能够从对数式的表示上、对数的运算上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堂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在课堂组织中,留有思考的空间,为强化课堂教学实效创造条件.
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研究
通过上述课堂实例的运用,对于高中数学课堂实效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程的主要方向,也是完成本节课程的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在确定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阶段性目标中进行延伸,兼顾长远目标. 一节课堂的目标是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能力,能够从数学知识中渗透数学思维,学会必要的数学技能. 可见,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从知识学习到技能掌握,从过程学习到方法运用,从情感培养到态度端正等等来细化. 同时,对于教学目标要重点突出、主次明确,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在学生注意力上要进行合理分配,突出本节课程的主体,能够高效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满堂灌.
2.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渗透知识、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从知识中获取能力,从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学重点,还要对基础数学知识、学生行为、学生心理的引导,从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从师生互动交流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课堂的准备、新课程的导入、课堂知识的梳理、知识点的展示、课堂提问、以及课堂练习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结构,能够从思考、分析中掌握学习方法. 同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特别是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更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 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结果是建立在学生文本的基础上. 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教学结果的有效性表现在:一是学生是否获得了进步,并非个别学生的进步,而是整个教育对象,从结果中来权衡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提升;二是课堂教学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能够从知识的学习中理解,能够从理解中运用;三是课堂教学结果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学习的过程来看知识的掌握,从问题中来凸显知识的运用,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来学以致用;四是尊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特别是因材施教,要从不同学生智力结果、认知结构、心理发展差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而非统一标准去要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