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丽
[摘 要]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却很低,存在着“深浅不当”“游离重点”“过多太散”等问题。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多元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关键词] 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课堂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上,老师们的每一次有效提问都是给学生不断学习的机会,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1.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交流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是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式,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课堂提问是常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常常是各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行为链,使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
3.课堂提问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课堂却发现在看似活跃的气氛下,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却很低。
1.提问深浅不当
部分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交流,例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反之,也有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结果造成了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2.提问游离重点
突破重难点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在课堂中,笔者经常发现部分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提问,课中的问题指向不明,游离重点,造成学生答非所问,背离问题的原意,无法达到提问的目的。
3.提问过多太散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误认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就是老师提问学生答。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堂课下来,问题数十个,常常一想起就问,问得学生手忙脚乱,整堂课教学缺乏主线,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让提问明确方向
课堂提问是在一定目的下进行的,提的问题只有目的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有效的课堂提问要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思维上受到启迪,为学生打开快乐学习之门。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抓教学的重难点,在知识的疑难点上提问,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掌声》一课教学,可以抓住“掌声”这个题眼进行问题设计,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初知大意: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脉络: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研读描写掌声的句子。)
(3)深入研读:英子的表现在“掌声”前后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
(4)提升总结:在你眼中,“掌声”意味着什么?
整堂课以“掌声”为主线进行问题设计,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在了解掌声的基础上,进行两次“掌声”的对比研读,再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感受英子在鼓励的掌声中前后发生的变化,最后升华成自己对“掌声”的感悟。有效的问题设计既抓住了课文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2.让提问凸显层次
在明确提问目的的基础上,课堂提问还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来设计,并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期待的发展水平”迁移。因此,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
例如《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中的“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可以利用铺垫性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渐读渐深。
(1)触摸文本:苏珊是怎么安慰我的?
(2)寻根求源: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
(3)感情诵读:那苏珊是怎么知道汤米很伤心的?她从我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4)情感升华: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5)写法梳理:文中还有和这句话相似的句子吗?她到死还给我留言,说明了什么?
案例中的课堂提问循序渐进,问题的设置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一步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寻找问题的本质,剖析作者的写法。
3.让提问启迪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好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思考、探索,具有启发作用,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教学中,可以围绕人物的作用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议”中“读”“找”,完成对课文的深入解读。
(1)走进故事: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理解大意后,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黄盖、曹操。)
(2)走近人物:你觉得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什么证据呢?
(3)走出故事:读了《赤壁之战》你有什么感受?
案例中的第二个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甚至会形成辩论赛一样的场面。教师对捕捉到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伺机点拨,发现亮点,既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会探究读文的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对比整理获得了最佳思维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4.让提问展现魅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课堂提问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除了要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多元性,还需注意提问的趣味性,提问方式新颖别致,学生听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能引起积极思考。对于抽象的、枯燥的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或较易感知的事物现象入手,巧妙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执教《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教师指导学生从购物、饮食、游玩和夜景方面对香港进行全方位介绍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情境,每位学生当香港的小导游,以文章内容为香港资料,读文思考:你认为香港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人,必须介绍给游客的?请你结合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导游发言稿并介绍给大家。课中,问题虽简,但是孩子们饶有兴趣、耳熟能详的,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冲动,学生在积极的查找、比较、探究、发现中亲密地接触了文本,并整合了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讲解得绘声绘色。其实,只要有了学习的动力,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而巧妙的问题设计,就像一把金钥匙,能让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