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大学生公民教育

2016-04-12 18:28:08李明蔚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重庆沙坪坝400047)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大学生公民教育

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重庆沙坪坝400047)

摘要:公民是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建设的参与主体,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与社会心理有着自己的特征。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公民意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高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概述

公民教育是指现代社会对于该国公民通过多种教育途径而培养起忠诚国家,明达公民责任,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对享有法律赋予的各种社会权利及承担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有正确认知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不同社会制度中,有不同的公民教育内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公民教育也具有一些共同取向与内涵,即对国家政治、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公民的知识范围、政治权利和职责,公民行为能力范围、标准和程度要求等。它包括公民的参政方式,选举权和政治参与权;公民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及观念;公民应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及应尽义务,包括对法律的遵守与义务等。所以,公民教育根本上是对公民知识、认知、态度、行为、道德、价值观的培育。

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素质的养成,除了专业技能与科学知识外,公民教育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德育教育工作。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专业与价值、权力与义务、责任与性向、公民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养成对自己主体身份的正确认知,明确公民正确的行为能力范围、标准和程度,在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中能正确行使公民职责。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构,与国民的公民素质有着密切关系。现代社会建设的主体是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若缺乏高素质的公民群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公民作为最大的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建设的参与主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社会心理、审美观念等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遗留,它影响着国民,也包括青年一代的公民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特征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熏染使国人缺乏法制精神和民主意识

中国古代长期的君主专制政治,导致古代中国人文化心理中法制精神与民主意识缺失。自秦“焚书坑儒”,以法家为尊,禁绝百家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专制政治思想先河。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学极力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王、忠君及父权思想,主张君尊臣卑,男尊女卑,提出“君权天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将三纲五常的贵贱尊卑道德之序作为社会不变法则。这就使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充满了对王权的敬畏、服从,对父权、男权的崇拜,并因此形成对民众自身权利的卑视,其结果是导致平等思想和法制精神的丧失。尤其是在权力距离上,统治者有意拉大官、民之间的权力距离,宣传政权的神秘性,使民众远离政治、公共权力。这导致民众对政治、公共权力产生了疏远感、神秘感,并最终形成民众在政治上的自卑、无力、无奈,而只能将维护自身正当社会权利的期望寄托在圣明天子、太平宰相等圣君、清官身上,由此产生出强烈的清官期待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公权力的认识,对于个人与公权力的关系,对于公民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都缺乏正确认知。它使古代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缺乏平等、民主思想和法制精神。而这正是与现代公民意识是相对立的。

(二)血缘伦理和等级身份认同,缺乏对个体与国家、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知

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等级关系是由宗法血缘关系来确定。特别是在基层乡村社会中,统治者出于对基层社会控制、整合的需要,更是厉行以血缘崇拜为核心的宗法体制。这种亲疏、等级关系被封建思想家上升为社会不变的法则。董仲舒《春秋繁露》则曰:“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臣者君之合,……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1]这种情况使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始终笼罩在国人的社会心理中,人们对于自己国民的身份认同,对于国家归属感与责任感被扭曲为对于政治权力的迷信、血亲家族的依赖。人们依据亲疏等级尊卑而履行自己的权利、义务。在这种体制下,对于大多数被压迫者而言,只有履行、服从、付出的义务,而不能享有应有的公共权利。它加剧了国人人格上的不平等意识,使其长期屈从于扭曲的人格阴影中,而对现代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缺乏正确认知。

(三)注重“大我”,缺乏“小我”

儒家学说的一个中心观念就是注重团体精神,淡化社会个体的尊严与人格。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将家族、宗族乃至群体的发达,作为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将维护家族的团体利益,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看成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西方人个性比较外张,强调个体精神的励发,自由精神的活跃,因此其人之价值实现感是以个体的自由为前提的。中国人则往往是将个体精神、价值寄托在集体的利益取舍中,在团体利益取舍中展现自己的精神价值。这就使部分国人在将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准则,将道德伦理和法治秩序相统一中而出现迷茫,使其不能正确履行公民职责。

(四)儒家文化强调“和”

在儒家思想中,“和为贵”是其人生哲学的一种基调。这种思想尽管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当它泛化为一种社会思潮,特别是成为一种民众普遍的社会心理时,就会形成对个人权利维护的缺失,形成对恶势力抗争的自卑心态,并习惯于屈从社会舆论与集体的行为压力。其本质是一种喜好迁就,对于社会之恶采取适应或者容忍的态度,并以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而达到“从众心理”而满足。它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自由、独立、平等的理性价值观有着极大鸿沟。

(五)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重人情的社会联系要素

在儒家文化中,人与人按照一定礼仪规范的社会交往,是人际之间的重要交往原则。所以,将人情和人际关系看作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心理常态,也形成了中国熟人社会的特征。当这种心理赋之于社会公共生活时,却可能产生人们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关系上的错位。尤其是儒家学说常常以一种家庭本位的向度来看待社会、个体之间的伦理和法律关系,它使政治、伦理、法律的领域,人情与法理纠缠难解。其结果就是使普通的国人始终处在被动的社会角色里,成为社会中无足轻重的客体。它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公民作为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角色有着明显对立。

正因如此,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提升国人的公民意识,用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与法制精神对人们思想进行更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而在高校中,通过德育教育对大学生实行公民教育,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

在我国高校,现代公民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性质和特征。这一价值体系既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述,又是国家对于每一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要求。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正是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之一。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维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达到对国家的有效认同。特别是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解决好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观问题,更是十分重要的。[2]因此,在大学生公民教育中,加强和提升国家认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认同的教育中,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领。从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目标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它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武器,是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的精神支柱。通过大学生公民教育,进而强化他们对于自身公民身份认同及国家归属感,建构和提升他们对于民族及国家的认同,尤其是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制度和民族文化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关键,也是建构他们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

(二)加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民社会价值取向教育

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是面向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蕴含公民应尽的对于国家、社会的义务,遵守法律及社会规范的责任;也涵盖了公民应该获得的法律权利。[3]在公民社会价值取向的教育中,要注意加强大学生对于当代法律及社会规范的认知,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当代国家从建立平等、公正、法治的制度规范与价值取向,走向现实法治秩序的重要纽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民社会价值取向,能充分有效地使人们心中的社会信念和法治准则逐步建立起来,由此实现当代社会的有效整合与法治秩序的建立。所以,开展大学生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为中心的公民意识培育,既能够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建立起积极遵法、守法、维法的现代公民精神;也为他们的社会理想、信念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我国今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

(三)建立正确的对公权力认识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个领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在交换、分配、消费领域接触更加频繁,私有权利也得到进一步加强。[4]它导致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建立正确的对公、私权力关系的认识,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是现代公民教育,也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建立正确的对公权力认识,一方面是大学生对于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公正、正派、诚信、敬业、遵法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理性的公民观念渗透到实际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使他们能够从国家与个人、自我与集体的关系中予以理性、合法地对现代社会关系加以认同和内化,明确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使命、地位和责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青年。

(四)加强德育教育

建立正确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对社会整合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公民作为最重要的载体,其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公民的道德伦理教育,并且将这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就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实施公民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建立正确的公民道德观,并将这种公民道德伦理内化把具有主动性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教育重点。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伦理教育,也需要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因为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对公民权利、义务的设定,它所蕴含的价值是依靠涉及到公民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来实现的。正是由于公民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在大学生公民教育中,伦理价值和法律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其教育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意识到党和国家确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意识到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才能增强其自立意识、公正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支柱。

(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大的同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而培育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的教育。它既包括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大学生担负的社会责任及社会权利、义务的教育;也包括大学生成为 “四有公民”的教育。在这些方面,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一致性。[5]这种一致性使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学校思想教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它改变了过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空洞、教条的做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教育,就容易成为没有实际社会责任、义务内容的空洞说教。因此,公民教育所强调的伦理价值和法律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教育,由于从宪法原则与社会规范方面为人们划定了每一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规范及言行范围,因而它实际上就成为大学生履行社会成员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阎丽.董子·春秋繁露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22.

[2] 苏守波,李涛.国家认同与当代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5(8):103.

[3] 李明达,郭靖.试论“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3.

[4] 朱红萱.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4):154.

[5] 胡澜.新时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6):110.

[责任编辑范藻]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简介:李明蔚(1988—),女,重庆沙坪坝人。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4-0151-04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Mingwei

(Computer Department of Chongqiang Vocational Electronic Eng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Citizens are th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of a national politic system and economy construc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n. Influenced by the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have their own psycholog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wareness of citizenship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awareness of citizenship, to increase the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self-confiden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 citizenship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6:15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2:30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