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勇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科技伦理”视野下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
高庆勇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从大学生的平等教育与责任意识教育、诚实守信的准则教育与义利教育、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与仁爱教育等多个层面构建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加强网络监管与实施道德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推动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相和谐。
关键词:科技伦理; 高职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模式
高职学生是我国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之一。目前,现代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一些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得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据相关文献研究,高职学生中存在着网络道德需要和道德意识弱化、网络道德评价紊乱、网络道德人格缺失的不良现象[1]。针对网络道德的失范,对高职学生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网络无人监督的环境中慎独修身,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交往观,形成正确的网络学习观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议题。本文嫁接科技伦理的相关理论,研究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期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有所裨益。
1“科技伦理”与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1) “科技伦理”。传统伦理观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中应遵循的道理和行为规范,是人际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准则。科技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从高新科技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运用伦理原则引导科技发展的知识举措。其本质在于发挥科技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以达到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科技伦理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体现的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技伦理主要涉及具体科技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如核伦理、生命伦理、信息伦理、网络伦理等。
科技伦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从高新科技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伦理学的理论嫁接到具体的科技领域,着重研究特殊的科技道德,并提出的科技道德问题。科技伦理既要体现道德的共性,又要揭示科技道德的特殊规定性。一些学者把当今的网络技术比喻为双刃剑或者“潘多拉魔盒”,诚然,这个“魔盒”中确实装载了很多网络科学技术,但是倘若对其利用不合理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2]。如现代网络技术在提供微信、QQ、网购以及众多便捷式的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会附带着传播一些有悖网络道德的隐讳信息。因此,在科技发展和科技活动中,必须重视伦理规范,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2)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是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他人开展各种社交活动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网络道德反映的是机器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人们的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意识形式。网络道德教育是以社会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为原则,对高职学生的品德形成、人格塑造施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网络道德教育主要面向高职院校网络信息中的伦理问题。如:侵犯个人隐私、网络诽谤、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谣言、网络诚信等。
现代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与此同时,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充斥着网络黑客与病毒、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道德失范行为。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是各种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实训、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等无时无刻不与网络相联系,网络凭借其完善的功能与丰富的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高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的来源。由于高职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关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报道日益增多[3]。同时,现代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网络信息容易引发社会及伦理道德问题,网络信息暗藏着消极文化和不健康的价值观,增加了高职学生辨别真伪和善恶的难度,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养成产生了误导,因此,对高职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科技伦理”视野下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意义
1) 丰富高职学生的传统德育教育理论。科技伦理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为现代网络时代大学生品德教育提供新模式。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大进步引起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变化,大学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填补新的德育知识,从而更好地处理新的德育问题,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加他们的思想道德规范,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新风尚。并且,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教育理论面临着必须适应网络社会需求的挑战,在虚拟网络的环境下,网络道德虚无主义以及道德冷漠意识行为盛行,这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监督能力。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网络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建设滞后。以科技伦理的视角和知识体系来构建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建立适合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网络思想道德相匹配的德育理论,能够充实高职学生的传统德育教育,在丰富和发展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 规范高职学生的网上言行,提高信息素养。高职学生思想开放、先进,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文化知识,他们在网络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既可以传播新的网络知识,又可以传播各种新的道德观念,引领网络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高职学生的网络言行至关重要。在科技伦理的规范下,加强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弥补高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道德自律。另外,在科技伦理的导向下实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健全发展。目前,高职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不足,大多数学生处于自发状态,他们对网络黑客行为的伦理性质了解不够,对网络中的文化垃圾认识不足。通过对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构建,对于形成高职学生的道德意识、信息批判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3“科技伦理”视野下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内容
1) 平等教育与责任意识教育。科技伦理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体现的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在科技伦理的视野下,从高职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三个层面构建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必须让大学生具备平等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观念。“平等”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是最常见的道德准则,只有平等的主体才能获得平等的学习和职业实践机会。然而,平等的意识不只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特殊性使得平等观念更加凸显在大学生的虚拟世界中,以平等的理念设计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网络中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始终保持一颗平等待人的态度。此外,责任意识教育也是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责任是高职学生一种基础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应对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始终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实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责任感、家庭伦理道德责任感、社会公德及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责任感等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网络责任意识。
2) 诚实守信的准则教育与义利教育。科技伦理既要体现道德的共性,又要揭示科技道德的特殊规定性。这种特殊的规定性在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中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等道德精神。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传统道德观念的精华,而且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现代网络信息中不断出现网络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网络排谤、网络隐讳信息、网络谣言等有悖诚信的现象,大学生在长期的网络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通过构建以诚实守信为准则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品德素养,增强大学生在网络污染下的抵抗力,对于丰富高职院校的诚实守信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在网络环境中,必须要让大学生明晰义利观。以义为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定位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教育理念。同样,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处理好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发扬克己奉公的光荣传统。对此,高职院校要及时通过网络、媒体、广播、手册等宣传方式,对大学生普及义利教育,使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养成奉献意识。
3) 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与仁爱教育。科技伦理的本质在于发挥科技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以达到使科学技术能够造福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这一道德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能够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避免或消除科学技术被滥用,勇于克制多样性的网络诱惑。高职院校可以运用培养大学生坚毅品格的案例作为教育内容,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道德教育,要求大学生严于修身,扶正弃邪,帮助大学生在网络无人监督的环境中慎独修身,让大学生对科学技术怀有敬畏之心,具有勇于应对网络垃圾的意志力,从而合理地使用科技,达到自身的成长与社会的健康发展相和谐。另外,还要对大学生普及仁爱教育,对于现在以独生子女居多的高职学生而言,具备一颗仁爱之心至关重要。对大学生实施仁爱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爱心宣传片、爱心微信、互助QQ、博客等形式给大学生传输仁爱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养成将心比心,具备多替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不断养成“仁爱”精神。
4结束语
高职学生是我国未来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后备力量,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高职校园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从平等教育与责任意识教育、诚实守信的准则教育与义利教育、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与仁爱教育等多个层面构建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加强网络监管,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交往观。
参考文献:
[1]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28.
[2]贾志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8):50-51.
[3]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60-61.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Pattern From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GAO Qingyo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ing Management,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mmoralities, network morality education pattern c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aspect of equ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honesty and righteousness education, and an unyielding spirit education and humanity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network supervision and carrying out moral education could hel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et up the right network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societ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ity; educ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 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2-0088-03
作者简介:高庆勇(1984-),女,讲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5/03/11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5SJB491);2015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CCIT201506002)
收稿日期: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