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培养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6-05-31 09:07:4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胜任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刘 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基于胜任力培养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刘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根据创新创业胜任力的需求与培养特点,高职院校可构建“先易后难,逐级聚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普及课程等三类课程,在较大范围实现对学生外显性创业胜任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文化课程等四个层次课程培养内隐性创业胜任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 胜任力; 课程体系

0引言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高职学生选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无疑要承担远比“就业”大得多的责任和风险。因此,学生在一般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更需具备要求更高的创新创业胜任力。这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高职学生胜任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需求,构建相关课程体系的意义重大。

1创新创业胜任力及其培养特点

1.1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指出胜任力是“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1993年美国学者斯潘塞应用该概念提出了著名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认为个体素质如同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浮于水面之上外显部分,它们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由于容易被测量、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而掩藏在水面之下的动机、价值观、自我形象、特质等属于深层部分的内隐性胜任力,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业绩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这类素质不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通常很难通过后天培训形成。

图1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1.2创新创业胜任力

创新创业胜任力,即创业者胜任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动机、价值观、自我形象或特质。利用冰山模型,可将创业者的创新创业胜任力概括为外显性胜任力和内隐性胜任力两大类。其中,外显性胜任力包括创新创业知识(如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一般常识)和创新创业技能(如领导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内隐型胜任力包括了创新创业价值观(如创业合作和团队精神、冒险精神、创业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创业品质(如诚实守信、责任感、守法意识、敬业精神、务实创新精神)、创业者的自我形象(如坚韧性、独立敢为性、自信心和乐观精神)和创新创业动机(创业欲望、创业成就感、创业期望)。

1.3创新创业胜任力培养的特点

根据胜任力模型来看,外显性创新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素质要求,属于易观察、易测量且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加以提升的素质类

型。多层次、有效互补的创业课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创业知识,进而能够促使其外显性创新创业胜任力的形成。相对而言,内隐性创新创业胜任力难以被观察、测量,且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加以提升,盲目地对全体学生开展此类课程很难真正起到效果。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定位与目标

2.1课程体系的总体定位

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作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该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带动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带动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质量的提升。概括而言,课程体系可定位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激发投身创新创业兴趣为着眼点,侧重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服务于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2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

鉴于高职教育在生源构成、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显著特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从关注“开发技术革新性成果”“成功转化为新企业数量”等转向“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自我调控,转变就业心态,实现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创业质量的提升”上来。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和全方位的训练,学生应能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了解基于本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向。

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胜任素质”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创新创业胜任力需求和培养特点,在课程的总体定位和整体目标指引下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先易后难,逐级聚焦”为特色,即首先大范围普及培养易于改变的外显性创新创业胜任力,再通过多种形式、逐级聚焦地对部分学生有的放矢地重点培养,集中资源因势利导地培养内隐性创新创业胜任力,实现逐级聚焦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

图2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3.1外显性创新创业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如表1所示,高职院校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普及课程、创新创业渗透课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等方式实现对大范围学生外显性胜任力的培养。

表1 外显性创新创业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普及课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必修课,实现对全体学生创新创业一般知识的普及。作为一门创新创业启蒙课,该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在于知识专精,而在于广泛普及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其主动搜寻相关知识和技能指明方向,进而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性。

2)创新创业渗透课程。高职院校应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所授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思想,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本专业如何开展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启发学生利用本专业知识切入相关行业的创业机会挖掘。在专业教育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和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可以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从而便于其理解,更能激发出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此外,除了对专业课程的渗透外,还可通过专业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等第二课堂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技能训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培养本身,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其专业教育。

3)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由高职院校广泛开设多门创新创业活动相关课程,采用限选和任选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大部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专项创业技能的训练,拓展学生创业项目发展运作知识。高职院校可将TRIZ理论、市场营销、公司理财、工商企业管理等课程开设为任选课程,以供学生专门补充创新方法、市场营销、公司发展融资、生产运营、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专项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将网上创业、技术创业等设定为限选课程,以拓展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

3.2内隐性创业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知识和技能仅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准备,创业者真正启动创业并产生良好的创业绩效更加依赖于其深层次的内隐性创业胜任力。相对而言,此类胜任力很难通过传统的课堂培训方式加以提升,盲目地对全体学生开展此类课程效果不佳。建议高职院校有选择性地集中教育资源,从宽范围的“文化氛围营”到极少数人的“创新创业实战”,分层次逐步减少关注的人群,以学生自身内隐性创新创业素质为基础,逐级聚焦培养少部分真正感兴趣、有勇气启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如表2所示,高职院校可通过创新创业文化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课程、创新创业体验课程、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四个层次构建内隐性创新创业胜任力的培养课程体系。

表2 内隐性创新创业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4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立足于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胜任力展开,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激发投身创新创业兴趣为着眼点,服务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的需求与培养特点,高职院校可构建“先易后难,逐级聚焦”的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即可通过创新创业普及课程等三类课程在较大范围实现对学生外显性创业胜任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文化课程等四个层次课程培养内隐性创业胜任力。

与此同时,为保证该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同样必不可少。一方面,建议高职院校强化对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唤醒,鼓励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的同时,着力启发和培养学生依托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与能力。监督全体教师在其所授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等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创新创业思想。另一方面,建议在各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激励学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从传递性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还应突破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创业体验课程、创新创业实战课程的实施,建议推行“师徒制”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可聘请法律、财务、创业企业管理等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校内外人员担任师傅。每位师傅挑选2~4名徒弟进行手把手地指导,为学生解读创新创业政策、解答困惑、助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通过师徒制的推行,为学生提供面向市场学习经营、管理、创业调研等方面知识的机会和参加创业实践锻炼的平台,助力高职学生提升自身创业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安,金晶,法何. 创业胜任力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9):2-14.

[2]李明章. 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关系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1-13.

[3]潘建林. 中小企业创业胜任力的素质与能力双维度冰山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13(9):186-188.

[4]蒲清平,吕鹏. 基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3):49-51.

[5]刘霞,宋卫.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学的实施研究[J]. 职业时空,2012(11):5-6.

[6]甄月桥,黎姗姗,朱茹华.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1):50-51.

[7]范晓光,郑峰.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模型构建及培养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12(23):86-87.

Study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etency

LIU Xia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have high demand on students' ab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competenc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ld construct 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curriculum featured "from easy to difficult, focus step by step". Students' exter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could be achieved by three kinds of courses. And students’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could be achieved by four-leveled courses.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y; 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 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2-0010-04

作者简介:刘霞(1978-),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536)

收稿日期:2016-02-29

猜你喜欢
胜任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桂海论丛(2016年4期)2016-12-09 13:38:41
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初步探析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7:19:27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17:28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