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2016-12-05 17:19赵海荣
时代金融 2016年29期
关键词:胜任力双师型高职院校

【摘要】教师胜任力是能够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区别开来的个体特征,是教师完成教学育人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动机、特质等必要条件和特质属性。本文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界定,并构建了包括准入类胜任力、职业教育类胜任力、社会服务和合作类胜任力的三个维度的胜任力模型,力求突出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类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特征,以期对双师型教师的准入、绩效考核、培训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胜任力

一、概念界定

(一)胜任力

“胜任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哈佛大学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教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麦克利兰教授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卓有成效者与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必须能够被比较准确地衡量,包含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方面的个体特征。

罗小兰(2007)指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petency)是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笔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能够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区别开来的个体特征,是教师完成教学育人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动机、特质等必要条件和特质属性。

(二)双师型教师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历来学者众说纷纭,并无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教育部2005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职院校“双师”的资格做了初步的界定。一是学校的专任教师,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二是从行业或企业引进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目前比较权威和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是将“双师型”教师概括为三种:

一是“双证书论”,即具有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职业技术职称证书,同时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二是“双能力论”,即既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

三是“双融合论”,即将“双证书”和“双能力”融合起来,作为判定双师资格的标准。

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解释,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本专业的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一线岗位操作能力、行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和专任教师的必备素质。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指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从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和业务能手等人员。

(三)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

人文社科类高职院校有着跟理工科高职院校截然不同的特点。理工科高职教育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明确,生产业务流程清晰,生产技术和工艺有着比较完善的行业标准,其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有形的实物产品,实务操作性很强,非常容易评判和考核。而人文社科类高职教育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流程相对比较模糊,其工作过程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无形的产品或服务,有的岗位业务操作性不明显,其结果更多依赖人的主观判断和体验。因此,人文社科类高职院校的双师资格应该跟理工科有所区别。在设定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时应注意维度和具体特征的选取,突出人文社科类高职教学的特点。

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确定

(一)文献综述

关于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国内学者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相关文献也是浩如烟海。虽然,每个学者的观点会有些差异,选取的胜任力维度和具体特征有所差别,但基本观点比较一致。

张雁(2009)根据何向荣(2005)所构建的九维度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计划能力、诚信、成就取向、主动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胜任力模型进行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得胜任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张颖、蒋永忠、黄锐(2010)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炼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23个特征要素,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按照因子权重的排序,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五个维度分别是实践素养(20.80%)、良好心态(20.2%)教学素养(19.72%)、科研创新能力(19.7%)、职业素养(19.5%),并且界定了各胜任力要素的内涵。

刘晶、张祥兰(2013)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统计分析法提取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构建了五个维度、25个特征的胜任力模型。五个维度分别是教学素养、实践素养、职业素养、个性特质、人际管理。其中教学素养和实践素养属于显性特征,即冰山模型中的知识和技能特征,比较容易改变;而职业素养、个性特质、人际管理属于隐形特征,即冰山模型中的态度、价值观、个性、动机层次,是不易改变的特征。这种胜任力模型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招聘、培训等都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刘春兰、王玉芝(2014)选取了专业知识和理论、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知识理论、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教师积极的个性特征六个维度、33个胜任力特征构建了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并且基于胜任力模型提出了如何有效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以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

张等菊(2014)基于高职教育从被动依附普通本科教育向主体责任意识的办学观念转化的时代背景,构建门槛类胜任力、转化类胜任力、合作行动类胜任力的高职教师胜任力的三元架构。门槛类胜任力特征包括学历和工作经历要求、指导实习和实训的能力、指导技能竞赛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转化类胜任力特征包括接受制度改革的能力及接受继续教育和知识转化能力;合作行动类胜任力特征包括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及校企技术项目合作能力。这种胜任力模型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后续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研究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试图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构建一个适合所有高职院校的通用的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但人文社科类高职教育有着不同于理工科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在构建人文社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胜任力模型时应该突出其特点。

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从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和业务能手等人员,因此作为高校专任教师,应该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的技能。我们在构建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时,尽量将涉及到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的技能的一般胜任力特征滤去,以便简化模型,更加突出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

根据张等菊(2014)的三元胜任力构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应该有以下几个维度:

1.准入类胜任力。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在招聘专任教师时应设置不同的准入资格和标准。如学历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从业经验(两年及以上)、相关行业或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经济师、会计师、国际商务师、物流师、报关员资格证书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来自企业的人员可以入校后考取)。对于已经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如果完成了学历进修,或考取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按照要求每五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六个月,都可以认为其符合准入标准。

2.职业教育类胜任力。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弄清楚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基本教育规律,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效益。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一线岗位的需要,必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与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相关的胜任力特征。如根据工位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设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理解、阐释和升华能力,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与企业合作),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的能力,职业教育方法的运用能力(如能够熟练应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能力等。

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积淀过程,而高职教育的培养周期只有三年,也给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在三年的培养周期中教会学生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诚信、敬业、有效沟通、分析、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等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在构建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时体现出这些维度和特征。

3.社会服务和合作类胜任力。社会服务功能是现代大学的一个必备功能,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完成一定的社会服务任务和工作。社会服务既是高职院校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赢。社会服务和合作类胜任力的特征包括校企合作能力(如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等)和社会服务能力(如与企业合作技术项目并转换为生产能力或创造产值、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类培训、为企业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等等)。

对人文社科类的高职院校,其所对应的行业多为服务业或商业流通类,其产品多为无形产品或服务,相关研究成果很难直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并创造利润和产值。因此,文科类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多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筹划和举办技能比赛,或者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等,很难用金钱价值来衡量,需要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三、结论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因素,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发展变化。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各院校所在地方经济和行业的特点,因地制宜,使其在双师型教师的准入、绩效考核、培训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冬梅.基于胜任力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设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5-69.

[2]刘晶,张祥兰.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6-73.

[3]张等菊.从“依附”到“内生”——高职教师的三元胜任力模型建构[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35.

基金项目:本文来自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高职“双师型”教师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课题编号W2015217。

作者简介:赵海荣,经济学博士,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宏观经济。

猜你喜欢
胜任力双师型高职院校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