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改革途径刍议

2016-03-28 19:44姜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校改革

姜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改革途径刍议

姜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规模发展日益迅速,学生对社团功能性诉求随之日益提升。因此,学生社团急需由量的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要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社团管理,构建动态灵活的管理体系,挖掘社团示范价值,注重社团文化形成,拓展社团活动维度,构建多方评价、优胜劣汰的考评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改革

0 引言

高校社团日趋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社团百花齐放的活动中体验乐趣的同时,对社团素质提升、知识普及、技能拓展等功能性的诉求越来越高。如何让社团的发展与学生日益提升的诉求相匹配,就需要从目前国内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研究出发,梳理其存在的问题,探究构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且凸显功能效益的社团改革途径。

1 高校社团整体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及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制度也随之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人才培养素质更具综合性。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能力多元、素质综合的学生能力培养,越来越强调课堂系统理论教育灌输之外的实践锻炼与素质养成。于是,高校社团以及自我管理的社团联合会日益兴盛,逐渐成为学生课堂之外重要的社交与实践平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高校社团改革与建设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团委普遍构建了“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一体两翼”式的工作组织框架,各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成立,且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种类繁多,并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新常态对社团的科学发展和系统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社团切实成为学生素质培养与能力锻炼的阵地已成为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2 高校社团发展的共性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研究基本集中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种类设置、社团经费管理、社团参展参赛及社团活动设计等方面,对社团改革的研究方向也基本停留在优化结构、完善组织、鼓励参与等层面。随着社会对人才复合型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社团对学生课堂之外能力养成的重要补充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对社团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整体发展规划不完整

高校社团前期投入普遍较大,社团内部基本都能形成较完备的章程与制度,但章程与制度背后的具体可操作性与实施性分析不够,导致社团运营偏离组建初衷。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整体发展规划的不完整,组建初期投入较大财力与精力,但对社团其长期稳定运营的核心生命力缺乏思考、对社团后续维系吸引力的研究不够,社团发展应变能力滞后。“先把社团组建起来,后期发展走一步算一步”的观念给社团健康系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2.2活动形式单一、平台局限、层次不高

高校社团类型配置丰富多样,基本涵盖学术类、文体类、科技类、公益服务类等类型,但类型的多样并未掩盖活动形式的单一、重复。纵观目前学生社团活动,无非以竞赛、展演、讲座、论坛等形式为主,且大部分活动局限于本校、本社团,平台延展性不够、层次不高。

2.3管理制度执行效益不高

社团成立都需有内部章程和管理制度,但制度往往成为一纸文书。首先制度制定过程普遍雷同,通过借鉴参考形成了几乎成为范式的制度文本,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因此大打折扣;其次,虽制度要求甚严,但社团日常管理与运营中却又另行一套,参照制度的执行效益微乎其微。

2.4社团发展内涵挖掘不够

高校社团存在的根本意义是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课堂以外素质锻炼与提升的重要补充。但从目前高校社团日常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来看,社团普遍成为集体兴趣活动的平台,活动背后的能力提升目标被忽视,社团成立初期的意义被淡化,由此导致社团活动的形式趋同,且娱乐化倾向严重,对社团发展的规划也盲目求规模、求竞赛、求荣誉,却很少探讨活动背后给予社团成员或参与者某项技能或某种能力提升的良性影响。

2.5社团发展的专业指导欠缺

虽然各高校普遍都成立有隶属于团委的社团联合会,但因社团数量众多且类型不一,其管理往往是粗放型,很难形成指向性明确的发展对策。且由于社团指导教师基本都是义务兼职,加之相应激励与考核措施配套不到位,导致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与管理质量产生差异,甚至指导教师挂名而不指导的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1]。

3 高校社团改革路径

面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不断涌入校园的现状,高校要注重内涵发展,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群,令社团切实成为学生课堂之外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阵地。要构建起动态、灵活的社团管理体系,并形成配套考核机制,纵向发展轻重有别、着力打造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社团,横向拓展社团活动维度和受众面,提升整体实力。具体途径如下:

3.1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社团管理

社团规模的提升,种类的扩展,必然出现成长与发展的参差不齐,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必须明确制度,规范流程,避免社团间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因此,社团联合会须明确社团基本的管理、运营、程序、方法、监控、评价等规则,使之权威性在社团间得以树立,规范的实效性得以生效。要重视指导社团开展自身组织和制度的规范性建设,保证社团运营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强社团骨干培训力度,保证社团活动开展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目的性。

3.2抓大放小,构建动态灵活的管理体系

在切实做好整体布局、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社团联合会要在具体事务中赋予各社团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和决策权限,倡导社团依据自身类别、特性、优势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新大胆开展工作,做好由管理转向引导、扶持的思想转变[2]。同时,对社团的效益考核和评价须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构建分层分类和分阶段的针对性考核体系,注重社团纵向发展的评价,避免横向的不平等竞争。

3.3打造品牌,挖掘社团示范价值

对于各高校已有的规模大、历史久、荣誉多、知名度高的社团,应积极挖掘和打造其品牌价值,拓展品牌效应,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标杆,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其中,品牌社团的示范价值应重点剖析其运营模式、管理方法、发展历程,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可操作性的理论总结和经验推广,指导中小社团的实践与成长,从而达到整体发展需求。

3.4挖掘内涵,注重社团文化形成

无论是社团活动的组织,或是过程性的管理,都应注重其功能性的达成。因此,每个社团都须明确其培养目标,凸显其存在意义,充分挖掘内涵,进而凝练形成社团文化。高校社团存在的共性目的及意义在于兴趣的培养、技能的锻炼及知识的补充,个性目标因社团而异,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无论是共性目的还是个性目标,都应遵循社团自身特性,并针对性地制定实现其目的性和功能性的管理措施和活动设计,引导社团活动从形式化往内涵化转变,注重活动质量与效果,以其功能性的达成作为社团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3.5跨界融合,拓展社团活动维度

社团改革应打破社团固有的封闭性思维,改变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惯式,突破界限,引导不同类型社团之间的跨界合作,寻求不同社团互动中能力培养的交叉融合,求同存异,拓展联动维度,寻求新的活力与创新性[3]。尤其要打破以往社团中精英化或小团体的活动模式,放低社团纳新的入门门槛,拓宽服务对象,转变以往社团活动设定精、专的能力标准的习惯,使每个社团都能成为大众娱乐、知识普及、技能入门的阵地,从而夯实社团的群众基础[4]。同时,优秀社团及品牌社团自身须打破本校的界限,寻求兄弟院校乃至社团团体的互动合作,提升品牌效应和竞争活力。

3.6构建多方评价、优胜劣汰的考评机制

各高校要摒弃以往以团委或社团联合会为主导的考评形式,构建融合学生、指导教师、社团联合会和团委四方参与的多方评价组织机制,并建立以过程评价、功能性效益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途径要纵向与横向评价相结合,既注重不同社团之间规模、口碑、荣誉、运营模式、管理质量等实力的对比,也要充分考虑同一社团自身阶段性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加大学生的考评意见,同时兼顾社团所在系部对社团运营情况的总体意见。要从组织建设、制度规范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三方结合形成最终考评,要奖惩分明,鼓励有活力、健康的社团不断创新及发展,并及时整改或是淘汰发展滞后、活力不足的社团。

4 结束语

高校社团发展正处于由量变转向质变的过渡期。高校要改变社团以活动促发展的旧模式,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功能效益,服务大众学生,使社团成为学生技能拓展的阵地、素质提升的平台及兴趣集结的团体。

参考文献:

[1]吴建明.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8-60.

[2]张洪春,苑帅民,赵庚.探析当今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及其创新性——以高校团委管理学生社团模式为例[J].文教资料,2008(9):201-202.

[3]孙静华.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92-94.

[4]胡继冬.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动力及其引导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98-109.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n University Student Associations

JIANG Yi
(Suzhou Art and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Suzhou 215104,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student associations develop very fast.Students'pursuits for functions of associations are increasing as well.Student organizations need to shift from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to connotative development.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 and standard construction,construct flexible organization system,exploit demonstration value,form association culture,expand activity dimension and construct multi-evaluated mechanism.

Key words:university;student association;reform

作者简介:姜怡(1984-),女,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G 71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1-0073-03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高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