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毅蒋伟中(常州大学 江苏常州 213164)
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制度分析
尹毅蒋伟中
(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加强本科教学改革愈发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探讨高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必须超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培育以教学自由为核心的内在制度、重塑利益相关体的权益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制度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的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加强本科教学改革愈发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在2001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相继出台了系列本科教学改革的制度和措施,众多高校纷纷结合国家政策文本进行制度创新,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掀起了一股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但是,所有这些工程都是自上而下的,而最终承载和转换这一根本任务的是高校本身——课程和教学。因此,高校自身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如何,就决定了这些改革政策与措施实施的深度、广度及其效果[1]。然而,众多高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然不高,以至于现代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令人忧思。
一种现象的发生必然与其相应的制度相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制度的缺陷是造成高校教学改革陷入窘境的关键成因。在《制度变迁的理论》中,诺斯对“制度”给出了最详尽的解释:制度是人们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由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和实施机制所构成[2]。高校教学制度也可以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正式制度如高校教学评估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非正式制度如高校教学的价值认识、质量观等;实施机制包括制度的设计者、执行机构、领导机构及其具体方法等。高校教学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制度为研究单位,从制度层面验证和解释现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和发展前景性。
2.1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因果关系中的“路径依赖”特性,即某一运作性力量所发挥出的影响将会受到过去既定环境因素的调节,而作用最显著的当然就是制度:某种制度安排一旦完成,就会根据其固有的惯性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并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得到强化。因此,制度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沿着某一路径发展的相对稳定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说,当前我国依然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高校的教学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苏联模式”:首先,教学管理体制的控制与集权过多,行政权力制约着教学改革的结构重塑与资源分配,作为改革主体的高校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其次,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决定着教学过程及结果与标准,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要求等规范工作,而未被授权进行形式、媒介及知识等的创造与创新。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推进,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逐渐被引入中国的高校,“苏联模式”的教学制度得到了渐进式的调整与改革。学分制与选修制由点及面、逐渐覆盖至全国高校,高校与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都逐步扩大。
正如诺斯所说,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从制度轮廓及基本特点看,我国高校教学制度的“苏联模式”影响仍然存在,集权管理的“惯性”导致教学控制较多、教学自由不足。与此同时,由于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又极不完善,其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消极影响来说更加明显也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2.2内在制度、外在制度与高校教学改革
内在制度被定义为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而外在制度则被定义为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3]。因此,内在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演化出来的,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内化为自我实施的制度并形成一种自生自发秩序,因此不需要外在的监督与强制。如美国的高校教学制度,就主要是教授、学生、管理者、政府部门、产业界之间的互动博弈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它在教学组织上实行院系体制,但又非常强调教授的主体性及自主权,淡化教学管理的行政色泽,将教学效果的评价交给学生,在教学制度上确保学生跨学科的课程修习,把教师的学有专长与学生的跨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从而在以知识发现的逻辑来传授知识的同时还确保了知识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背景[4]。
长期以来,国家不断强化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安排上强调计划的统一和规范的遵循,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与这种体制相适应,在高校组织内部,教学活动呈现出层级管理、分工负责的行政集权特点,带有明显的外在制度特点。而外在制度是外部权力设计的人为秩序与强加规制,其时效性、持续性是需要计算监督与执行成本的。在计划体制下政府以较小的成本来维护国家意志,高校的公办性质导致教育理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相似度较高,国家的政策文件对解决教学问题具有不容置疑的效力。但当前由于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因素的介入,高校的自主权、管理权、决策权逐渐扩大,导致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行政控制能力在缩小,政策文本的执行效力受到质疑,外在制度的监督成本必然扩大。对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来说,政府、教育部和学校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然而众多高校对教学改革依然缺乏积极能动性,教育教学质量意识淡薄,评估工作未能有效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从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角色分析表明,尽管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有理念、有措施、有力度,但内在制度发展极不完善,外在制度特点明显。这种制度特性使得我国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工作还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进展。
2.3高校教学改革的制度失衡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十分注重制度的利益相关方在制度建构和演变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有学者认为,制度变迁的实质是权力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5],其背后的实质却是各权力主体间的利益博弈。高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6]。因此,高校教学改革实际上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的交互作用。学生与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教学领导与政府是重要利益相关者,产业界是次要利益相关者。高校教学改革的三方主要利益主体以不同的参与机制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在相互博弈中不同程度影响着制度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在高校教学改革的领域,行政集权左右着相关资源分配,决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进程。而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这一人数最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所掌握的资源最少、拥有的话语权最小。因而,造成了各利益集团间的利益表达和权力博弈的制度失衡。
与此同时,高校作为现代社会中最典型的文化意义机构,其内部精神情结要远甚于利益关系[7]。虽然直接的利益冲突在现实的高校教学实践中比比皆是,但这些冲突更多属于过渡型冲突或松散型冲突。尽管教师和学生知道教育管理部门某些做法不对,仅以隐性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表现出来,将显性的或外走的冲突隐藏起来。因而,高校组织的特性掩饰了利益冲突下的制度失衡,高校教学改革的利益冲突从群体、表面上看并不十分尖锐,进而使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与参与者没有深刻认识到改革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改革只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形式完善,未能深入到制度层面的核心变革。
3.1高校教学改革必须超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沿着既定的优势路径,可以良性循环、优化升级,形成“赢家通吃”的胜势;沿着固化的劣势路径,可能会恶性循环、停滞不前,形成“输家一无所有”的败势。高校教学改革如何正确区分和面对两种路径,必须要改变原有的相对均衡状态,必须超越对“苏联模式”高校教学制度的路径依赖,以此减少高校教学改革的阻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政府适时地功成身退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变迁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功能,既能促进社会创造力的发挥,又能协调利益结构的平衡。首先,政府和高校应建立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调动高校内微观主体的改革热情。针对高校教学改革涉及的制度创新成本和不确定的交易成本,政府部门应依据各高校教学制度创新成果的投入成本、受益范围、社会评价、持续程度,来设立不同级别、类型的奖励措施和办法,既能补偿高校制度设计的创新成本,更能激发自下而上的主体能动性。其次,建立有法人实体的独立于教育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如美国南方院校协会的高校委员会(SACS-COC)、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AA)、法国的国家评估委员会(CNE)、德国的德国认证委员会(German Accreditation Council)、日本的日本高校认证协会(JUAA),这些民间组织负责对公立、私立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及财政运营的效率等高校运营体系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划分行政和财政的支持等级。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依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者协会,借助资金投入、政策评估、信息分享等手段来引导、规范高校教学改革。
3.2高校教学改革必须培育以教学自由为核心的内在制度
政府选择外在制度,高校选择内在制度,两者发生的冲突总是大于协调。因为政府选择外在制度,主观上认为自己的利益等价于高校的利益,实际上常常损害高校成员的利益,阻碍内在制度的发育,增大制度变迁的摩擦成本。正如哈耶克所强调的,相比于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更有利于分散化知识的利用。因此,高校教学改革是外在制度不断缩小其作用范围和强度,内在制度逐渐扩大其作用范围和强度的历史。
首先,培育教学独立意识。教学独立意识是高校教学自由精神的核心,国家、教会可能决定着讲授科目以及教授数量,但并不能决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讲授的细枝末节,各系科的主任和教师也不能惟命是从[8]。随着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鼓励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探索:①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特点,自主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②教师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并且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前提下,自主确定考核的内容、程序与方法。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如建立自主选课制,实现专业学习自由;建立校际学分互认制,实现学生选课自由。
3.3高校教学改革必须调谐利益相关体的权益关系
高校教学改革活动是一个复杂性的微观社会活动,它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精心设计、通力合作。由于各方在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产生冲突是难免的。如果高校教学改革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方面软弱无力、难有作为,就会减弱各改革相关利益体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潜在的冲突和对抗会显性化。因而,需要建立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
首先,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高校教学改革实现利益整合的具体途径。利益表达机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机制,是高校教学改革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整合的机制。决策者通过组织各方交流协商,最大限度地化解分歧,减少冲突,以达成广泛的政治共识,从而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将各种政治要求转换成一致或较为一致的政策选择[9]。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了高校教学改革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方面的强烈愿望,减少了利益受损群体和个人的不满情绪和失衡心理。其次,通过制度创新促成权力主体科学正确行使各自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学生权力,使各教学改革权力主体均衡化。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中央与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划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高校教学改革制度建设中的权力、责任界限;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学改革不仅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要秉承学术自治与自由的精神,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注重通过完善学生自治机构、学生申诉机构等来实现学生权力的行使,将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进而使三种权力相互制衡以维护各自的利益。
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主旋律,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渠道。本科教学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以制度变迁为研究单位,从制度层面验证和解释现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和发展前景性;通过超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培育以教学自由为核心的内在制度、重塑利益相关体的权责关系来构建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庆丰.高校教学改革应重视对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3):24.
[2]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6.
[3]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
[4]贺国庆.德国和美国高校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2.
[5]梁木生,彭伟.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弊端及其应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6):56.
[6]李福华.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结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5.
[7]阎光才.识读高校——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6.
[8]爱德华·希尔斯.论学术自由[J].北京高校教育评论,2005(1):23.
[9]董成.论利益表达机制及其功效[J].湖南社会科学,2007(5):64.
System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YIN YiJIANG Weizhong
(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Many problems arise in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so it is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improve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University teaching system,as an important inner-born resource,is the decisive factor to improve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From the view of system 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of transcending the path dependenc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cultivating teaching as the core of internal system,tun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body relations to build the path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teaching reform;system analysis
作者简介:尹毅(1988-),男,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2015SJB468);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项目(15SYA-020);常州高校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课题(14LLSJ13)
收稿日期:2015-03-01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1-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