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大学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的融合

2016-03-24 11:33张湖婷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模因论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

张湖婷

(贵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阳 550001)



模因论与大学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的融合

张湖婷

(贵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阳 550001)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下,原有的英语教学方式及模式已然无法满足英语翻译教学的需要。作为文化进化理论,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对大学英语尤其是英语翻译教改可起到良好的启发性作用,由此,笔者以交互式翻译要求为衡量标准,重点围绕大学英语教学与模因论的融合方式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交互式;翻译;模因论;大学英语教学

模因意指文化基因,是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文化领域内人类之间相互模仿和广泛传播的思想或主张及其变异和发展。它和人类基因有类似规律,基因通过遗传繁衍,模因通过模仿来传承和扩散,并产生变异和发展。所以,模因论是使用达尔文进化论来阐述文化传播模式和进化规律的新型理论。作为语用学领域引入的新兴理念,模因论以揭示语言传播、演变、发展规律为目标。大学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与模因论的融合过程也为英语教师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些年来,随着模因论在大学外语学科教学中融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其对翻译教学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打破传统课堂教师垄断地位具有辅助作用。

1模因论与大学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的关系

(1)模因与英语的相关性。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模因论,其创始人Richard Dawkins和学生Susan Blackmore分别在《自私的基因》和《迷米机器》中界定了模因的概念。如模因是文化传递的介质,需要借助某项过程从人脑中进行相互转化,转化的过程中文化很容易被模仿。牛津词典中对模因论的解释则为借助模仿进行传播,作为文化基本单位并非使用遗传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而韦氏辞典中对其的释义则为文化领域中人类相互之间的习惯、格调、行为、思想的散播。由此可见,模因本身包含观念、文化、行为、语言等,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按照模因论则属于可模仿及复制的因素。

(2)模因与英语翻译的相关性。模因论认为基因和模因具有相似性。我国在引入模因论之后,一些学者如徐盛桓、何自然江将模因论引入语言研究中,提出语言课借助词汇、字等进行含义传达和表达,其本身就是复制和模仿,因此可作为模因论的具体表达方式。何自然更是提出同一文化模式下模因借助模仿而不断传播,尤其在语言中表现尤为明显,其甚至认为语言其本质就是模因。在此种观点下,模因在一种语言中以复制的模式传播应用,在其他文化领域中,则需要考虑语言的翻译要求,一如英语与中文的转化。由此,翻译作为语言传播的重要载体,可作为模因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如此,英语翻译教学的应用作为辅助学生提升英语翻译能力和技巧的重要形式,其本身也是模因在中文和英文两个领域中传播的辅助。

(3)模因与英语翻译理论教学的相关性。最早将模因论引入翻译理论的是Andrew Chesterman,其认为翻译的价格、观念、策略、规范、理论概念等都应该从属于翻译模因范畴。在研究翻译历史后,其提出翻译研究是模因论的分支之一,并指出翻译的学习并非多次练习即可,而是需要翻译者在掌握翻译理论后,以此为指导进行翻译决策和翻译思维的转换。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实际也是模因跨文化进行传播和复制的过程,按照模因的特征和传播特点。在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后,杨自俭以Chesterman的观点为基础,提出无论学生在学校期间还是在毕业后,其英语学习或者教师对其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都不能避开翻译基础理论的严格培训要求。这不仅是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所在,同样也是终身制教学要求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从大学英语教学及翻译型人才的培训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应该重视翻译理论教学以及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模因论,重新调整理论和技能培养的方式,坚定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信心,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翻译理论研究素质和素养,扩展其对翻译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模因论下大学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化原则

交互式翻译教学中所提出的交互性在模因论的观点中实际表露的极为明晰。模因论按照其传播的特征和渠道,可分为同化、记忆、传播和表达四个阶段。而交互式翻译教学在运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的解读,其本质也是遵从同化、记忆、传播和表达四个阶段来进行。

(1)同化周期的互动沟通原则。从模因论的同化阶段来看,此阶段交互式翻译要求下,教师一般会选择多样性的翻译题材,并适当拓展选材范围,借助翻译材料的多样性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模因论的同化阶段,要求模因被宿主所接受、理解和注意。而交互式翻译要求中教师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则会导致英语翻译课程与模因论结合时,教师让出教学垄断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改变原有的亟不可待的进行理论灌输、翻译流派介绍、翻译史讲解等的教学模式,而是会尝试将学生的需要,如关心哪个翻译家,喜欢哪类作品,如何认知翻译要求和技能,希望在翻译课程上学习到什么知识,多大学习量合适,期限如何等作为课改的主体。

(2)记忆周期的教学方法定位。记忆周期本身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人类的大脑记忆同样具有反复性和周期性,在漫长的时间后,往往被留下的记忆因子相对有限。按照模因记忆阶段的特点来看,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及翻译技巧等的教学和培训,应该立足在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范畴。比如本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着重弄清何种问题,对应的选择精讲模式还是泛讲模式。英语教学作为语言培训学科,教师的任何讲解都应该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正如模因论所提到的模仿和复制,教师的口语练习、翻译示范都可以作为学生记忆中可复制和可学习的环节。因此,无论是翻译、阅读还是写作、听力等英语学习内容,教师都可以适当的挑选符合译语文化背景的精彩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丰富学生语言思维和词汇量,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出英语应用思维。

(3)传播周期的译模并用。拟实现翻译模因的成功传播,就必须保障保持对原作原汁原味的模仿。虽然学生的英语翻译、口语、写作等环节的确需要有形的媒体或载体,来保障传达的稳定性和不失真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此项要求很难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按照当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惯性将英语翻译成母语来辅助理解,进而进行翻译、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操作的行为,可在模因传播阶段植入翻译和模仿并用的方式,以对学生形成引导性培养。一般情况下在英语翻译、口语、写作等环节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多惯性引导学生模仿已有的地道的句型、句子、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与技巧,但是要学好英语,形成正确的英语翻译、口语、写作等思维,就需要学生处理解字面意思外,还要融入对使用英语国家文化因素等的了解。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此阶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使用多媒体对不同国家文化知识、风俗、民情等的展示方式方面,课上如小组合作活动、同伴合作、角色扮演、学生自行解说和演讲、协商活动以及分组讨论等模式可增加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课下对外国文化相关材料、译著、影片等的观赏,以及对比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可能提升自身对英语文化的认知。但是此类阶段的实践应用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4)表达周期的灵活实践。在经历同化、记忆、传播周期之后,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了英语知识的架构,但是具有知识储备并不代表学生可以轻松的进行英语表达。以翻译为例,学生对译文的翻译往往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基础上,表达的流利、自然主要依靠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大量的阅读及实践练习所获取到的经验。此阶段除必要的笔头和口头练习外,还需要增加译本分析、不同译文对比、佳译欣赏等,互动环节则增加学生译本交换内容,要求学生相互从自身阅读视角、写作视角以及翻译视角,找出手中其他同学译本的不通顺之处。或者使用模仿原文翻译、写作的方式,对比原文找出差距等。

3模因理论指导下大学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化模式

3.1重视文化差异的影响,强化学生文化敏感度的引导

英语学习所需要的听、说、读、写与中文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跨文化背景下,长期惯性于使用中文的学生,在面对英语时,很容易使用母语下意识的解读或者翻译。很多教师在实践中有可能发现,对此种惯性的扭转需要长期培训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及英语操作习惯。如此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重新解读学习目标,应该作为学好英语尤其是保障学生高水平的写作及翻译的必选。由于英语是世界第一大流通语言,其覆盖国家的多广也决定了其承载的文学艺术、历史、社会风俗习惯、人生价值观等的形式多样。如精读课第三册的第七课中,对于西方空袭警报的讲解所引用的“Red Alert”、“Yellow Alert”、“White Alert”等,在东西方颜色具有不同的内涵,东方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而西方却代表着暴动和危险,颜色在不同国家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教师在讲解时需要为学生描述清楚,以辅助学生拓宽眼界。

是很多学生在阅读和翻译中,容易偏离主旨,就是因为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尤其是文化敏感度不足。反观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及非英语教材,其中锻炼听、说、读、写的素材远高于“译”,现有课外参考读物中,关于学生文化敏感度和翻译能力培养的技术指导和理论却寥寥无几。学生惯性按照中文思维理解和翻译文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英语课程和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利用课上的时间专门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误读、误写、误译等的问题。比如第三册第四课中“lost dog”一词,在翻译时学生很容易按照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意译,然而西方中动物被看做宠物,此词汇如果被翻译成“丧家之犬”、“落水狗”等显然与作者的意思不相符。如果在阅读中,学生可将“lost dog”作为推断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联系上下文就此推断出作者对女隐士的同情和欣赏时,其理解和翻译的思路才能真正对路。如此,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中不仅需要有听力、阅读、精读和泛读等练习,还需要增加翻译技巧培养的比重,比如增加基础阶段翻译技能和视角的培训,英汉语言对比,公关英语应用,经典外译材料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等选修课,来引导和辅助学生的课内、课外英语学习,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英语感知力和应用习惯。

3.2尊重中国学生英译思维习惯,以翻译带动其他技能的培养

从输出和输入角度来看,读和听侧重出入而写和说侧重输出,相比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翻译活动需要在短期时间内进行不同语种的相互转化,更符合模因论的要求,更因为其所具有的输出和输入两方面特质,使得交互式翻译模式的应用,更适合学生本位的教学改革要求。翻译的前提是对原文或源语言的分析、感知、理解,以句子“信息广泛的应用,可有效缩短劳动密集型组装工业向设计、营销、工程等产业方面转型的时间。”的翻译为例,此句子从语法角度属于陈述句,因此翻译也需要使用陈述的方式来切合原句子。由于此句子包含了诸多小句子,在翻译时可拆分成①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②可有效缩短时间③时间为:劳动密集型组装工业向设计、营销、工程等产业方面转型的时间。

在理解和翻译时,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的会自主拆分句子,而对其的翻译则按照自己的习惯翻译成(1)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①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②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③the widespread acces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④the extensi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等。(2)可有效缩短时间:①is probably to shrink the time;②promise to condense the time;③is probably to shrink the time;④is expected to shorten the time等。(3)时间为:劳动密集型组装工业向设计、营销、工程等产业方面转型的时间。①the time needed in shifting from…to…

②the time required to change from …to…

③the time required to shift from…to…

④the time needed in changing from…to…在整合以上各个小句子的句意之后,学生有可能提供如下的翻译内容“The wid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ime of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uch as design, marketing, engineering and so on.”实际上此句子正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第四册第四单元中Section A 课文里抽出的句子,在学生思考并翻译之后,可对照原句找出自己的问题。

以上各个环节有可能无法在课堂回答或试卷上体现,而是在学生的动态思维中呈现,此翻译过程实际是学生记忆中关于句法、词汇、语音等诸多系统记忆的整合,并经过一个从模糊到逐步清晰的思维反应,尽管抽象的句子无法用单词清晰组合,但是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中文句子的理解从语义表征角度来尝试构建。基于互动性翻译的需要,前文所提到的小组讨论环节可引入翻译句子在与原文进行对比中。此阶段,学生会发现句首的定冠词可取消,而小组讨论环节对“access to”和“application of”两者适合度的对比,又可发现后者更符合汉语原文的解读要求,由于文中有了“required”,此句子又可以翻译成“Widespread acces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 promises to condense the time required to change from labor-intensive assembly work to industries that involve engineering, marketing, and design.”

如此可见,翻译的确是一个需要动用学生原有从听、说、读、写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学生脑海中的诸多认知有可能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这正是跨文化下,模因复制和传递所需要的思维培养过程,也是翻译对听、说、读、写几种存在积极推动作用的原因。[4]

教师对学生的培训及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调查,就是需要掌握到学生以上的思维生成的过程,从而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提供英语各项技能的培养及引导。

参考文献:

[1]赵立无.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06):67-69.

[2]张金秋,车继雁,李晶.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改革与创新,2011(2):82-85.

[3]谢超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0.

[4]黄飞飞.国内英语存现句近期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161-162.

责任编辑:刘琳

Theory of Memes and Interactiv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ZHANG Huting

(College of Fereign Languages,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Under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thought, the origin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and model are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As a cultural evolution theory, Theory of Memes integrated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specially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has good instructive effect.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takes the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requirement as a measurement standar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wa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ory of Memes.

Keywords:interactive way; translation; Theory of Meme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2-0115-04

作者简介:张湖婷(1986-),女(穿青族),贵州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及功能语法。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15GH052)

收稿日期:2015-09-21

猜你喜欢
模因论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试论“交互式”课堂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