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转向

2016-03-24 11:33向绪伟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向话语思想政治教育

向绪伟

(江西服装学院 思政部,南昌 33020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转向

向绪伟

(江西服装学院 思政部,南昌 33020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取向迷失致使话语主体关系断裂,造成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功利话语盛行,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之实效。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创新,实现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间性、由理论灌输转向以人为本、由工具理性转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以及由精神追求转向精神满足与物质关切并重的转向,有助于建构和谐民主平等的话语关系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再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有明确的阶级倾向、鲜明的道德取向、独有的文化形态与活动准则,是阶级性、现实性、规范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社会活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转向,既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规律、历史变迁以总结其经验教训,又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创新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方法。当前学术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研究(董世军2007、邱仁福2009、洪波201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状研究(郭毅然2007、黄桢禧2007、周琪2009),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研究(何理2010、洪波2011、沈雯2012,杨兆强201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周家荣2006、李宪伦2008、谷佳媚2009、季海菊2013,向绪伟2015),这些研究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学理支撑。但学者的研究视角多注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分析,而疏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分析,使得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有机衔接。本文借鉴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遵从实践观点和人的主体存在,关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诉求和价值取向,体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之根本,倡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转向。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本质

作为背景化的言语陈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是泛指一切用于思想交流和教育对话的交往话语,而是对受话者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因而,作为以言语表征、再现与建构社会存在关系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遵循一般话语学理存在的逻辑结构、文本规范和生成规律,还强调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的实践职能,蕴含利益倾向、政治使命、道德教化与社会角色关系的意识形态属性。

因而,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首先是“以社会期望为准则的教导话语”。[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了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期待,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把教育目标进行编码、生成教育信息并通过特定形式传递给受教育者,以此引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实践行为的运行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体现一定政治任务的宣传话语。宣传话语是围绕一定的政治任务而“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3]的话语,体现宣传中“谁在说、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围绕一定政治任务而把话语主导者的政治目的、行动目标、策略方针和实践方式向受教育者陈述以使之理解、认同并实践的话语,同宣传话语意义契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体现人的现实关系的生活话语。生活话语指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契合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人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逻辑性、规范性为基础,而是以满足受教育者人生发展需要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明确其现实关系的生活话语。其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展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践话语。人们只有实践中才能明确外在的社会需要与内在的思想实际之间的矛盾,才能依据相应的矛盾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确立话语内容、选择恰当的话语形式和制定话语实效的评价标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而展现其价值。

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在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对代表特定社会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描述、解释和传递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话语主体发展需要相契合的语言符号的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遵循何种话语观念、依据何种话语形式、反映何种价值需要而“寻求话语主体的价值属性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紧密结合”[4],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传递,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落实的一种社会满足关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归结为话语主体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成思想“共识”和获得价值认同,促使社会整体运行良好、位置关系结构合理和个体主体地位得以实现。而话语内容生成的前景化和背景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主题和利益关切,预示了个体自由与外在干预的矛盾,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转向能够破除各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的制约因素,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提供方法指引。

2.1由主客二分转向主体间性

“主客二分”源于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理性主义认为:外在世界是“为人类而存在、供人类所利用、满足人的发展”的纯粹客体,人或类似人(就是由人的观念创设的自然人化物)是外在世界的绝对主人而驾驭、统领外在世界,外在世界以自在方式接受与满足人的需要,明确了自然存在中客体之于主体的满足关系。而私有制社会确认了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成果的合法性,“劳力者”被“劳心者”限定在社会活动的对象性关系中而成为社会交往中的客体形态,造成人的社会存在关系的对立。更有甚者,“金钱拜物教”的资本优越感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之“异化”,把“主客二分”由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商品的关系,“使人作为群体中一员”的价值理念被消解,人的现实意义被扭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客二分”则滋生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份角色的对立和文本话语对受教育者的统治,受教育者主体性成为一种形式意义而无法落实在具体实践中,话语的价值处于一种失效状态。

“但凡政治话语总是要构想一种主体性理论,以便为其政治目标的实现确定作为承担者的主体。”[5]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体现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具有明确政治价值导向的社会意识中,推动受教育者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的实践与话语主导者的政治任务相一致,明确了话语双方协同作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和社会身份形式上的差异,教育者乐于把受教育者视为加工、改造的对象,原封不动地将真理和政治命令拷贝到受教育者头脑中,[6]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这种因话语资源多寡和社会身份差异而造成的客体身份。而且,在“如何才能使受教育者变化不定的思想契合教育者的目的要求”时,教育者的绝对主体被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主客二分”。“主客二分”中话语双方的对立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被明确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标被预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被控制,阶级话语、政治话语盛行而使得话语双方主体间性关系的断裂。

事实上,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深层拓展,社会发展期待全面调动每一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主客二分”使受教育者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承载教育信息的损耗,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的实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摈弃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社会关系分裂的“主客二分”,切实“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加强话语沟通机制,避免坠入话语裂谷”[7],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和调控功能。

2.2由理论灌输转向以人为本

自胡塞尔把世界划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以来,人们就广泛关注为人而存在的生活世界以引导教育活动的人本旨归。海德格尔“共在论”和哈贝马斯“交往论”更是把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关切“由‘纯粹的境域’转变成为与交往主体相辅相成的整体图景”。[8]作为建构人际交往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然也把生活世界中人的价值作为基本关切,明确发展以个人自主为基础的交往理性并建构民主平等的话语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真正体现话语主体的价值关照和利益诉求,有效防止理论教条驾驭生活世界而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个体应是主动认知、接受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个体,而“理论灌输”虽然能使理论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传递以促使受教育者接收理论,但却无法获得受教育者思想认同而建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直接关联。且在理论灌输下,理论转化为思想认识和实践取向的关键只能希望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顶端进行把控,突出理论教条对个体存在的绝对主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断偏离受教育者的生活需要和文本话语盛行。特别是,灌输方法下的理论主导一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本形式就会只强调话语内容思想引导的政治主题性而无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基本需要,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受教育者思想内聚、行为外化中的效果式微。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者——政府及其衍生组织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中,为确保教育者的权威性,更是明确话语内容的政治主题性和文本规范性,在话语形式上突出上级精神的“强制性”送达——理论灌输,受教育者则只能遵从并接受教育者传递的话语内容,其结果是教育者完全主导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教育者则处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9]而失去自身的主体性存在,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消极、被动地承接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规范和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被不断弱化。

马克思认为,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是人的能力发展成为社会的目的本身,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进而明确“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 人也生产社会”。[10]由于生活世界的本质是由人的主体性的自由提升而决定的,而“普遍的即外部的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11]“理论灌输”在受教育者接受话语内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符号暴力”反而限制了其内容的信度。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才能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对自我的理解、对社会存在的应对方式突破了以往的封闭性和一元主导性,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对“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转向”日渐明晰。故而,作为培育人、引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片面强调话语内容的理论教义和文本规范,还应注重“将个体的日常生活作为价值起点,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12]实现理论教义、文本规范与个体自我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2.3由工具理性转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社会运转的有序性是建立在人们对社会规范、政治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普遍认可并遵循之上。因为,只有当人们认可并遵循社会规范、政治制度和行为准则时,才能理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才能有效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所牵连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探究教育对象思想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相互契合的基础上以实现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合目的转变,而这种思想和行为合目的转变要求教育活动以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为前提、以话语双方相互理解为纽带、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为价值归宿。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为了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者总是以特定的政治导向、道德指向、文化背景和物质利益为基础而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注重政治文件传达、政策路线宣讲和重大任务安排的刚性表达而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融通,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仅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有意忽略话语在引领受教育者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中的价值作用,造成受教育者“主体人”身份的遗失。此外,受教育者也习惯于按照其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目的性需要去亲近教育者,自觉接受对其有特定“好处”的话语内容,表现出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工具性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规范、调控及引导功能的价值性。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对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调控的实践活动,需要明确话语内容与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媒介,并不具备认识和改造事物的工具职能,过于注重话语的工具性则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偏离语言载体的连接职能,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建构方式发生扭曲而遮蔽话语的实践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目标既然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向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必然在服务这一目的中展现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功能。

2.4由精神追求转向精神满足与物质关切并重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3]社会实践中的人是以一定的对象形式而参与社会活动。人不是外在于社会实践的被动存在,总是以其对社会活动的认识而进行相应的思维判断,引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作为处在特定利益关系中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教育者,其对教育信息的接收与评价必定同其社会存在中的利益诉求产生关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设计与现实表达与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正相关,以受教育者所能接受、理解并产生共鸣的话语形式传递话语信息,体现受教育者的主观诉求、客观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的最佳效果。

而在中国社会长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观的指引下,人们习惯于把“少数先进优秀分子的高标准力求普遍化为全体人民的行事准则”,[14]把追求道德至上要求的“圣人”、“完人”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价值指向。在条件简陋、物资匮乏、贫穷落后的状况下,为了动员更多的社会个体积极参与到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意拔高人的精神作用,把人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利益方面的至上追求视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关切,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受教育者现实的物质需要。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社会语境更趋复杂,当处理这些矛盾的能力不足时,人们也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纯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把“理想化、政治化、形式化”的精神培育作为解决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这也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疏离受教育者实际物质需要的现象发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探究教育对象思想发展实际与社会总体需求之间契合的基础上来实现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合目的转向,而这种转向要求教育过程必须以个体思想认同为基础、以话语双方相互理解为纽带、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为价值归宿。虽然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内容,但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活动、关系和成果中满足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并评价其现实意义,同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发生全面关系并产生思想认同,才能在对象世界中使受教育者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思想认同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

3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取向上的主客二分、理论灌输、工具理性和精神主导使得话语形式中政治话语、文本话语和学术话语盛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式微。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主体间性、以人为本、价值理性和物质关切则有助于激发话语双方的主动性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形态转换、传统文化振兴、政治深层次改革的关键期,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的泛起使得部分社会个体抑或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路存在一定的困惑,解除这些困惑、澄清思想疑虑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精心设置话语内容、合理运用话语方式,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并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要求。且中国广泛参与国际活动,更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进行反思与总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内容优化,形成契合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体现中国社会主义价值属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切实建构起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和个体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并在和谐、民主、平等、共生的语境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人、规范人和教育人的主旨职能。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正埮,高明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4]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43.

[5]严泽胜.从“主体位置”到“欠缺的主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3):99-106.

[6]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推进的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1(8):77-79.

[7]李春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和传播方法[N].吉林日报,2011-7-16(7).

[8]周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生活世界”话语回溯与规定[J].教学与研究,2009年(11):80-84.

[9]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11]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79.

[12]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6.

[14]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5):89-92.

责任编辑:张晓辉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s

XIANG Xuw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nchang 330201, China)

Abstract: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s is lost, which leads to the fault of the sub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s, resulting in the prevalence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utilitarian discourse, and further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ain the essence, promote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nd realize the turning from subjective-objective dichotomy to inter-subjectivity, from the theory instillation to the people-orientation, from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the unity of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the value rationality and from the spiritual pursuit to the equal attention of the spiritual pursuit and material concerns, which is helpful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democratic and equal relationship,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2-0056-05

作者简介:向绪伟(1972-),男,河南光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4)规划项目(14KS11);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JXJG-11-62-3)

收稿日期:2015-12-22

猜你喜欢
转向话语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