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参与·陶冶
——英、法、德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2016-03-16 22:09:10夏家春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4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陶冶参与

夏家春(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4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辩论·参与·陶冶
——英、法、德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夏家春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公民,作为公民教育追求的目标。英、法、德是西欧公民教育较为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在公民教育中所采取的辩论、参与和陶冶方法,取得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动共赢的良好效果,这些经验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扎实推进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民教育;辩论;参与;陶冶;启示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公民,作为公民教育追求的目标。英国将人权作为公民教育重要内容;法国强调公民权作为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德国确立了进行民主的反思式公民教育。总之,这些国家的公民教育都确立了与民主相适应的公民资格的教育方针。它们的公民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种,即辩论、参与和陶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英、法、德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走了不同的道路,公民教育课的安排各不相同,表现各有独特之处。

一、英国公民教育侧重辩论式方法

所谓辩论法,即师生就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公共问题,例如公正、权力、责任、无罪等为题目展开讨论和辩论,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反思能力和公共辩论能力,并且,帮助受教育者达成共同价值观。

在公共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将会从不同的价值观出发,紧紧地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话题,经过评议和公共论坛,寻求相互理解、同意、妥协和让步,进而达成共识,从而能够分享共同认可的信仰。在协商民主的理论家看来,辩论在公共谈话中是一种最基本行为方式,通过辩论,民主的生活方式和作风被维持并传递给下一代。因而,在英国通过公共话题的辩论或讨论就成为公民教育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英国公民教育的课程讲解内容,特别强调概念本身的发展和协商民主所需要的讨论和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参与能力和公共意识的公民,而公共辩论则是培养受教育者讨论技能和达成共识的极其重要的方法。

唐·罗威对英国的公共辩论方法作了详细说明,指出了公共道德讨论的特征:“(1)即使日常生活的‘表面事件’,也可以按包含人之间和社群生活的道德语言解释;(2)围绕核心概念进行道德思考;(3)根据宗教、人的理性等不同道德权威的来源和意见差异的事实进行道德推论;(4)道德两难选择采取独特的推理方式;(5)道德辩论可以采取特殊的形式,例如对比大善和小恶,使用说服技巧和雄辩术;(6)道德推理本身合乎逻辑的标准和目的的完美。”[1]73-76

英国公民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受教育者早期个人生活经验上,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这一过程,而且认为这就是英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英国的公民教育竭力避免空洞的说教式教育,他们认为说教的方法很难内化,很难使公民牢固地树立起真正的个人价值观。所以,公民教育不仅是教给受教育者正确与错误的结论,更是要让公民领悟到隐藏在这些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使公民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学会逻辑推理,养成独立处理道德冲突的技能。公民教育就是要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使得受教育者接触、思考各种道德难题,并且超越自身已有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以及发展水平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形式。虽然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发公民的道德认知产生失衡,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认知失衡,反而会引导受教育者获得新的认知平衡,在追寻认知平衡的过程之中,公民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另外,提供各种机会使受教育者在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和推理。深入细致的道德反思过程将导致受教育者致力于思考比较复杂的道德问题,从而提炼出易于自我接受的道德理念,经过自我推理得出的道德准则,受教育者一般能够自觉遵守。实际上,这种两难道德推理过程就其本身意义而言,就是培养公民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过程,例如相互理解,尊重事实,对待问题诚实开放,提升公民在多元化和民主化社会所需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存在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受教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受教育者民主协商、批判性思维以及共同合作的能力。

现实的生活是极其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且呈现常态化的属性,道德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使受教育者获得对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辩证思考的机会,使他们乐于接受复杂的道德思考所带来的挑战,英国实施公民教育在实践上证明了这样的一条真理,即思辨的方法是提高道德智力水平发展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法国公民教育侧重参与式方法

所谓参与方法,即通过具体的社会服务活动和身临其境的行为,丰富和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在近现代史上,法兰西民族素以“政治民族”而著称于世。马克思在《前进报》上发表文章,意味深长地把“德国无产阶级称作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把英国无产阶级称作它的经济学家,而把法国无产阶级称作它的政治家。……他们不是那种只关心生活中的非政治性事务、对自己与国家政治过程的关系毫无意识的狭隘观念者,也不是那种消极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影响的顺从者,而是那种把国家政治事务看作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去对其施加影响的参与者。法兰西民族正是这样一种具有高度政治自觉性和政治积极性的民族”。[2]175正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只要两个以上法国人聚集到一起,法国公民交流的内容一定要涉及政治问题。

法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习俗就是这样优秀,它对法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方向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法兰西国民教育部坚定地认为,在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对法兰西公民而言单纯性地获取知识并非是受教育的目的,受教育的最终表现一定要体现能力得到了培养。法国教育部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在法国相关的公民教育改革措施当中,公民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在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实施的。公民课的教学不再是只局限于课堂上,而是通过实践,通过行使公民权,参与公民活动,践行公民义务,从而获得公民资格。

法国国民教育部1975年实施的《哈比改革法案》规定:学生选举学生代表,参加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活动,这也是一种民主启蒙的方式。在法国人看来,学校必须成为民主、自由、和平的共同体,必须真正成为实施自由教育的实体,必须通过学生选举出来的代表向校方和教师反映自己的意见,但是,这种了解情况和表达出的建议权,不能含有党派性质,必须符合多元和中立的原则。

法国还一直把参与公共活动作为教育公民和培养公民的重要途径。加布里埃尔·鲍齐尔早在1793年就提出了让法国“年轻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与民主政府有关的理念。这些不在学校进行,而是在社会中进行。在他看来,大众社会是美德、生活方式和共和国法律的真正学校”。[3]45

为了使公民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实际和取得成效,法国创建并实施了全国层级的社会参与机制,统一公民教育组织和管理机构,鼓励全社会参与公民教育活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为了突出强调和体现公民教育的自治和参与,法国制定并认真实施了全面的公民教育改革规划,为此,相关立法和行政机构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及规章制度,用以确保公民教育得以正常开展工作。社会参与法国公民教育的过程在三个方面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一是动员全体家庭成员参与公民教育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教育部就已经在公民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形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应当保持教师与家长之间密切联系,并使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设法保证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公民教育活动。其主要方法和措施就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参与公民教育活动的权利,提升学生设计和安排公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善于增加难度”。三是建立了统一的受教育者参与指导管理机构。1988年前,法国原本有两个全国性公民教育社会参与管理机构,即“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委员会”和“国民教育高级委员会”。为了解决公民教育的顺利发展和相互协调问题,1989年法兰西颁布并实施了《教育指导法》。法案全面而具体详细地规定了家庭、各个社会团体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培育公民道德教育中所拥有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所具备的权利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这部教育指导法是法国公民、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参与公民教育的法理性保障。依据这一法案,法国成立了唯一一个国家层面的主管公民道德教育的“教育高级委员会”,该委员会取代了1988年前的两个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统一领导全社会对公民教育的参与活动。

三、德国公民教育侧重陶冶式方法

德国的所谓陶冶式公民教育方法,即通过健康积极的氛围和环境使受教育者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地完成公民教育的内容,达到了公民教育的目的。

德国的公民教育内在地包含有对纳粹的反思,1945年之前德国不存在公民教育。“德国的教育核心思想在于防止任何一种纳粹独裁思想的复辟和‘大屠杀’悲剧的重演。”[4]这个目标也是德国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对公民实施彻底的民主自由训练,才能使人民从心底坚决抛弃法西斯专制思想和种族主义偏见,即实现去“希特勒”化,保持德国永远不偏离民主的方向。

德国的公民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传统的主流文化思想。德国人坚定不移地确信,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世界是建立在理性原则基础上的,不但可以,而且一定能够被人所理解并掌控的理性化世界,这个世界是建立在自然原理基础上的。因而,其所生活的世界是理性的人能够控制和把握的,人的本性之所以能控制,是因为人是有心灵的高级生物。人的心灵完全可以,而且必然能够冲破人的生物本能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束缚。人之最为自豪、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天赋心灵,德国公民教育的最优目的和中心任务就是培育和开发人类的心灵潜力。所以,自古希腊文明创始以来,塑造和培育人的高尚品格,即塑造人类自身的和谐与自制——陶冶,是西方文明一贯坚持的人文主义理想。

德国存在众多的文化教育学流派,在这些流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中,李特及其学派尤其重视陶冶式教育。李特认为:“陶冶是在人的‘内在形式’与‘外在世界’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精神上的、内在的深刻转变活动。‘内在形式’指人的存在精神、个性以及人之为人的一切;‘外在世界’则是指人们所身处的客观环境,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内在形式和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无法避免、自然存在的。即使是在人的‘内在形式’之中,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经常处于十分尖锐的矛盾对立之中,其对立面集中表现在人的创造欲和占有欲的斗争和相互矛盾上。”[5]李特及其学派认为,在人的两种极端欲望激烈争斗的过程之中,两种斗争的胜利方不同会引发不同的结局。如果人的占有欲战胜了创造欲,整个人类社会必将陷入因争斗而引发的一片混乱,这样的结局必须要避免,所以,人就要充分利用这种深刻的、内在的转变活动,来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发展人的创造欲,采取有效的方法节制人的占有欲,保持和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改进社会面貌和提升道德风尚。因此,从普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履行公民道德义务的特定意义上来讲,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对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新塑造。

陶冶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养成人性的心灵和发展、完善人格。所以,以李特及其学派观点来看,“把人塑造成人,就是陶冶所要竭尽全力完成的首要的、中心的任务,就是培育、发挥、塑造和完善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人性。虽然有地点不同和时代不同的特殊性,但是,教育肯定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如既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教育始终如一的作用就是塑造人,这个人是生活在公元20世纪还是生活在公元2世纪,对于我们来说都无关紧要,丝毫不影响我们要对他进行塑造”。[5]因为人首先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的、社会的人,所以,陶冶所要完成的中心任务就是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表现、发展和完善。陶冶所担负的任务,就是使人的基本人性能够适时得以表现并发挥出来,而当一个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成功地具有了人所特有的普遍特征或一般特征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相反,如果想否定一个人,那就是让他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毫无理性地活着,但是,这个时候的他也就只能像动物一样地活着,像植物一样地生长着,对于人类来讲,他已经属于异类。

凯兴斯坦纳指出,公民训练就是让人们学会以公民的身份去思维、感受和行动。通常情况下,公民并不缺乏法律常识、公民常识、宪法知识、国家机关等等理论知识,但是拥有知识并非意味着行为的到位,因而亟须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并拥有道德自觉。所谓公民陶冶最终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这种陶冶就是让受教育者了解法律在社会上产生相互作用的原理,使受教育者了解社会上广大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秩序”。德国人之间见面的问候语言就是“一切都在秩序中吗?”而不是中国式的问候语“吃了吗?”在这个过程之中,不仅教师、父母、新闻记者、政治家都在互相配合,而且社会团体和宣传媒体也都在教育其成员,使所有的人接受法律和道德教育的熏陶。

四、英法德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1.注重培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范围较为广泛的课程,传统上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尽管在表面上保障了思政课教学体系完整了,但是,系统性与理论性的完整并不能代表实施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无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么正确,但只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道德说教,很难被内化到学生的内心深处,难以变成学生价值观和个人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培育受教育者自我学习能力。把德育品质和学习能力结合起来,需要思政课教育者主动放弃一贯的、简单的灌输模式,逐步过渡到教师采用灌输方式与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育和提高相结合的阶段上来。最后做到,有机地把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公民道德能力养成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做才能够基本上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努力营造一种学术氛围,授课内容要求探讨具备理性思考的、哲理思辨的问题。如,在课堂中组成学术问题交流小组,通过对特定的哲理问题的思考和辩论,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道德判断能力的目标。探讨学生自身关心的热点问题,诸如友谊、爱情、公正以及死亡等等话题,另外,还可以探讨一些“富有哲理方面的问题,例如真理、静止与变化、个人身份、时间与空间等”。[6]106通过有哲理性的思维形成和发展属于学生自己得出的观点,必要时可以去挑战别人的观点,进而可以根据自己独立的思维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和判断。对这些哲理问题进行公开探讨,能促使学生相互之间启迪智慧,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并由此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公开的交流和讨论方式,使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并领会道德的基本问题。这种具备了思辨性质的讨论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意义重大,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再只是脱离实际、泛泛地空谈所谓的大道理,而是营造出一种积极的道德文化氛围,一种共同思考的意识和集体行动的方式。在这种理性化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流,自己最终会找到通向“意义生活”之路,这样的情况下,个人观点才能够自由地得以表达和发挥。用学生自己获取的、独立的、深思熟虑的道德理念和思想,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基石。

2.注重尊重学生个体主体地位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使人的个性受到极大压制。过度强调个体无私奉献,绝对、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的观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政课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在具体实践上,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受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教育部社政司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按照统一的教材授课,教师的讲课内容不得有变动。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已经挫伤了教育者和学生的双向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很少关心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切实的道德感受,这样的教育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虽然有少数教育者逐渐重视实践育人的教育功能,但却只是将其作为辅助的教学形式,没有将其课时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范围之内,实践道德教育没有被纳入学生毕业考试与升学的考核范畴,导致很多实践教学活动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况,不能真正发挥出实践教学应该有的教育作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同时,借鉴西方教育尊重个体主体性的做法,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和法治理念。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与适应公民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避免导致受教育者产生绝对自由主义倾向。

3.注重营造全面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于,宏观上,要营造社会与学校良性的育人环境;微观上,教师与家长高尚、优雅的言传身教。这不仅涉及教育问题,而且也涉及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共环境领域和校园领域的道德文明建设。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新传媒对人们道德认知的影响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教育实施者应迅速占领新传媒这块主阵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媒体文化,及时、正确地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走向,唱响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应该承担的政治意识,提升职业和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与道德操守,教育和启发广大青年通过向典型与榜样的学习过程,塑造新时期公民的形象。总之,社会各界应共同行动、积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和导向下,营造出有利于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Don Rowe.Common School,Good Citizens:Towards a Public Discourse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M]//Ron Best.Education for Spiritual,Moral,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0.

[2][苏]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Derek Heater.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M]. London,New York:Routlege Falmer,2004.

[4]刘常庆.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经验与趋势——访德国汉堡大学蒂尔曼·格莫雷教授[J].世界教育信息,2011,(12):11-15.

[5]邹进.陶冶即人性的养成——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李特的陶冶观[J].外国教育动态,1990,(3):37-41.

[6]Robert Fisher.Teaching Thinking[M].London:Continuum,2003.

【责任编辑贺晴】

Discussion,Participation and Cultivation —Inspiration of Citizens’Education in UK,France and German for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XIA Jia-chun
(School of Marxism,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lots of European countries aim to educate their citizens to become a man with social duty.UK,France and German do their best among these countries.Their experiences are educated citizens by the way of discussion,participation and cultivation.We should learn from them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China.

Key words:citizens’education;discussion;participation;cultivation;inspi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2-0072-05

收稿日期:2015-10-1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12532059);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手机智能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研究(320140020)

作者简介:夏家春(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陶冶参与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6:15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2:30
小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特点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8:59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飞碟探索(2016年10期)2016-10-11 23:23:33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2:38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