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渭南师范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高等教育研究】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石明
(渭南师范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三所本科院校43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宏观掌握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分析不同人口学背景下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差异。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使用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动机,其对手机媒介的批判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关于提升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在下降,而利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 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上升至85.8%(如图1所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如图2所示)。换言之,从统计数据而言,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手机上网,主要群体为学生,而在学生中比例最大的为年龄在20~29岁的大学生。[1]作为渴望接触新事物的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介的使用越发频繁,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因此,研究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图2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1.媒介素养及研究情况
“媒介素养”的概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世界各国对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此定义的核心内涵主要包含三个层面: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主要是指对于新闻、信息的认知过程,即是指学习了解的过程。知识模式主要是指传播过程,对于一个信息如何传播,通过什么途径传播,传播给哪些群体,这些都是影响传播的重要条件。理解模式即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现代社会,传播环境复杂、传播手段多样,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不良信息日益增多,如何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假等,是现代社会受众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对于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判断,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及生存,也影响着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1980—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出版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将大众传媒用于公共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最后报告》《媒介素养教育》《了解媒介:媒介素养教育与传播研究》等多种决议、宣言和读物,为媒介素养在全球范围的研究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帕金翰在基于前人认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保护主义”的媒介教育观点。陆晔在2007年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上,作的关于“媒介素养与公民的素养”的演讲中,总结了这些年来在媒介素养研究方面我国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她认为,在对媒介素养进行研究的近十年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关于媒介素养学术话语的合法性,同时也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方面的实践模式,也较为准确详细地划分和描述出了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特点,同时也不再拘泥于单一学派、单一路径,开始多视野、多途径地研究,建立起了关于媒介素养的基本模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众多学者的关注、推广和讨论,媒介素养现已成为了“一个多层次、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术热点”[3],并日益受到了教育、社会和媒体等各界的关注。
2.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
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手机并且理性地应用手机媒介资源为其自身生存与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性能力。[4]关于我国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有学者总结出了以下三个特点:娱乐化、快餐化、机械化。很多大学生接触手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娱乐,完全忽略了手机媒介在学习、参与社会事务等方面的作用。同时随着手机媒介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阅读的便利,通过手机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暴露出通过手机阅读的弊端,很多人往往只是大致浏览,追求高速度、快节奏,导致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催生出了大量的快餐文化。手机APP的发展,使手机可以代替电脑完成所有网页浏览及在线支付活动。手机的便捷性使得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地铁、公交、教室、食堂、图书馆我们随处可见“低头族”,这种对手机的严重依赖不仅导致了使用者思维的机械化、碎片化,更导致了信息的娱乐化倾向。
1.调查对象
为了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于2014 年10月对陕西省3所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对象中女生230人,男生200人;生源地为乡镇311人,城市119人;文科225人,理科205人。
2.研究工具及过程
研究参照技术接受模型技术(TAM)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5]对其进行了添加、删减、修改,确定了部分题干,完成了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调查问卷量表编写。
第一阶段:参考有关大学生新媒介素养问卷调查的量表和技术接受模型的有关理论,[6]编写设定有6个维度(Uselymea、Easyuse、Attitude、Cognitive、Criticize、Utilize),26个项目的“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调查研究”量表。6个维度及26个项目分别是:(1)感知的有用性,包括4个题项:“手机能让你更好地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手机能让你更有效地分享和获取信息”“手机能一站式为你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手机是一个很有用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2)感知的易用性,包括4个题项:“你觉得学会使用手机很简单”“你认为使用手机的各种应用很简单”“你觉得手机的操作并不复杂”“你对于熟练地使用手机很有信心”;(3)对使用手机的态度,包含4个题项:“你喜欢使用手机”“使用手机会让你感到愉悦”“我非常喜欢尝试使用新手机”“未来我对手机的使用会更多”;(4)媒介素养的认知,包括6个题项:“你觉得手机媒体在传承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你觉得手机媒体在社会协调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你觉得手机媒体在提供娱乐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你觉得手机媒体在检测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你对手机传播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吗”“你浏览信息的时候会查看信息来源吗”;(5)媒介素养的批判,包括4个题项:“对于手机上出现的信息你会仔细地进行阅读吗”“对于手机传播的信息你是主动接受吗”“你对于手机充斥的暴力垃圾信息坚决反对吗”“手机的使用对你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吗”;(6)媒介素养的利用,包含4个题项:“你能轻易通过手机学习英语吗”“你会关注手机上出现的求助信息吗”“你会通过手机微信发表自己的见解吗”“你会通过手机在网络上发表求助信息吗”。为了便于后期更加精准地分析,所有问题的答案采取同样的结构(A为“完全符合”,B为“符合”,C为“不符合”,D为“完全不符合”),每个项目采用从“完全符合(1分)”到“完全不符合(4分)”的4个等级积分法,分数越高,表明认同度越低。
第二阶段:2014年9月,利用该问卷对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100名学生进行现场预测,发放问卷100份,现场回收99份,有效问卷为97份,利用97份数据检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第三阶段:2014年10月,利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陕西省3所本科院校中以班为单位选取了500名调查对象,并联系相关辅导员,完成了此次调查并统计了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整体结果分析
为了宏观了解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研究对所有调查对象6个维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各维度均值及标准差
由表1可以看出:各个项目的平均值处于1.8 到2.4之间,说明陕西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相比而言,陕西省大学生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方面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在媒介素养的认知和利用方面,整体水平略低,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不同人口学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分析
研究从性别、文理科两个方面对陕西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差异分析研究,探析不同人口学变量对陕西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在性别方面的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男生和女生的手机媒介素养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媒介素养的批判以及媒介素养的利用方面差异不大,水平基本相同。但在媒介素养的认知方面男女生存在差异,男生对于手机媒介的认知状况明显高于女生。
如表3所示,通过对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手机媒介素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手机媒介素养各个方面的差异不大,水平基本相同。
表2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性别差异分析
表3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文理科差异分析
通过对所选调查对象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感知有用性的分析发现,他们认为在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以及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上,手机的作用没有其在分享和获取信息上的作用大,91%的学生认为手机是一个很有用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不管是面对手机媒介还是面对手机媒介提供的信息,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主动性不强。
通过对感知易用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手机的使用,93%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对于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也是比较简单易学的,他们大多认为手机的操作并不难,并且对于熟练地使用手机非常有信心。
关于使用手机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使用手机,并且认为未来自己对手机的使用会更多,但同时74%的学生表示使用手机并不能让他们感到非常愉悦,并且不太喜欢尝试使用新的手机系统。这些数据显示出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常常没有节制,随时随地可见“低头族”,这种无节制的使用,使得人们通过使用手机带来的愉悦感大大降低。
分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素养的认知,可以得出结论:87%的大学生是通过手机媒介关注娱乐方面的消息,手机媒介在传承文化以及社会协调方面也作出了一些贡献,手机在检测环境方面起到的作用最小;78%的人在查看信息时不会注意信息来源,也不会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也同样表明大学生在面对手机信息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不会主动关注信息的真假以及信息来源。
在关于手机媒介素养的批判性方面,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可以得出结论,22%的大学生在收集信息的时候会对其来源进行关注,会考虑其可信度,但就整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这方面的整体水平还是偏低,且对于手机媒介提供的信息,74%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仔细进行阅读,只是大体浏览。
在对手机媒介的利用方面,可以发现大学生通过手机学习的不到10%,90%以上的是通过微信、微博和QQ发表自己的见解、心情,关注他人动态,浏览网页,玩各种游戏。通过这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在于休闲娱乐,通过手机学习的人比较少。但是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手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个人最主要的移动信息终端,能不能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1.建立健康合理的手机媒介接触动机
休闲娱乐可以作为接触手机媒介的动机,但不能成为唯一的动机。大学生应将手机媒介的使用与在线学习、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休闲娱乐相结合,建立全面的手机媒介接触动机,更好地使用手机媒介。
2.控制对手机媒介的接触时间
不过分依赖手机媒介,合理控制使用时间。过分地使用手机,尤其是把时间花在用手机打游戏、看影视剧以及和别人聊天上,不仅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更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产生“手机综合症”,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3.对手机媒介提供的信息要客观冷静地判断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介都比较喜欢,但对手机媒介喜欢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手机媒介的公信力,越来越多的谣言通过微博、微信及QQ传播,很多大学生在不经核实的情况下转发、评论,形成了谣言散播,致使自己和朋友蒙受损失。当我们遇到一些极吸引眼球的信息时,不可盲目地转发、评论,需要三思而后行,充分辨别信息的真假和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不能因一时的好奇而失去判断力。
4.遵守道德法律,建立自律意识
网络上缺少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使用新媒介的同时,大学生一定要认识到网络是相对自由的,但绝不能随心所欲,应当在享受手机媒介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遵守一定的规则。使用手机媒介转发、评论和传播信息时,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更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事,严格自律,避免损害他人利益及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5.拓宽手机媒介的使用范围,积极利用手机媒介参与公众事务
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介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手机媒介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杜绝看热闹的心理,要发挥自己的力量,正确引导舆论的发展。其次,在“微博问政”兴起后,各个政府机关纷纷在微博上开设账号,一些公共事务也在微博上进行讨论,一些试行的政策因为广大网友的讨论而得到完善。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此类公共事务,提高社会的民主性和公共事务的全民参与性,使手机媒介在服务社会,参与公共事务方面也发挥其优势。
“随着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千元智能机的普及和4G通信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加上具有丰富知识的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他们俨然已经成为这一全新领域的引领者,网络也因此成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7]而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认识,并能指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手机媒介,不断扩展大学生手机媒介的使用范围,从娱乐功能向学习功能转化,大学生正在充分利用和不断挖掘“新媒介”的功能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5-02-03)[2015-03-09].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5/201502/ t20150203_51631.htm.
[2]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下)——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3):64-65.
[3]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2):16-20.
[4]张冠文,于健.浅谈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72.
[5]臧海群.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J].现代传播,2003,(6):89-93.
[6]秦学智.帕金翰“超越保护主义”媒介教育观点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6,(8):50-55.
[7]李龙鑫,李敏.新媒介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误区及其引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8):142-145.
【责任编辑曹静】
Investigation of Mobile Phone Media Literacy of Shaanxi College Students
SHI Ming
(School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Information,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chose 430 college students in Shaanxi universities by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the mobile phone media literacy,at the macroscopic level to master the mobile phone media literacy of Shaanxi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 college students’different demographic background of mobile phone media literac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media literacy overall is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there was some space for improvement;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using mobile phone among most students,and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the mobile phone media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The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media literacy.
Key words:Shaanxi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media literacy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2-0016-05
收稿日期:2015-05-10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清末陕西报刊研究(13L016);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中小数字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2015Z122)
作者简介:石明(1986—),女,陕西白水人,渭南师范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理论新闻学与媒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