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官员媒介素养缺失的现实表现及对策思考

2016-03-11 01:49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表现官员

付 超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阳 550004)



互联网+背景下官员媒介素养缺失的现实表现及对策思考

付超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阳550004)

摘要: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不仅体现官员媒介素养的高低,更关系到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和谐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文章列举了当前我国官员媒介素养缺失的现实表现,分析了其危害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我国官员媒介素养提升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互联网+;官员;媒介素养;表现;对策

当今社会是媒体审判与司法审判同时存在的时代。善待媒体,有效引导舆论方向,是保证政府有序进行公共管理的基本条件。掌握舆论的规律,处理好与各类媒体的关系是政府官员的必修课程。CNNIC于2015年7月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高达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网民通过各种微博、微信、朋友圈、QQ等方式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能性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认为,对于政府治理而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官员群体必须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具备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能力。

一、官员媒介素养缺失的现实表现

(一)缺乏对媒介的敬畏之心

近年来,官员“雷语雷行”屡屡见诸各种媒体,从你(指记者)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到“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我是过来看工作图的”贵阳市建设局局长刘某等均暴露了官员们为所欲为的权力任性,同时也充分显现了某些官员缺乏对媒介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畏,他们对待媒体的态度要么蛮横、要么敷衍塞责,要么毫无顾忌。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媒介监督反映了大众传播在政治发展体系中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官员作为媒介监督的主要对象,应保持对媒介的敬畏之心,加强个人在各种拟态和非拟态环境下的自律意识,积极表现一个官员应有的言行举止。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在其《媒介素养》一书中认为:“媒介素养不是单一的技能,必须拥有一种宽阔的视野。”这种视野要求官员应当对媒介保持一贯的敬畏之心,一旦缺失这种敬畏之心,从小处看丢涉事官员的脸,从大处讲败坏官员的群体形象和政府形象,最可怕的是会因此失去民心。

(二)缺乏媒介基本常识

一方面,有少部分官员视媒体为敌人,因惧怕媒体发出不利于自己的声音,往往以行政强制力压制。最典型的莫过于“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的“豪言壮语”;另一方面,企图用封口费封住记者的嘴,“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事故发生之后,相关部门及官员不是反思安全漏洞,而是企图以“封口费”封住媒介的嘴以逃脱舆论的监督和上级的追责。最后,不少官员在媒体面前乱了阵脚、词不达意,充分暴露了官员们对媒介拟态环境认知的严重不足。最典型的实例是甬温高铁事故中王勇平答记者问,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竟成为当年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揶揄的口头禅,更是直接将王勇平推向风口浪尖,黯然离开了工作8年之久的新闻发言人岗位。今日,我们客观理性地回顾当时的视频,充分了解新闻发言人“尴尬角色”的话,完全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初衷并无袒护铁道部之意,但是,当一句话被完全剥离上下语境之时,其所赋予的意义就仁者见仁了。在这个过程中,因某些不太恰当的表情和发言,媒体的报道无疑起到了“局部放大镜”的效应。

(三)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技巧

置事实于不顾而去追求所谓的技巧是本末倒置。政府与媒体打交道,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坦诚相告、说真话。但在实践中,某些官员存在各种侥幸心理,面对媒体的责难和提问,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支支吾吾,甚至企图用行政强制力威慑媒介,左右舆论,“王帅案”是这一表现的最佳诠释。河南灵宝政府面对网民王帅的网络发帖与举报,第一反应不是公布事实真相,而是运用行政强制力打压举报者,结果引来媒体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报道和“揭丑”,该事件的最终“平息”,是以河南省副省长的公开致歉和对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问责画上句号的。“说真话”的“技巧”在类似事件的处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一)损害官员群体形象和政府形象

如上文分析,官员“雷语雷行”屡屡见诸各种媒体,不仅曝光了当事官员,丢了当事人的脸,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官员的群体形象,败坏了政府形象,甚至是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个别官员的雷人雷语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反映了自己媒介素质甚至是个人道德的低下,但是公众看到相关报道之后会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刻板效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坏循环:个别官员的负面形象恶化—官员群体形象的恶化—政府形象的恶化—中国政府国际形象的恶化。

(二)损害政府公信力

官员的“雷语雷行”不仅损害官员形象和政府形象,更是以损害政府公信力为代价,使政府陷入无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的“塔西陀陷阱”之中。“习惯性怀疑”是2014年十大社会病态之一,调查显示,“政府公信力下降”成为“习惯性怀疑”的主要祸根,有高达41.2%的被调查者表示“政府说什么都不信”。而公信力一旦遭到质疑或挑战,将很难再取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三)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政府公共关系

良好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需要每个官员代表政府发出正能量的声音,传播民众所关注的信息,阐释政府立场,特别是代表政府解决各种利益纠纷,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官员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事实上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如果官员发错了声,表错了意,就不可能代表政府部门发出权威的、负责任的声音,官员在本质上就放弃了“桥梁”的义务和责任,不仅不能够履行基本的公共行政职能,反而会破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政府公共关系。

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政府官员的媒介素质

(一)加强对官员媒介素养的培训力度

2016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撰文“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再次强调了党管新闻媒介的基本原则,指出媒介人应做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从毛泽东时期起,坚持党管媒体,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就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媒介关系的一贯做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媒体,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引导舆论为公共管理营造良好氛围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政府官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新型的政府公共关系中,政府应视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手。尽管部分官员不喜欢媒体,但是对媒体说“不”,显然是不太明智的做法。与媒介打交道,就意味着官员们要适应拟态环境,否则小小的失误就会被无限放大。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拟态环境是每一个官员都必须面对的。拟态是媒介或大众传媒营造的新型环境,当摄像机和聚光灯对准一个人时就是拟态环境,其一言一行与平常情况下就会不一样,若缺乏培训和准备就有可能失态。为了避免此类错误,可适当安排彩排,加强官员们应对各类媒介特别是非官方媒介的培训力度,以避免媒体报道中“局部放大镜”的效应。

(二)面对媒介,官员应当“有话可说”

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消除信息孤岛和部门分割的限制,保证官员在面对媒体时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充分性和完备性,做到在新闻媒介面前“有话可说”。在实践中,部分政府官员面对媒体的时候,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无话可说。由于当前行政管理中的部门分割和限制,绝大多数政务信息往往由多个部门共同提供,不是个别部门和官员能够全面掌握的,这就使得官员们在面对公众和媒体的时候陷入“想说话却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由此,“无可奉告”等语言从个别官员口中说出也就不足为怪。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政务信息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的方式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共享,一方面有助于行政沟通,润滑政府内部公共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信息共享能够增强官员对外信息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官员而言,意义重大。这些官员往往是与媒体、社会公众直接打交道的主体,是政府信息包括公共政策的最具体的传播者、解释者和信息反馈者。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这是官员面对媒体和社会公众“有话可说”的必要条件。

(三)营造宽松的舆论氛围,让官员“有话敢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对官员问责的力度,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慵懒散”等现象持零容忍态度。在问责高压态势下,不少官员滋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干活少出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政心理。在强化问责和互联网+的双重背景下,应该营造敢做敢担当的行政文化和行政氛围,辨别“真作为”和“假作为”、分清“想干事的”和“混日子的”,对于“真作为者”“想干事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和行政文化,让想干事者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另一方面应营造宽松的行政气氛,只要干事者有着善良的行政初衷,也没有触犯政策法纪红线,就不该因言废人,因言获罪,应该对他们的过失持包容态度,这样,官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的时候才会有话敢说。

(四)“有话必说”,将官员应对媒体的态度和质量纳入考核体系

有话必说是指官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必须对媒体和公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回应、有效回应,否则就是行政不作为,并影响官员考核,最终影响官员晋升和前途。应该将官员应对媒体的态度和应答质量等纳入考核范畴,例如,官员在面对媒体和社会公众时,不能以“无可奉告”或是“国家机密”为借口,如果确实涉及国家机密的,应明确无误地对照保密法等法律规范告知原因;对于因信息掌握不完备而不能告知的,也应该作出公众和媒介能够接受的解释。

(五)“有话想说”,树立官员与民分享信息的理念

有话想说是指官员在主观上愿意与民分享信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信息鸿沟和信息孤岛的现象必定会有效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社会信息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缺乏与民分享政务信息的观念,公众的知情权就仍难得到保障。长期以来,不少官员存在“官贵民轻”和“管理者思维”,许多情况下多以“维稳”为借口,即便知情也不愿与民共享政务信息,甚至会以各种高大上的理由拒绝向媒介与公众提供他们真正关注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敏感性的政府信息,诸如行政经费、三公经费、三公消费、部门预决算等可能会损害政府部门和官员利益的信息,这些往往成为政府官员们讳莫如深的“国家机密”。因此,必须转变官员观念,厘清官员与社会公众以及媒体之间的关系,提升我国官员的行政伦理道德,加强官员修养,树立官员与民分享信息的理念,把每一个关心国家关心政务的媒体和公众视为伙伴,才会有平等主体之间政务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媒体和公众关心关注的信息,政府官员应该坦诚相告,树立正确对待媒介的意识和理念。同时还应主动学习、接受、适应各种形态的新媒体,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通过正确地、建设性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管理公共事务,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5-07-23].

[2]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3]徐艳红,袁静.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新华月报,2014(20).

[4]陈庆云.公共政策概论.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2009.

(责任编辑:谢鸣)

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简介:付超(1981—),女,贵州毕节人,副教授。

文章编号:1008—2573(2016)02—0042—04

Real Performances &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Lack of Media Literacy of Officia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FU Chao

(Guizhou Radio & TV UniversityGuiyang550004)

Abstract:Appropriate interaction with media embodies the level of media literacy of official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lists some specific examples of real performance of the lack of media literacy of some Chinese officials, analyzing its harmfulness while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dia literacy of these said officials.

Key words:The Internet+; Officials; Media Literacy; Performance;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表现官员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