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模式探析

2016-03-11 01:49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型培养目标

刘 婕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建设全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模式探析

刘婕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阳550023)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在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处于 “象牙塔”最底端的高职院校向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转型,既有助于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也能满足现实社会对多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因而,建设创业型高职院校,造就全新高职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业型高职;培养;转型;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成为必然,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组织转型的一种实践,也是社会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变革共生的产物。相对于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宗旨,将职能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关注向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造就全新高职模式成为高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从组织构建、人才培养、教育转型、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建立进行探讨。

一、建立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型高职

(一)创新型国家对创业型大学的影响

创新,是能量的源泉,是进步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它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通过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现代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创业型大学的基本内涵

一所学校要称为创业型大学,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提出五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二是要有拓宽的发展外围;三是要有多元化的资助基地;四是要有激活的学术心脏;五是要有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在我国,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兴的大学发展形态,是大学社会职能的一个重大改变。笔者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在建立创新型国家背景下,面对更为激烈的科技、人才竞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逐步实现自我转型、具有创新创业特性的大学类型的统称。

(三)地方高职院校向创业型高职转型的内在驱动力

从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来看,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因自身的历史声誉和学术声望在发展体系中所属地位各不相同。一些名牌大学垄断了学术资源和优质生源,轻松获得各种经费、人才,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因起步晚、平台有限、声望低,只能自寻出路。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在资源投入上更偏重于高水平的“985”“211”等一流大学。要摆脱这种境况,实现办学功能的发挥,高职院校需要找准方向、明确地位,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创业型大学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类学校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拓展潜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汲取资源提升空间,实现学校的自身发展。基于此,创业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价值定位更容易为高职院校所接受和效仿。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着重培养面向地方、面向服务一线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更看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创新,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基于实践的创新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创新的成果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也更强。据统计,高职院校每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通常高于普通本科院校,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更为强烈。

因此,建设创业型高职院校,既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成功转型,构建新型办学模式,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同时也能满足现实社会对多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二、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精神特质和基本特征

(一)追求卓越、经世致用的精神

面向市场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是创业型高职院校主要职能。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决定了它更为关注知识、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经世致用同时还强调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因此,一所真正的创业型高职院校应该是通过面向地方的创新创业行为,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来服务于社会的。

(二)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转化

知识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加尔布雷提出,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动态的非固定形式资本。斯图尔特对其进一步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知识资本是所有能够被用于创造财富的知识元素——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虽然这些因素经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但它却是能够使人富有的东西。在这里他充分揭示了长期被忽视的知识资本对一个企业、组织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大学作为科学的殿堂、知识的源泉,自身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创业型大学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份价值,它通过与产业界密切联系,从社会边缘不断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社会最主要知识生产部门的价值,不但为自身跨越式发展汲取资源,同时也为社会贡献力量。作为资源的知识仅仅是一种潜能,它只有在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前提下,才具有市场价值并转化为资本。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其基本特征就是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的转化。

三、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

地方高职院校向创业型高职院校转型的内在驱动力是因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转而寻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学术化生存转向市场化生存。因而,创业型大学是通过发现并满足社会需求而取得后发优势,往往需要形成一套对社会需求更为敏锐、对环境变化适应性更强的组织结构,以有效支撑其发展策略,实现自我的提升。伯顿·克拉克指出:面临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学需要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创业型的回应”。结合他的观点,创新创业型高职为实现组织结构上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一些转变是必要的:首先,大学的行政中心要有强有力的战略推动力与决策效率;其次,大学要经由组织变革加强与外界(尤其是产业界)的联系;再次,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也要完成向创业型的转变—抓住改革,一个系接一个系,一个学院接一个学院,需要本身成为创业单位。

(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创业型大学的立足之本,是造就全新高职模式,建设好创业型高职院校的主导力量。因此,拥有强有力的行政核心,较高的行政效率对高职类创业型院校而言至关重要。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住“党”的领导这个纲,学校其它工作才能纲举目张,在确保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要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并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成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行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各系部为核心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处理学校战略性、预算性等相关事务,宏观调控和全盘布置学校工作;二是由副校长领导各分管部门,组成教学、科研、营销、支持服务等团队,独立开展本团工作,并根据需要与其它团队相互协作,共同执行计划,以提高行政效率;三是管理上实行引领机制而非控制机制,权利下放,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责任意识,提升学校整体执行力;四是充分得到一线教学与行政管理人员的认可和支持,全校上下紧紧围绕党委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齐心协力、上下一心;五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创业型高职院校给予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政策上给予“松绑”和支持,适当放权,改革管理模式,试点推行并示范带动,不以政策掣肘创业型院校发展 。

(二)努力拓宽发展的外围空间

创业型大学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既是基于科学的发展也是为了知识的商业化应用,相应地,其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的运用都将超越传统模式实行跨越式运行。为了促进科研成果向工业界转移并从中获利,建立促进合作研究、科技转化和咨询的外扩单位尤为必要,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成立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负责知识转让、企业联系、知识产权开发、继续教育、资金筹集等;另一种形式是校办企业,这和普通高职院校的“校中厂”完全不同。校办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它依托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把学校的创新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将技术转化的工作建立在更加商业化和专业化的基础上,更高效地促进知识产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校办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联系,为地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服务,实现学校与政府、企业的紧密结合。因此,学校不仅成为地方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而且能成为创新活动的组织者。

(三)学院制管理模式,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学院制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通过科学界定和划分校、院二级职权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把一些重要的管理职能,规范有序地下放给学院,使之拥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院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优势,融入到学校创新创业中,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在对学院的管理权利下放中,尤其要注重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创业型高职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院级领导班子当家理财的能力,增强学校统筹调控、开源节流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四、创业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创业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构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创业型大学的“输出产品”,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符合普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地方、面向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成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还应具有鲜明的气质:学校的创业精神深深内化于每一个学生。这一过程的实现,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要彰显高职院校面向基层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定制专业与课程设置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广泛组织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

(二)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创业教育与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所区别,是一种基于综合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开拓性素质的发掘与提升。创业作为一种开拓性事业行为,开拓型素质是创新创业型人才需具备的核心素质,也是创业教育追求的培养目标之一。创业者不但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还须具有敢冒风险、不惧失败的精神,创业是具备开拓性素质的人,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未来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高职院校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不是定位于能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还应是拥有创新能力、能够自我雇佣,甚至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创业者。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这类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办企业、校友联合会、校外办事处等校内外机构联合帮助学生开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新精神,让其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

五、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教育转型

(一)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长久以来,各高职院校从教学主管部门到教师均缺少面向社会经济服务开展教学设计的足够信心和经验,要达到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必须进行教学转型。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打造完善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是重点。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要素,具体有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主要学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激发创业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这一阶段内容具有通用性,可不分专业;二是中级阶段,学习创业教育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一方面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三四门创业课程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可组织以学生获得直接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商业调研等;三是高级阶段,即创业实践阶段,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让学生直接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实践指导教师,有可行性项目的学生,可以在导师帮助下,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同时,该课程体系的各阶段教学是相互联系和融合的,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更新教学理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二)一体化的创业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比知识传授更为持久和深刻,因此,将创业文化深深融入校园文化,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强有力的文化根植于强有力的实践,创业文化是通过创新创业行为逐步形成并通过创新创业行动来体现,又对创新创业行动产生影响而获得提升。创业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制度文化应让大学制度体现创业文化,应先是简单制度上的理念,通过结构和程序表现出来,对创业文化进行保障和推广,通过固化理念、扩展信念和规范行为,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和谐共进的有机整体;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创业型大学通过营造协同创业的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创业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在创业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下接受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自觉适应创业型经济需求,努力成长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

六、创业型高职院校教师的转型

一所创业型的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如何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师队伍,成功实现由普通高校教师向创业型高校教师的转型,是创业型高职院校办学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以提高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核心

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主动了解社会、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需要,按照市场需要来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所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只关注于书本,研究出来的成果不能为市场所需、社会所用,就不能真正体现研究的价值,就不符合创业型大学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要求,具有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教师与社会接轨的基础。

(二)确立学术和市场结合的教师伦理道德

学术和市场结合的教师伦理道德和价值观要求教师的学术活动既要遵循学术逻辑,又要遵循市场逻辑,做到两者有机统一。一方面,既要保持学术的独立,避免市场法则干扰严谨的学术活动,保持学术活动的纯粹性,这就需要学术研究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术活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要成为激活的学术地带,面向市场需要,面向产业需要,研究成果尽快成为现实生产力。要实现这两者的统一,主观上要求教师要保有对教育的热爱,对学术的虔诚,不为各种利益所诱惑,客观上学校通过建立一套成熟的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线的评价考核机制,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核,有效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成果转化贡献社会的提升,将“师德师风”和“育人”放到考核中,建立长效机制。

(三)营造搭建宽松环境及创业平台

1.教师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校制定一套相对全面的培养计划,一是聘请产业界、政府、社会团体等部门的专家、学者通过开展讲座、组织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创业培训;二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师傅,既应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软”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硬”能力,实现“教学做合一”。

2.搭建创业平台,实现成果转化。教师的新技术、新发明要服务于社会,实现成果的转化,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创业平台,很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出去,因此依托校办企业,搭建良好创业平台是帮助教师转型的重要途径。一是建立创业孵化园,充分发挥大学人才和学科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师生在科技园自主创业,为好的项目提供创业基金、办公场地、设施等;二是依托校办企业,将教师的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将技术转化工作建立在商业化和专业化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三是建立各种联系机构促进系部与外界展开合作。校外办事处、科研办公室等密切与产业界联系,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各系部提供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这样研究的成果更适应于企业,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其作用和价值才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宣勇,张鹏.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12(4).

[3]高飞.组织学视野下的创业型大学转型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1(9).

[4]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教育发展研究,2011(1).

[5]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13(7).

[6]李志峰,龚春芬.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现途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5).

(责任编辑:王丽)

收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简介:刘婕(1980—),女,安徽蒙城人,助教。

文章编号:1008—2573(2016)02—0019—06

Building Brand-new Vocational College Pattern with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LIU Jie

(Gui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Guiyang550023)

Abstract:With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mass innovation” as the background,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confronted with keen competition which makes it a must to transform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bottom of ivory tower to innovativ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chieve self-development, self-improvement as well as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multi-level, diversified talents;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o forge an innovative vocational college and create a new college mode.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with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Transformation; Targets

猜你喜欢
转型培养目标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