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阈下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016-03-11 01:49杨小旭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系统论诚信

杨小旭 陈 娜 粟 华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系统论视阈下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杨小旭陈娜粟华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阳550023)

摘要:诚信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失信行为已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呼唤诚信的回归必须找寻诚信缺失的原因。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系统论认为:人是整体的人,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他对置身其中的社会、文化不断认知进而不断建构自身的成长。文章从系统论角度概括了诚信缺失的三大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心理原因,认为这三个要素共同激发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促成了失信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系统论;诚信;失信

一、系统论的要义

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该理论认为,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等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它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我们应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因此,分析系统中的要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问题或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原因群或原因系统造成的。对于诚信缺失的问题,作为一个事件,它的要素为:失信主体人、失信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诚信缺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作为主体的人对诚信进行认知加工后从而做出失信行为的过程。心理学家维纳把事物的原因从不同的维度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从维纳的归因理论可知,失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和系统。作为失信主体的人必然受到社会、文化以及自我认知的共同影响彰显出失信行为。对于诚信缺失的原因,以往研究者多归因于传统文化的不足,社会制度与管理的不完善等方面,如,蒋萍认为,主要是“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制度、法律、管理的局限性,以及对利益与道德关系理解的局限性。从理论上对现代诚信伦理进行科学的诠释将对诚信道德建设取到良好的作用。”在对诚信失信的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某一行业诚信缺失的探讨,比如会计、金融、食品、教育,不管是哪个行业的失信问题,无一不是人—这一失信主体造成的。大多研究者只是简单地追究失信的行为,很少关注对失信行为的发出者—失信主体本身的整体认知,尤其是在文化触碰与交融的时代,人变得更加复杂。在这个具有后现代性的、碎片化的社会中,很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失信行为,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即失信的因素系统,这个系统由失信主体—人对置身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社会性自我的觉知后发生了效用,最后产生失信行为。因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诚信缺失的原因,系统指导当下的诚信教育。

二、系统论指导下主体人的特征

(一) 人是整体的人

人必须借助外部世界的存在来理解自身,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与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在一起才能得以延续。人是对自己所处社会中的文化进行认知并做出选择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个体。人在环境、文化、他人的影响下自身认知结构不断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成为了自己,人的成长不仅指机能的成长,还有心智的成熟、道德的发展。因此,不论从人成长的影响因素还是人自身成长的多方面讲,人都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人,都是受到社会的、文化的、个体认知结构的共同影响形成。费孝通认为:“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人,是借助某种社会与文化的机制而发生相互勾连形成的。”因此人是整体的人,是文化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认知的人。

(二) 人是在文化中并对文化进行选择的人

“东方人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自我是彼此相互依赖的,以社会为中心的、他律的,可以称之为社会取向自我。”文化是一种历史沉淀物,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这种影响很早就被心理学家荣格称为集体无意识。人是文化中的人,他无法逃脱文化的影响,无法逃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浸染并带着自己的认知、喜好、需求对其进行选择并产生新的认识。然而,当西方文化以其背后强大的经济背景作为支撑传入中国后,传统文化遭到了巨大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人们没有发挥个体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将个体主义文化的消极面无限扩大和展开,以追求最大利益为最终目标,比如金钱、分数,从而变成了狭隘的个体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且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文化抉择后的行为表现。这导致诚信缺失问题的严重性,继而变成了社会性。文化碰撞的后果,对自身的否定,同时学习了糟粕,这样既不是集体主义的社会自我,也不是个体主义的自我,而是消极的、狭隘的、以利益为主的自我。因此,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需求必须达到费孝通所说的文化自觉。他所暗示的是“在一个文化中的人有此自觉,而不是文化本身有此自觉。也就是在此过程中,不是文化选择人,而是人选择了文化。”

人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取向自我。中国人的社会取向自我是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伦道德、礼义廉耻,其目的在于使维持社会稳定的“三纲五常”深入人心,这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理念下形成的“差序格局”关系网。这种差序格局是先考虑家人,其次是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最后是与我们无关的人,其本质都与自己周遭的人相关,始终以社会为中心。这是一种崇尚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庭规矩的文化传统,它塑造了以社会取向为核心的自我形态,这就有了Edwin C. Nevis(1987)提出的中国人从低到高的需求层次:归属(社会)—生理—安全—(以服务社会界定的)自我实现。这一形态强调自我的相互依赖性,强调他律和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自我实现。因此,以社会取向的自我要求我们重视道德、社会规范、人与人交往中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品质,其中,诚信就是重要的伦理道德内容。这种社会取向自我要求我们做事要由里及外,由己及人层层向外推出去,从而逐渐构成社会道德化体系,“它由内向外不断放大的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宽厚、利他、建设性等要件构成,这个体系既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激励,也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制约。”因此,作为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道德的内容。

(三)人是在文化影响下对其社会性自我不断觉知的个体

“将心比心”文化观的目的在于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这种社会秩序更多是靠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比较和理解构建出来。无论是比较还是理解,都离不开人的认知,离不开作为“构成性的主体”—人。对社会中文化的认同与否,是人主体性的彰显,离开了人的主体性,文化就成了孤芳自赏的文化。换言之,能够推进文化与社会的交互融合者只可能是人本身。作为主体的人,对其周遭的环境、所处的社会文化不是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而是主动地调节与重构自己认知结构从而更新自己的认知,达到对社会自我的觉知。

三、 系统论指导下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关于诚信缺失的原因系统,必须从失信行为着手开始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他是集知、情、意为一身最终采取行动的人。对于失信主体,先知道什么是失信,从而对失信产生一定的情感,再通过意志斗争,最终决定是否选择失信行为。对于失信行为,其原因无非是在人是“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指导下出现的,这种价值观扭曲导致失信的原因首先是文化的传播,其次是失信生活的影响,最后导致个体在对前两者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在意志力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做出失信行为。从这个原因系统看,失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三者在这个系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首先,文化对诚信缺失起到了解释作用,有助于解释人失信的行为,但不能决定人的行为。正如尤金·胡恩所说“文化理念应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有什么是从礼仪上是恰当的,而且还有什么是从生态上看是行之有效的。”第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失信行为是影响诚信的重要因素,人们对失信的态度,失信行为的危害等都是诚信在社会中认可度的直接体现,它具有强大的传染力。因此,社会因素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最后,不管是失信主体直接的失信行为,还是失信受害者间接的助推行为,都是个体在认知基础上最终选择了相应的行动,这是失信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诚信缺失的文化因素

1.“差序格局”文化狭隘意义

差序格局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强调宗法群体的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这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认为的“机械团结”。在差序格局中,道德只在个人私人联系中发生,因此,差序格局强调关注周遭人,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推己及周遭人,这样扩展开来,国家就会安定,天下就会太平。然而,这种差序格局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状态,反映在失信方面就是只要我自己及家人没有失信行为,管别人干什么呢?这种差序格局导致中国人对待家人、对待熟悉的人与陌生人会采用不同的标准,这就是“特殊主义”,这种“特殊主义”在发生诚信缺失的危害时,对于陌生人的受害行为,就会产生对失信的容忍、忽视,这是助长失信行为的间接因素。

2.“将心比心”认识论传统的缺失

“差序格局”文化下个体缺乏对陌生人“将心比心”的思考,中国文化强调“将心比心”认识论的传统,不仅要求人们要心心相通,还要求“有一种由里及外,由己及人层层向外推出去,逐渐构成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化体系”,这个体系由内向外不断放大的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宽厚、利他、建设性等要件构成,既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激励,也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制约。”在儒家文化指导下的“差序格局”的影响,人们把“将心比心”狭隘地限定在与自己有关系,甚至只是亲近关系的人身上,它局限于特定的人群,对非特定人群没有采用“将心比心”行为,从一定角度看,“将心比心”已经失去了其根本意义,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更加考虑自身及周围人,大多数人被排除在“将心比心”的对象之外。“‘将心比心’的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和融通性,社会秩序更多的是靠人们发自内心的比较和理解构建出来的。”对于诚信缺失,“将心比心”只在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中发生,但不可能发生在陌生人身上。一旦人人都这样,诚信也缺失了其意义,最终会变成空壳,失信行为在社会中就变得司空见惯了。

(二)诚信缺失的社会因素

1.人人都可能是失信行为的受害者

诚信缺失从表面看给失信客体造成伤害,但从根本看,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失信的受害者。从诚信缺失危害顺序及方向看,有以下三种:第一,作为失信的主体,伤害他人,严重者伤害社会,继而受到惩罚,给自身造成巨大的伤害,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结局:危害他人生命和健康,导致社会不安,为此付出代价;第二,间接助长失信行为,且最终变成冷漠者和旁观者,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失信行为的危害,或者认为只要自己没有受到危害就行,他们体验到的危害顺序为:对他人再大的危害也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对他人根本没有多大的危害—自己体验到危害—思考失信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要求惩罚失信主体以儆效尤;第三,作为失信事件的客体,也就是失信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他们意识到的危害为:失信危害的直接体验者—必定对某一个体或企业做出否定的评价甚至要求赔偿—导致社会对企业或个体不良反应—企业消失、个体信誉扫地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不管作为失信主体,还是作为失信的客体,抑或是对失信漠不关心的个体,最后所有人都成为失信行为的受害者,酿成导致失信的巨大社会危害。

2.失信成本过低导致失信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传染性

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失信成本主要有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一般以法律成本为最高。《中国诚信建设状况报告》指出:“各种失信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频发不绝,主要原因是失信成本低、地方保护主义、监管缺位等因素。”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主体就会选择失信行为。中国人是他律自我的社会取向,关注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与认可,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惜采用失信的手段追求这种虚伪的认可度,但失信行为的背后是利益的获得,学业、商业、就业等方面的成功是大家努力追求的,一旦有人靠失信的手段或方式获得了成功而没有受到应有的、及时的惩罚,这样失信行为就会在社会中流传开来,形成了考试只要“交钱就包过”机构的出现,连国家统一组织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国家认可的资格证等考试,作弊的都不计其数。作为具有他律自我的社会人,带着社会的评价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他们观望着自己行为或他人行为的社会评价,或者在社会评价范围内走自己的路。比如,社会对失信采取了忽视、容忍,他们就会学习这样的行为。这样,失信就从一个行业走入各行各业,最终走到了直接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行业,如卫生制药的造假、食品工程中添加有害物质等等,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就成了失信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会影响周边人的诚信,最后演变成整个社会的不诚信。如果对不诚信的危害习焉不察,就会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因此,从失信的危害看,都是作为主体的人最终认识或体验到失信的严重后果,才会对诚信缺失产生自觉抵制的意识或行为。

(三)诚信缺失的心理因素

诚信缺失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导致的系列问题。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表象做出了错误或不切实际的判断。

1.对失信的漠视或容忍

自我欺骗理论中蕴涵着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得到较好证明的一种认知偏差。失信主体、间接的失信客体都对失信行为带给自己和社会的潜在伤害过度自信。他们对失信成为一个社会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总是走向极端,过低估计不应该发生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只要得到利益,他人与我何干;只要不伤害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诚信缺失成为了社会问题,影响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缺乏诚信,我们的居所将会是豆腐渣式的建筑,生病时得到的药品是假的,食品是添加了各种过量化学成分的,饮用的水是有毒的,呼吸的空气充满了有毒物质。总之,失信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光短浅的失信者认为对失信的漠视、容忍最终只是导致失信的迅速传播,殊不知自己也是诚信缺失的间接助推器。

2.个体社会性自我认知的偏差

社会性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阶层的认识和对自己社会地位及作用、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义务方面的认识。在失信问题上,我们更侧重于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方面。社会自我是在自己的认知与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性自我的形成不仅仅受个体自身多方面的影响,而且与他人的评价密不可分,最终不断内化为特有的社会性自我意识。“我们从他人的眼睛里找到破解我们自我认同之谜题的线索。我们对自己的自我所拥有的道德看法,同样深受他人言语的影响。自诞生开始,我们的耳边就萦绕着他人的言语,回想着表达赞成或发对的道德评价和情绪化声调。”社会性自我始终基于与他人之间的某种关系性生活,因此,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永远无法脱离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认同与否始终受到他人的影响并在与他人的对话互动中形成。一旦大多数人失信的评价都是无关紧要的、冷淡的、漠视的,那么个体就对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置之不顾,更不会坚守诚信。

系统论视阈下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对诚信缺失起到了解释作用,社会因素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失信行为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三个要素共同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促成了失信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水手机器猫.系统论概论[D/OL].[2010-11-21].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NKUY2qvcoZy8WC9eE2TEMvwkZiFSlRK3vDJbIU776n H1RMB9wm3-9blSPdiAHD_s-zOjyH7xa F0mUpbFZPaN14kfDK5pW6PQuo0nbF7RoW.

[2]蒋萍.诚信缺失原因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

[3]赵旭东.本土异域间:人类学研究中的自我、文化与他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互动百科.系统论.[M/OL].http://www.baike.com/wiki/%E7%B3%BB%E7%BB%9F%E8%AE%BA.

[6]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

[7]光明经济.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N/OL] . [2016-05-23].http://economy.gmw.cn/newspaper/2016-05/23/content_112645207.htm.

[8]伊恩·伯基特.社会性自我与社会面面观.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谢鸣)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杨小旭(1985—),女,贵州绥阳人,讲师。

文章编号:1008—2573(2016)02—0066—06

Cause Analyses of Dishone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YANG XiaoxuCHEN NaSU Hua

(Gui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Guiyang550023)

Abstract:Hones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lso an indispensable for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nkind. However, dishonesty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finding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integrity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system theory, which holds this idea that a person is an integral person affected by social, cultural and even cognitive factors, the authors of this thesis outline three major causes for dishonesty, i.e.,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aus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se three factors stimulate individual initiatives together and bring about dishonest behaviors ultimately.

Key words:System Theory; Honesty; Dishonesty

猜你喜欢
系统论诚信
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