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
(上海市川沙中学,上海 201299)
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李红
(上海市川沙中学,上海 201299)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的实效。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教师为了有师生对话的环节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是问题本身并不是学生的兴趣点和疑点,这就让师生对话停留在表面,学生成为教师完成对话的道具,这些只是徒有形式的“假问题”,缺乏对话的实质,导致对话的无效。因此,文章分别对影响课堂提问实效性的原因和形成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为今后学校政治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一个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对话
一、研究目的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1]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认识到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方法,教师以提问来启发学生和激发学生思维,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好方法。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多达几十次,不禁使人质疑: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一般为40分钟,几十次提问,每个问题不到一分钟,还包括学生的回答时间,不难想象,这些提问都要学生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和“满堂灌”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那些目标不明确、无视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不给学生思考余地的低效提问或无效提问表面看起来十分热闹,实际上并无多大效果,反而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制约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笔者就政治课教学提问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一些探究。
二、造成课堂提问低效的原因分析
笔者发现,虽然眼下越来越多的课堂“热闹”起来了,可这些“热闹”的背后大多数呈现出单向维度的“预设与执行”关系,是一种“被问题”教学。教师的设问与学生之后的生成之间很难真正体现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和交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问缺乏目的性。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频率过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疲于应付;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回答,就自己抢先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形同虚设;有的设问程式化,更关心结果,不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答案固定唯一,抹杀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2.提问缺乏互动性。课堂是不同个体之间互相交流的主要场所,包括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方式。学生的天性本来如同一个个“问号”,他们会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会不断追问。然而,笔者发现,当下的课堂很少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质疑。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行进路线”在演绎。[2]当偶尔有学生大胆提出另类问题时,教师很少有正面作答的,或者有的教师直接用“标准答案”来搪塞。当学生的存疑大多被轻视时,必然会扼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提问缺乏针对性。在课堂上,常见一些教师用 “对不对”“是不是”等语言来提问,致使学生很多时候为了配合教师而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对”或“不是、不对”,这种选择式提问方式让绝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中失去自我,这种异口同声的回答也掩盖了很多还有疑问的学生质疑的机会。
4.提问缺乏鼓励性。一味地表扬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也不及时指出;或者担心时间不够而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有的教师一句“坐下”,不予评价;或者简单地程式化地说“很好”“错了”等,而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想法与做法给予适当评价,这些做法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也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综合上述的几个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提问的设计和提技巧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进行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来找回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三、提高政治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策略
1.深化对教材的科学把握,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有效性
教学需要是课堂提问设计的最主要客观依据。如教学中不需要提问,就不应勉强,绝不能为提问而提问,以免画蛇添足。课堂教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就课的类型来分有新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根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可划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就培养学生的能力来分,包括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等[3],这必然会对提问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握好这个“方向盘”。每堂课前要精心备课,认真挖掘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提问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从教材中挖掘可设问之处,精心设计每个问题,真正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2.巧用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的兴趣所向与其需要相一致,同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支持,对一个人的活动,特别是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4]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应注意所提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积极参与思考和回答。以下是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归纳的几种有效提问的方法:
(1)情境问题法。政治课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观点,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取情境体验式提问,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之中,增加提问的趣味性,诱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一国两制》一课教学中,教师以一曲《七子之歌》的MTV开始,体现澳门同胞渴望回归的迫切心情,学生们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沉浸其中,情绪高涨。接着,随着舒缓的音乐画面转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在朗诵者深情的演绎之下,学生的情感被推到了顶点。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国政府为了最终实现港澳台的和平统一采取了哪些政策吗?由于情境体验的提问方式渲染了课堂的教学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们积极地讲起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从而也自然而然过渡到了 “一国两制”的主题。由于情境体验的提问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气氛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加,触“境”生情,以情激趣,以情导学,让枯燥的课本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2)分解递进法。顾名思义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由浅入深、层层递推,把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帮助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和政治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社会保障制度》一课时,笔者首先展示社会保障卡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物件,然后提出了问题:“你知道社会保障卡有什么用途吗?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社会保障卡?你们的保障卡里现在为什么没有资金呢?”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寻求答案,而学生在不断解惑中得到进步,又在不断进步中兴趣倍增。这样,以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
(3)定向指路法。简而言之,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果分解递进法提问是由简到繁,那么,此方法就是由繁到简,通过教师的一系列的小问题,让学生从“疑无路”到“柳暗花明”,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能解决复杂的大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高三哲学常识《唯物论复习》这一课为例,由于是高三复习课,内容比较多,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首先列出近五年来高考中考查的唯物论中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唯物论的考纲要求和复习重点。然后通过“大家来找茬”这一活动,请学生找出在练习中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辨析,通过辨析活动,加深对唯物论重要原理的理解,再通过教师呈现材料“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引出问题:1)从经济角度分析各个商家获利的具体原因;2)假如你是上述三家企业其中一家的负责人,请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提升企业业绩设计一个方案,并从唯物论的角度回答一下理由。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正确掌握哲学原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过程中,达到对本课知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
3.提升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提高课堂提问的互动性
《高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5]没有“问题”的课堂,学生个个对答如流,应该不算是真正的好课。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出于种种担心,教师单向对学生提问、学生缺乏提问自主权的现象仍很普遍。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敢于、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要尽量熟悉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思维规律,因人而问,避免因为对提问对象一无所知而致使提问效果大打折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6]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问过于简单,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设问过难,使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教师要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愉悦地品尝思维之花的成果。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导学案教学,课前利用导学案请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点和兴趣点。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疑惑处进行设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例如在设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小王的家庭帐簿》的情景短剧,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开始讨论小王哪些钱该花、哪些地方用得太多了。教师抓住机会,适时地提出一系列问题:(1)你觉得小王的家庭花销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安排?(2)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会怎么安排生活花销,请结合所学消费知识,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3)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设置有层次性,能够方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回答,同时又较好地体现了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4.积极反馈,适当评价,提高课堂提问的激励性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7]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对于性格比较内向、胆子较小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等待,并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鼓励他(她)声音可以再大点;教师一般应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无论学生回答得怎样,一定要及时进行积极评价,绝对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坐下”了事。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答不上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作答。对于理解能力强,也能积极回答的学生,教师会给出一些难度较高、有挑战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对于理解能力不强,但很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请他们带头回答,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默。
课堂提问是开展师生对话最常用的方式,但真正要使课堂提问起到有效的作用,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教师只有在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教学原理,才能设计出有质量的课堂提问,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走向“探究课堂”,从“单向”走向“互动”,从“独白”走向“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率、有实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向永知.思想政治课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施良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斯卡特金. 现代教学论问题[M].张天恩,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6]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7]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Questioning
LI Hong
(Shanghai Chuansha High School, Shanghai, 201299)
Abstract: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 kind of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s, its purpose is to make students to question, positive thinking,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But in actual teach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generally exist in such a situation, the teacher’s question is just to have a problem to discuss, the problem is not the student’s interest or doubt, which makes th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ay on the surface,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props to complete the dialogue, these are just ACTS have a form of “false problem”, the essence of the lack of dialogue, dialogue is invali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spectively form and the reason of affecting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effectiveness strategy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school poli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vide a view and path.
Key words:political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 questioning, effective dialogue
作者简介:李红,上海市人,上海市川沙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