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雯
“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杨雯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标准的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打造、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实训条件建设与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阐述了“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双师型教师;项目式教学;考核评价
“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此前,课程教学沿用传统的“理论-实验-实训”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开展,大大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凸显不均衡,存在诸如眼高手低、知识应用欠缺等方面的不足。此外,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枯燥,考核和评价方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进行“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师生双方边教、边学和边做,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下述转变:教学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室、集体授课向实训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单纯讲授、黑板板书向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根据企业调研及工作分析的结果,以企业一线岗位为导向,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根本,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方式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确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设计好教学单元,教学单元的设计要体现三个特点,即: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项目式教学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项目的设置遵循由浅到深、由分立到综合的原则。另外,教师正筹划编写知识体系逻辑性和应用性强、内容丰富、切合生产实际、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把理论教学有效地融入实践教学中。在“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中,通过校企合作,经培训、进修和引进,既有专职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兼职工程师,以建设一支理论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校内主讲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微电子基础实验室、SMT实验室为平台,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并且前往企业进行培训、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对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操作要求有较好的了解,从而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岗位实践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也会大幅提升,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指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以生产中的职业工作任务为课程资源,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把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付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协作完成项目。教学过程中,所需技能环节可设置为项目(或教学情境)。在“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课程中,设置的项目有元器件识别、元器件检测、元器件安装、元器件焊接、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集成电路芯片粘贴、芯片互连等。
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实施的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课程目标,项目按“学生接受任务、小组分工、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教师授课与辅导、解析单元相关部分等形式获取项目的相关知识,整理资料,小组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教师评析计划,学生操作项目、完成项目、汇报成果,组别互评、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总结”等程序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会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学生实际情况,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校企合作教学法等方法并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法上,采取教学课件、动画视频、实训材料与设备、企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将实践操作融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互动良好,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都有所提高。
要实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习资源应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环境要体现职业工作要求;教学设施准备充分,能满足“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实验室资源,另一方面要与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理论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合理设计教学项目,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缩短了整体授课时间,既充分地利用了教学场地,又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程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设计学习单元(项目),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
1.考核内容
本课程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其一,职业素养。即学生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和团队协作情况等,可从学生的课堂与日常行为、职业习惯中获取结果。
其二,项目完成情况与能力。即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中所起的作用、项目完成质量等内容,其结果可从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方案撰写、小组活动表现及结果等考核中获得。
其三,职业能力情况。即学生对各项任务的综合概括与实际运用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能力、期末总结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等方面。
2.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评定方式有学生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三种。在检查和评价过程中,教师总体上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相关咨询,必要时提供小组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客观分析各种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剖析,促使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经验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本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下:第一,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培养了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岗位实践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与上岗的过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五,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升。探索无止境,实践出真知,本课程教学还将继续提升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4):19.
[2]许勇平.高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64.
[3]潘玉成.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10,22(3):297.
(编辑:秦俊嫄)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元器件及封装技术’教学研究”(编号:ZKY3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051-02
作者简介:杨雯,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微电子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