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语篇多声性的人际功能研究
李一奇,吴宪忠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长春 130012)
摘要:在评价理论介入子系统的框架下,以英语报纸新闻为研究对象,研究新闻语篇多声性的人际功能。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一些言语资源因为在引发和标记多声性的同时又属于评价理论中的介入资源,故还可使语篇实现相应的人际功能。从人际功能上讲,报道者通过语篇的多声性反映着各方声音的协商,调整着自身的叙述视角以及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进而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评价。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多声性;多声标记;评价理论;介入资源;人际功能
收稿日期:2015-04-2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社科
作者简介:李一奇(199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篇分析研究;吴宪忠(1964-),男,黑龙江庆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篇章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
doi例7:Although explicitly banned from ng so by UN resolutions,the DPRK repeatedly carries out missile tests-often as a means of voicing its displeasure.(China Daily)
新闻是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进行传播的信息,新闻语篇是这些信息的集合体,其中涵盖着各类公众意图获取并且应该了解的但尚未得知的重要现实。因为这些现实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新闻语篇这一语篇形式引起了国内外各方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研究。
以新闻语篇的构建为出发点,学者研究了其主位推进模式;以新闻语篇中言语连贯程度为出发点,学者研究了其衔接性;以新闻语篇中消息来源为出发点,学者研究了其转述引语的使用。在逐渐意识到新闻语篇可能并非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后,语言学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结构,而是开始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期揭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随着巴赫金在文学语篇基础上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被引进公共大众语篇,关于新闻语篇互文性和对话性的分析又开始兴起。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下,学者研究新闻语篇的三大元功能。尔后,马丁对其中的人际功能进行扩展,创建起评价理论,新闻语篇的研究方向又逐渐转向关注语篇中各评价系统的构建过程,以及各方可协商的声音。
查阅以往的文献显示,研究者将巴赫金的多声理论与马丁的评价理论联系在一起,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因此从评价理论的视角着手,对新闻语篇多声性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也不多。基于此,本文试图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以2015年4月10日出版的《中国日报》(英文版)上的各类(海事、外交、环境等)数篇新闻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评价理论中介入子系统下的介入资源,分析研究英语新闻语篇中多声性的人际功能。
1新闻语篇的多声性
多声性(Heteroglossia)这一概念是由俄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此概念最初用以指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多线叙事、多声齐鸣的现象。1963年,在重新出版的巴赫金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多声性被定义为“同一话语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意图、两种声音”,即言语主体的声音以及另一隐性说话人的声音[1]。多声性这一概念最初局限在小说文本,后来又被引至新闻报道一类的公共大众语篇中。
新闻语篇是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是公众迅速获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事实的重要渠道之一。它的构成是一个不断拼凑、不断吸收、不断改造的过程,因而在新闻语篇中,同一话语结构中会不可避免地共存多种来源不同、相互之间或和解或斗争的声音。语篇中的一些言语资源,例如转述、情态、让步、否认等,都可以引发并标记出多声共存的话语结构,因而被称作为多声标记;而话语结构中的这种多声共存的现象,体现的便是新闻语篇的多声性。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评价理论
1973年,英国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的著作《语言功能探索》(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在伦敦出版,标志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诞生[2]15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的功能可以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元功能与话语语境相互联系,并通过语义系统进行体现。在韩礼德的观点下,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是由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人称系统和评价系统体现的,而话语的基调决定着话语的这一功能[2]160-161。在谈论起话语基调的表述方法时,韩礼德主要是从语法的角度入手,着重研究语气和情态系统。在新韩礼德学派的代表人物马丁(Martin)看来,韩礼德关注较多的是交际者之间信息意义的交换,而非交际个体的评价意义。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马丁等人从词汇-语法的层面上分析研究交际个体所表达的评价意义,创建起评价理论(AppraisalTheory),以关注语篇中各种可以协商的声音[3]。由此而言,评价理论其实是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人际功能进行研究的又一延伸。
马丁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吸引读者的各种方式。”[4]155马丁创建的评价系统是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其中关于介入子系统,杨信彰在其《马丁对语域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一文中曾提到:“介入是说话人/作者参与话语的方式。说话人/作者运用介入手段与听者/读者协商彼此的社会地位,涉及说话人/作者对所写或所讲内容的责任和义务。”[5]介入同时也是一系列语言资源,用以衡量言说者/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4]156。介入可由“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两种方式来实现。自言是指同一话语结构中只有一种声音,而没有其他声音或观点的介入;借言也称为多声,指的是同一话语结构中引起或允许不同声音或观点或和解或斗争的存在。借言根据言说者对多声话语空间的调整结果,还可进一步分解为“话语收缩”和“话语扩展”,其相应的介入资源如表1[6]所示。
表1 介入系统中的多声介入资源
3英语新闻语篇中多声性的人际功能
正如前文所述,英语新闻语篇中有些言语资源是可以引发并标记话语多声性的。这些言语资源被称作多声标记,例如转述、情态、让步、否认等。若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看,一些标记多声的言语资源同时也隶属于介入子系统下的某些介入资源,因而它们在引发多声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新闻语篇在人际上的相应功能。评价理论下的介入,既是言说者的一种发话方式,同时又是一类言语资源。言说者可以利用借言即多声实现自己态度与评价的介入。下文将在评价理论介入子系统的框架下,按言说者对多声话语空间调整的两类结果(话语扩展和话语收缩)分类,对若干英语报纸新闻语篇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英语新闻语篇中多声性在人际方面的相应功能。
3.1话语扩展
话语扩展,是言说者开放、打开语篇中多声话语共存空间的一类介入结果。这一结果可以由摘引(Attribute)和引发(Entertain)两种言语资源来体现。
3.1.1摘引
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常为了保证语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大量使用转述手段。所谓转述,即指转达他人说的语言或表达。在新闻语篇中,当报道者转述他人的话语时,经常需要在直接引语(directspeech)和间接引语(indirectspeech)之间作出选择。转述可以引发来源不同的话语的多声共存,属于一类较为明显的话语多声标记。而从评价理论中的介入子系统的视角来看,转述这一多声标记又属于摘引(Attribute)的范畴。摘引可以使报道者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引用,从而引起或允许不同声音的介入,因此会带来对话语多声空间进行扩展的一种结果。
例1:“TheconstructionworkisamatterthatisentirelywithinthescopeofChina’ssovereignty.Itisfair,reasonableandlawful.Itdoesnotaffect,andisnottargetedagainst,anycountry.Itisbeyondreproach.”Huasaid.
这是一个由直接引语构成的转述句。其中涉及的声音分别是:一个事实性声音V1,即“这些建设工作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是公平的,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中国的做法不影响也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个表述性声音V2,即V1中涉及的话语是由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亲口表述的;一个报道性声音V3,即V1中涉及的话语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讲,都是被直接引用进行报道的。此例中,报道者的声音与V3重合,意在强调自己对此话语的报道都是源自言语主体原话,不掺杂个人观点。在这个多声的话语结构中,报道者有意将自己的声音与V1拉开距离,转而强调V2和V3。在此,报道者利用话语的多声性,既陈述了事实又保持了自己叙述视角的客观中立,引进华春莹声音的同时,也为读者的外来声音和态度保留了介入空间。
例2:TianmadetheremarkduringanewsconferenceinBeijingsayingthegovernmentwillcloselymonitorthedevelopingsituation.Anyfurtheractionwillbebasedonthewaythesituationdevelops,Tiansaid.
这是一个由间接引语构成的转述句。其中涉及的声音和例1相似:包括一个事实性声音V1,即在北京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田琦表示政府将密切关注也门的发展局势,任何下一步行动将基于局势发展情况;一个表述性声音V2,即V1所表达的内容是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大使田琦的话语表述;一个报道性声音V3,即V1中的话语是对原发话人话语表述的间接引用,而并非原话转述。在新闻语篇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具有相同的交际功能,两者都可表明某些话语是出自他人的。两者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报道者就所引用的话语向读者作出了什么样的承诺[7]。在此多声话语结构中,报道者将自己的声音与V3重合,有意向读者表明:此报道中的话语只忠于被转述原文的核心内容,而非原有的结构或措辞。在此例中,报道者没有过分地将自己的声音与V1拉开距离,暗示了报道中可能隐含自己的声音和态度。
例3:However,amajority-52percent-ofthepolledthird-tiercityresidentsignoremobileadvertising,asthey“fundamentallyhavenointerestintheads”,accordingtoJeanettePhang,directorofthebusinessintelligenceatOMDChina.
这是一个由间接转述和直接转述混合而成的话语结构。该话语中存在的不同声音包括:由间接引语产生的描写性声音V1,即调查的多数(约52%)三线城市居民并不理睬手机广告;由直接引语产生的展示性声音V2,即原因是他们根本对这些广告没有兴趣;表述性声音V3,即V1和V2所表述的声音都是来自浩腾媒体在中国分支的商业智能部主任珍妮特庞的观点;报道性声音V4,即V1和V2中的声音分别是对原发话人话语的间接引用和直接引用。在这个由转述引发的多声话语结构中,描写性声音、展示性声音、表述性声音以及报道性声音这4种类型声音共存于同一个多声空间,共同参与话语构成。在描写性声音和展示性声音之间,报道者意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是:认为由直接引语所展示出的居民不理睬手机广告的原因部分是重要的。当然,在这种混合型多声话语结构中,报道者对直接引语的使用也可能是有意与展示性声音拉开距离,表达自己对其不赞成或不负责,进而为读者声音或其他隐含声音的介入留下足够的空间。
3.1.2引发
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情态”也是一类标记话语多声性的言语资源。从语法的层面上看,情态的使用原是为了反映说话者对于小句所表达命题真实性的判断与态度[8]60。若从多声性的角度来分析,情态则不仅仅用于反映发话人的判断和态度,还可以暗示不同来源声音的存在并为各方声音提供和解/斗争的磋商空间。在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中,情态属于引发范畴,可以暗示发话者的声音与其他来源的声音共存,并且这些声音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根据Holmes(1988)的总结,英语中具有情态意义的言语资源,除了情态助动词外,还有一些实义动词,状语性副词或具有副词性功能的词组,名词或形容词[8]60。
例4:Theattackappearedtobeanunprecedentedmoveintheextremists’informationwarfaretactics.
句中的appear一词,是具有情态意义的实义动词。由其标记的声音至少有三种:其一是陈述性声音V1,即此次攻击在极端分子的信息战战术中是前所未有的;其二是由appeartobe折射出的声音V2,即这次攻击好像是前所未有的;其三也是由appeartobe暗示出的与V2中可能性表述进行协商的其他可能性声音V3。在此多声性话语中,三种声音表现出相互协商的共存状态。从报道者的叙述视角来看,他虽然对V2持有肯定和负责的态度,但也通过appear一词承认V1和V3两个可协商但不具对抗性的声音的合理存在。在此话语结构中,多声性的人际功能表现为:为来源不同的三方声音提供了协商空间,同时也允许其他不同的但不具有对抗性的外来读者声音继续出现。
例5:However,75percentofthesamerespondentsbelievemobileadvertisingisinterestingand94percenteventhinkitnecessary.Thispossiblyexplainsthefindingthat53percentoftheintervieweeswhoaccidentlyclickonanadwillreadatleastone-fourthsoftheadvertisingpage.
句中possibly是具有情态意义的副词。话语表层结构中对“当无意间点开一个广告,53%的受访者都表示会看至少四分之一的内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种解释性声音V1,即因为75%的受访者都认为手机广告很有意思,甚至有94%的人认为这些广告很有用处。而因possibly一词其本身具有协商的语义,所以该话语结构中也让除V1以外的解释性声音进入到话语中,形成多声空间。而报道者在此话语结构中,通过话语多声性呈现出一种客观谨慎的叙述视角。
3.2话语收缩
话语收缩,是言说者对语篇中多声共存空间缩小,从而对抗、反击或限制其他声音存在的一类介入结果。该结果可以由否认(Disclaim)和宣告(Proclaim)两种言语资源进行体现。
3.2.1否认
网络型刷卡门禁系统作为现阶段安全高效机制,以信息技术作为切入点,通过高效的数据传输手段,确保特定人员可以在特定时间点进入到特定位置,并由后台管理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记录。门禁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在门禁系统内置的刷卡器注册用户信息,使得持卡人能够通过注册信息的输入与解读,使得持卡人能够进入到相关地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持卡人通过IC卡的方式将个人信息输入到门禁系统之中,门禁系统之中的数据读取模块,将IC卡内的信息进行提取,并于服务器内部的信息开展必要的对比识别,并发出相对应的指令[2]。
新闻语篇中,大多数否认论断都是具有多声性的,可以映射两个相互对立的声音。从介入系统的框架下看,否认还可更细致地分为否定和对立两部分,它们均能在较大程度上缩小话语结构中多声共存的空间。
例6:Theregulationaskscommitteemembersnottosweepproblemsunderthecarpet.
句中由not一词引发并标记的声音有两类:其一是报道者要表述的声音V1,即法规要求委员不要掩盖问题;其二是话语结构中暗示出的一种与V1相对立的声音V2,即在委员中存在着将问题掩盖的这种现象。在此多声话语结构中,V1和V2是两个对立的观点,即非是即否。报道者通过not一词向读者表明了自己的叙述立场是:倾向于V1的观点,而拒绝其他声音。因此在该话语结构中,多声共存的空间被相应地缩小了。
此例中,一种声音V1代表了联合国一方的利益集体,即已明令禁止北朝鲜如此的做法;另外一种声音V2代表了与之相抗衡的北朝鲜一方,即北朝鲜却反复进行导弹测试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在该话语结构中,V1和V2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声音,两者之间相互挑战。话语中although一词的使用,除标记出了多声共存的现象之外,还表明了报道者支持的一方声音是V1,从而限制了其他声音加入讨论,缩减了多声共存的空间。
3.2.2宣告
从介入系统的框架下看,宣告包括赞同、断言、认可3个子类。其中,赞同还可下分为肯定性赞同和让步性赞同。所谓让步性赞同,即是指在同一话语结构中存在着意义相反的两种声音,发话者所要表述的赞同性声音,有时会以与其相反的声音为前提条件,或者被这种相反的声音所勉强。让步性赞同是由具有让步意义的言语资源引起的,与此同时,这些言语资源也可以引发并标记出话语的多声性。
例8:ProductsproducedbyChinesecompanies,includingLenovoandHuawei,havebeenboughtbymoreforeignconsumers,especiallyindevelopingcountries,accordingtoChina’sNationalImageGlobalSurvey2014.ButChinesebrandsarehinderedbyconcernsoverlowqualityandfoodsafetyproblems,accordingtothesurvey,releasedlastmonth.
此例中,but一词连接着两个相互独立的命题p和q。为此,在该话语结构中,p和q两个命题都有属于自己需要补全的独立语境。在命题p中所展示出的明示性声音V1是“中国公司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外国消费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的认可”;通过V1所暗示出的需要补全的隐含性声音V2是“中国公司制造的产品是好的”;在命题q中所展示出的明示性声音V3是“中国品牌受到对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担忧的困扰”;通过V3所暗示出的需要补全的隐含性声音V4是“中国公司制造的产品还是存在隐患的”。在上述4种声音中,V1、V2与V3、V4显然构成了两种意义相反的声音。报道者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并且支持V1和V2的,即“在某种意义上,他也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得到认可是产品质量优良的一种体现”。然而,由于but一词本身具有的让步意义,使得报道者对V1、V2观点的赞同必须以与其相反的声音V3和V4,即“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还是存在隐患的”为前提条件。在此例中,but一词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各方声音之间的协商关系,同时它也为后续声音的出现设置了前提条件,限制了一些声音的存在,因而缩小了该话语结构的多声空间。
通过对上述列举的英语报纸新闻语篇的实例分析研究可知,报道者通过新闻语篇多声共存这一性质可以实现多种人际功能,例如协调各方声音之间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叙述视角,调节多声共存的空间大小,合理向读者表达自己的声音、态度和评价等。
4结语
语言的形式取决于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由于新闻语篇是信息发布和交流的一类重要平台,因而此类语篇除在内容上应最大程度地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之外,还应在语篇功能上尽可能地实现最具交际意义的人际功能。
本文通过对相关语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英语新闻语篇,不论其属于哪一类新闻,都具有多声的性质,而且在任何一个具有多声性的话语结构中都能找到标记多声性的言语资源,即多声标记。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看,能够标记多声的言语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言语资源与介入子系统下的介入资源相匹配,因此,这些英语新闻语篇在具有多声性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声这一性质实现相应的人际功能。
本文在评价理论介入子系统的框架下,通过对英语报纸新闻语篇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从人际功能上讲,新闻语篇的多声性可以用于反映各方声音的协商关系以及参与程度,报道者可以利用多声性调整自身叙述新闻的视角以及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进而或明显或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评价。
参考文献:
[1]许菊.语言的多声性探析[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4):28.
[2]吴宪忠.篇章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9-90.
[4]王健坤.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
[5]杨信彰.马丁对语域理论的发展和应用[J].当代外语研究,2010(10):41.
[6]MartinJR,WhitePRR.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8:134.
[7]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14.
[8]李曙光.新闻语篇对话性初探:情态语言资源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责任编辑:柳克
AResearchontheInterpersonalFunctionofHeteroglossiainEnglishNewsDiscourse
LIYiqi,WUXianzh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Education,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engagement of subsystem in Appraisal Theory,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heteroglossia in news discourse based on English newspapers.In news discourse of English,some verbal resources,which are able to trigger and mark heteroglossia,are simultaneously some certain engagement resources in Appraisal Theory.Therefore,they can also let news discourse realize some corresponding interpersonal functions.In terms of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heteroglossia i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is applied to reflect the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voices,to adjust viewpoint of narrating and the distance from readers and then to express reporter’s attitude and appraisement.
Keywords:English news discourse;heteroglossia;polyphonic markers;Appraisal Theory;engagement resources;interpersonal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