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对外直接投资最优行为路径选择
陈坤a,杨立生b
(云南民族大学a经济学院;b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
摘要:以云南省为例,基于出口贸易与东道国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动态模型进行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沉淀成本及东道国的市场规模是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最优行为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滞后项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期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替代效应较为明显;而在成熟阶段,二者之间的替代关系逐渐变为互补关系。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动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出口贸易
收稿日期:2015-06-29
基金项目:云南省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陈坤(1989-),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投资公司运作与资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杨立生(1966-),男,(白族),云南鹤庆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投资公司运作与资本管理、保险与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伟大战略构想,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为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道[1],与周边东南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拥有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和肩挑太平洋、印度洋的独特区位优势,作为“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重要省份,云南省应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中,积极强化与周边国家的互通互联,更好地促进云南省企业“走出去”[2]。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主要是基于宏观层面上进行的,即基于国家或产业角度进行研究。在实证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自身,主要集中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规模的经验检验上,涉及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相对较少。而国内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仍是基于传统的国贸理论进行概括及总结,基于东道国不确定的市场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国内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上,近几年出现了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经济效应等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基本上大同小异[3]。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都十分匮乏,将市场规模看成是影响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主要因素亦是少之又少,而基于某一省份考虑到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分析二者的动态变化路径问题更是尤为缺乏。为此,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本文以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云南省为例,基于出口贸易与东道国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动态模型,探索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最优行为选择路径,推导出相关结论,并且利用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数据对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促进云南省企业“走出去”及改善出口贸易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1.1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2011年云南对外直接投资已在我国西部省份位居第一,全国排名第十,实际对外直接投资达5.7亿美元;2012年云南对外直接投资达7.1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25.7亿元;2013年云南对外直接投资为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6%,累计投资额为33.8亿元;2014年云南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92家,对外实际投资103093万美元,同比增长25.54%。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境外投资企业已达532家,对外实际投资累计达44.2亿美元[4]。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十分迅速,成果颇丰,但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存量还是从流量上看,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目前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探索云南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优行为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2云南省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出口额由1985年的1.29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96.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62%。1993年以前,云南省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1993年以后,出口市场逐步扩大到北美、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向全球多元化方向发展。2014年云南省出口贸易达1155.3亿元,同比增长20%,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79.2亿元,增长27.9%;农产品出口177.8亿元,增长18%;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00.1亿元,增长23.2%;化肥出口61.2亿元,增长0.9%;贵金属及制品出口77.7亿元,下降20.9%;电力出口9.7亿元,下降28.6%。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出口贸易额明显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出口贸易存在规模较小、增速较慢、效益不高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低等缺陷。
2基于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分析
2.1理论基础与条件假设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区位因素及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技术垄断的角度出发,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流向及时机。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分成3个阶段:创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及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不同阶段根据企业对产品的要素条件及成本考虑动态地调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在创新产品阶段,产品的创新特质使得该产品在市场的容量较大,在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国内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因而企业会选择在国内生产该产品,同时大部分产品也会在国内市场供应,仅有少部分产品将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在国外市场供应;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创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由于技术扩散、贸易壁垒及竞争者的加入,成本要素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当企业在国外生产的边际成本小于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时,企业会优先选择在国外生产该产品,即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在标准化产品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逐渐丧失垄断优势,为延续产品的生产周期,企业开始实行产品的价格竞争,生产成本较低及劳动密集型区域将会成为生产相对优势转移的重点,同时企业为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转让相关标准化技术,减少乃至停止该产品在本国的生产。基于东道国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分析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效应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因此可构建不确定的市场需求的动态均衡模型。相关条件假设如下:
(1)存在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即市场需求是变化的;
(2)仅有对外直接投资及出口两种方式满足东道国的市场需求;
(3)对外直接投资仅包括水平型OFDI;
(4)时间序列是离散及发散的。
2.2模型设计
(1)需求函数。设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为q=D(p),q≤1,此时单个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为p=D(q),收益函数为R(q)=q*D(q),R(q)呈倒U形,且在q=1,D(1)=1,R(1)=1时收益最大化。A表示消费者个数,且A≥0,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D(q/A),收益为R(q)=A*R(q/A)。
(2)不确定的市场需求。设A0为A的初始值,且A可随时间增长直到市场饱和为止。停止增长的概率为p,继续增长的概率为(1-p),当A继续增加时,则表明有新的消费者加入,新加入的消费者数目记为a,a可由F(a)的密度函数f(a)计算而来,且p与f(*)在各个时期是相同的。
(3)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行为。设企业在零边际成本上可生产X单位的产品,贴现率为σ∈(0,1),这里的X表示初始值为零的企业在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当每期结束之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做如下决定:在分公司已经建立的情况下,X>0,则选择继续扩大生产,可用x表示,y表示出口;而在分公司未建立的情况下,此时企业要考虑是否建立分公司。如果建立分公司,企业会选择既对外直接投资也进行出口贸易;如果不建立分公司,企业只会选择出口贸易,当然这些决定都是依据下一期的需求。假定X及期末决定给定,企业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出售X′=X+x,通过出口贸易出售y,总共出售X′+y。
(4)假设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沉淀成本且边际成本(k)小于出口的边际成本(c)。
(5)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最大化利润为πk=R(qk)-k*qk,qk为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企业出口所获得的最大化利润为πc=R(qc)-c*qc,qc为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
(6)当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之后的利润函数为π1(X,A),固定资产投资额为I,而对外直接投资销售之前的利润函数为π2(A),由投资的边际成本不变可得如下方程:
其中τ为单位产品带来的利润。
2.3动态均衡分析
2.3.1对外直接投资临界点的确定原则
(1)
当A≥A*时,企业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临界点的确定取决于市场需求A*与沉淀成本I的大小。
2.3.2π1(X,A)的确定
由于东道国存在不确定的市场需求情况,故可分为两类考虑:
第一类情况:需求持续增加,销售min{X+y,A},当X+y>A时,现期的销售收益为A,利润函数为π1(X,A),总收益为A+σπ1(X,A);反之,当X+y (1)当X+y≥A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