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第二课时的误区

2015-11-16 10:40周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感悟教学实践初中英语

【摘 要】基于多年的课堂观察,发现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在语言运用、情感体验、阅读思维等方面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4 Reading II Gulliver in Lilliput的教学实践为例,立足游戏活动、交互协作、问题引领、角色表演、读写结合等途径,可以有效消除语言运用、情感体验、阅读思维等方面理解上的误区。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第二课时;理解误区;教学实践;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40-03

【作者简介】周薇,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连云港,222000)初中英语教研员。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学习英语的基本要求,对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目前使用的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英语》)中的阅读板块,是一个单元教学中的重点板块,教师一般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对词汇的感知、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技能的培养。第二课时旨在运用巩固语言形式,认识语篇结构和观点层次,体验文本内含情感。根据笔者多次的课堂观察,不少教师在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上,还存在着理解的误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

二、存在问题

1.语言运用缺语境。

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文本中的语言点是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在语境中将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学好学透,才有做其他练习的基础,否则,练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鲜活的语言情境,能促进知识的掌握与迁移。但是,在阅读课第二课时,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细嚼语言点含义,要么是整块黑板的板书,要么是一张张地播放PPT,课堂练习多局限于机械造句,结果是学生看似记住了单词,了解了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一旦运用语言,总是不知所措,活用能力低下,更无法谈对篇章的理解。

2.情感体验成空白。

对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是第二课时的又一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体验文本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文本感悟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有些教师,固守传统,只是将文章逐字逐句地翻译,根本不关注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因素;还有的只是简单提及一下,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特点、情感内涵、语言艺术的体验成为空白,缺乏具体深切的情感共鸣。

3.读后活动轻思维。

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读后各种思维活动是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的第三个任务,目的在于将阅读技能与其他语言技能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能力训练。例如可以对课文内容进一步地归纳;对话题中心、作者观点、写作意图、态度等进行讨论;对语篇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如缩写、改写、续写等。可是,在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师们设置的读后活动经常趋于模式化,不同体裁、题材的课文内容读后活动设计模式雷同,缺乏新意,学生则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思维训练空白。

三、教学实践

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省初中英语教材培训会上,常州市丽华中学的杨钧老师执教了一节八年级下册Unit 4 Reading II Gulliver in Lilliput。这个单元的A good read是教材重新修订后新增加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读万卷书,告诉学生,书本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通晓古今。Reading部分选编了英语经典名著Gulliver’s Travels的一个片段Gulliver in Lilliput。杨老师的教学实践,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现以该课为例,探索对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

1.游戏活动,检测学生运用语言。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活动,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意义的活动。正是如此,杨老师采用指令游戏法,要求学生“按教师指令做动作”,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点。杨老师发出如下指令:Show me your fingers. Lift your left hand into the air. Continue lifting your left hand into the air. Show me that you are tired out.Push against the desk. Put your hands on your stomach. Show me one of your tiny things.同时,杨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有下划线的单词与短语,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文本中的核心语言知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杨老师巧妙地检测了学生对上一课时呈现出的核心语言点的运用,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2.交互协作,引导学生复述文本。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当学生在脱离互动或缺少想法反馈的前提下,尝试寻找意义时,理解可能就不会发生。通过协作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此,杨老师进行了角色转化,设计了一个信息差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他邀请了两名学生到台前,要求两人根据纸条上的内容表演有关Gulliver和The tiny men的一些行为,其他学生则根据这两名学生的表演描述这些行为,旨在复述文本核心内容。纸条上内容的主线即“What did Gulliver do?What did the tiny man/tiny men do?”具体如下:(1)Gulliver swam as far as he could.(2)Gulliver was tied to the ground.(3)The tiny man moved up over Gulliver’s stomach and neck until it was standing near his face.(4)Gulliver shouted at the tiny men.(5)The tiny men fell over.But they got up again and continue moving across his body.(6)One of the tiny men began talking to Gulliver.(7)Gulliver tried to put one hand free and managed to break the ropes.(8)Gulliver lifted his left hand into the air.(9)The tiny men shouted.(10)The tiny men came straight towards Gulliver.两名男生利用讲台前的一张空桌子、绳子等道具,惟妙惟肖地表演了纸条上的内容,其他学生则根据表演,描述Gulliver和the tiny men的行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存在着信息差,学生保持了足够的新鲜感、强烈的参与感,大大地促进了语言真正的交流和运用。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表演故事,复述文本。

3.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问题引领就是一座架在文本知识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下,通过有效的问题引领,让学生的学习围绕“问题”展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杨老师基于文本,设计了如下8个问题:(1)Why did the tiny men tie Gulliver to the ground?(2)In the eyes of the tiny men,what did Gulliver’s face look like?(3)How did the tiny men feel when climbing over Gulliver?(4)What did Gulliver sound like when he shouted?(5)How did the tiny men feel when Gulliver shouted at them?(6)What did one of the tiny men say to Gulliver?(7)Why did the tiny men shout?(8)How did they feel at that time?杨老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参阅型问题,答案不是预设的、固定的,学生的思维不会被人为地锁定,这些问题具有丰盈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凭借教师的问题引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领学生摆脱所学文本的束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促使学生形成对故事文本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独特看法,进而从深层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后表达个性化的见解。

4.角色表演,帮助学生品味人物思想感情。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后大脑加工、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是读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吕良环,2003)角色表演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语言与自己的情感、思维联系起来,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知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心理体验,成为连接学生生活和课堂主题的纽带,从而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基于此,杨老师让学生编写一段Reporter与Tiny man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并用PPT提供了以下提示。

Reporter:Good morning,our hero.You were the first to find the huge man.How did you find him?

Tiny man:On that evening,I ... on the beach.Suddenly I saw ... It was the same size as ...(It looked like ...)

Reporter:What did you do after finding the giant?

Tiny man:I ... I felt ...

Reporter:What did your army do with him?

Tiny man:We ...

Reporter:...

Tiny man:...

Reporter:It is said that he tried to run away.How did you stop him?

Tiny man:We ... We wouldn’t let him get away because ...

Reporter:You are so brave.Nice talking with you.Thank you for your time.

这种将学生的经历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的形式,让学生充满兴趣,他们根据教师所给提示,积极地行动起来。小组准备后,学生们展示了对话(版面所限,略),虽然对话中有一些瑕疵,但学生通过听同学表演的对话来了解他们对文本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与体会,参与表演的学生说的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学生在揣摩语言特点、解读人物性格特征、链接自己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对话;在理解剧情进展、感悟人物性格、领会角色定位的实践中演绎剧情;在编写对话、演绎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解读与阐释的能力、推理与想象的能力、实践与创造的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5.读写结合,指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它将阅读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信息的输入,也强调对输入信息的选择、组织、储存和运用,它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还为学生创造了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是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周莉,2011)有了之前教学任务的铺垫,学生从循序渐进的活动中获得了语言信息,吸收了语言材料,再加之一系列的展示、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十分深刻,“写”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杨老师布置了改写故事的任务,以“a tiny man”的口吻重新改写故事。(a small man—I;small men— We;Gulliver—the huge man)

A huge man in Lilliput

After the rainstorm,I ... on the beach.Suddenly,I found something strange.

展示环节,一名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文。(版面所限,略)

在评价环节,杨老师引导学生从关注词汇、语法转变为关注文本的体裁、篇章结构进行整体理解,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在写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巩固了所学的语言形式,明晰了文本结构层次和意图层次,体会了蕴含的人物情感,并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本课所掌握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是一个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感悟

杨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让笔者深刻感悟并思考在阅读课第二课时,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语言、复述文本,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品味人物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1.要立足文本,强调语境中语言的运用。

“用”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和根本。只有在运用中学到的语言知识才是具体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只有不断运用,语言知识才能得到不断充实、巩固和完善。阅读课第二课时,关于语言点的运用,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表达。如使用与课文中的词义相一致的语言点要求学生造句。再比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时,要特别强调使用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即使是让学生自由练习时,也要鼓励他们尽可能地使用课文中的语言开展有意义的语言活动。

2.要链接生活,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生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空容器,而是带着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思想来参与教学活动的。阅读第二课时各种读后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运用英语,并将阅读技能与其他语言技能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能力训练。因此,读后活动的设计要与学生相链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坚持时间相近、空间相近和心理相近的原则,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

3.要拓展延伸,关注文本价值的提炼。

有了阅读中的文本理解和语言积累,立足文本开展读后拓展延伸活动就水到渠成了。教师要慧眼识珠,找到文中最富张力的文字“枢纽”,以此为切入口,形成具有新意和深度的教学设想;突破时空限制,以拓展来丰富学生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要避免用游离、疏离甚至脱离文本的教学方式,或者避重就轻地找出容易出彩的内容“讨论”“拓展”一番,使师生对话始终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在开展读后拓展活动时,一要关注教材的原生价值,二要关注教材的教学价值。原生价值好比冰山露出的部分,学生是看得到的;教学价值是冰山隐蔽在海里的部分。教学要让学生将看不到的价值提炼出来,把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合在主题体验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要求我们英语老师不断思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寻求更为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实践、总结、反思、改进,以构建有效的英语阅读第二课时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周莉.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模式促进有效写作教学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1(09).

[4]张英.英语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01).

[5]曹群.初中英语post-reading教学活动设计探析[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1(10).

猜你喜欢
教学感悟教学实践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感悟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对问题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感悟
回归本原 透析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