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息性”课程观邂逅“数字化”

2015-11-16 10:40徐浩明祝荣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数字化

徐浩明 祝荣泉

【摘 要】国家课程的数字化实施,是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显著特色。学校在全息性课程观指导下,利用“教学邦”云平台进行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等学科的数字化教学,已经开展两年有余,积累了相关经验,加深了对数字化学习的形态和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全息性;数字化;e学习;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20-02

【作者简介】1.徐浩明,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张家港,215600)校长;2.祝荣泉,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张家港,215600)教师。

全息性课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局部的学习行为如何能够最大可能地代表课程的“全部”(详见《全息,何以为全息》组文,《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4年2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永远是课程理想的实现形态,更接近“全部”的意义。问题是,这些最富意义的学习形式,因为技术的缺乏而导致教学时间成本的高昂,很难成为教学的常态。诚是如此,翻转课堂时代的到来,乃至项目式学习的组织架构,是以学习技术的革新为前提的。在全息性课程的探索中,数字化学习走进学校和教师的视野——我们称之“全息性邂逅数字化”,演绎了一段现代学习的追梦历程。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人们周遭的一切生活,都可以因互联网发生改变。现从以下几个利用“教学邦”云平台的教学案例中,描述“国家课程数字化”的迷人风景。

一、圆融互摄,课程走向开放和丰富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必然走向开放。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说,课程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保持“圆融互摄”的生态关系,才使课程具有时代意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句蕴含数字化技术给课程带来的意义:技术如水,沃灌课程的田野,并流向课程外的风景。

祝荣泉老师执教的《创造学思想录》,这堂语文的数字化课已获评“一师一优课”省优。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技术给语文课程开放性带来的可能。根据“以最简洁的语言,最生动地诠释最鲜明的观点”文体特征,学生课前用优美精当的一句话概括八则思想录的内涵,上传“教学邦”云平台讨论板块,课堂登陆“教学邦”师生评价并遴选最优方案,由当选学生黑板板书最优方案,形成八则片段的核心观点解读;教师网络课件关于议论文的“八大黄金法则”贯穿课堂,重点解读“解剖你的故事”,网络课件提供曼德拉和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学生写作重新诠释“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的思想内涵,上传云平台师生评价修改;作业是链接时文《10个细节帮你理解,日本怎么能拿那么多诺贝尔奖》,学生以“创造,我们还需要什么”为题撰写读后感,上传云平台。

数字化学习,对于文科课程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资源推送、讨论平台的廉价便捷,师生缔结了学习的共同体亲密关系,并成为课程资源的“生产者”。教学云平台成就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社区,又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库,学习的成果广泛发布、及时反馈,学习不足得以对照、修正,不仅是师生间有信息的互动,生生间也建立了网状的学习信息流——后者是传统课堂无法企及的。顺便提一句,数字化学习的推进,最大的障碍其实在教师自身是否有迎接技术变革的勇气,使用技术倒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你迈出第一步。

二、自能学习,探寻学习过程的意义

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内容更具意义,这成为现代课程理念的共识。被老师灌输进的知识,乃至不如“纸上得来”的牢固。数字化学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的唤醒和释放——不是培育,因为对新事物好奇的天性与生俱来,只要我们让学习过程变得好玩一点,变得有探究性、挑战性、综合性。学生的创造力的形成,更多地与学习的过程有关。

赵周霞老师的地理课《欧洲西部》堪称现代学习方式的经典课堂。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在空白地图上按序标出①②③④⑤五个要游览的国家或城市,利用书本和网络资源(学生人手一本IPAD)查找出这五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共同确定游览哪五国,组长分配或成员自己选择一个国家搜索该国旅游资源,找到后由1-2名成员专门负责把著名景观填写在表格里。最后完成学习项目成果:完成各小组将自制的“欧洲五国游”旅游路线图(附景观图和文字说明),拍照回帖上传“教学邦”平台后,小组推荐1名“导游”上台讲解。

这样的课堂智慧,是用“虚拟的真实”打破传统课堂的很多无奈。传统课堂中很多所谓的探究,没有必要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何尝不是流于形式的伪探究、伪学习?再有学习者介入学习的姿态,是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是在“高大上”的教师面前的仰望者,他们是骄傲的创造者,他们学习的直接目标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因此而无比自信。数字化学习,让课堂没有被遗忘的人,这也是契合“全息性课程”重大意义所在。

这堂课,从学习形式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式学习”:以呈现产品为学习目标,以项目分工合作为组织形式,最终在学习过程中一并获取学科知识,学生核心素养多样养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高端的学习方式,就是因为数字化的机缘走进了初中学校,并让初中学生的学习潜能超出每个人的想象。

三、课堂翻转,深刻转变教学结构

王晓风老师的数学课《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这样上的。教师将学案上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资料和微课),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求查阅教师备好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或音像),也可随时反复观看教师为解决学生疑难而录制的微课。然后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学检测:学生将客观题直接在线回答,提交后网络自动阅卷,学生即可明白对错、题型难易,主观题既可以做在卷面上拍照后上传,也可以直接在线回答。之后,教师在第一时间归纳学生自学收获,了解学习滞后学生的状况,并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教师就归纳学生课前的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进入课堂知识的拔高训练阶段。

不消说,这是一堂典型的“翻转课堂”:学习在课外,深化在课堂。数字化是课堂组织结构的黏合剂,“教学邦”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无缝对接和循环生成,形成了某些学科、某些知识体系教学的巨大优势。这样的课堂教学,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有更大的包容性便于学习者循序渐进掌握课程内容,也更具针对性而堪称个性化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一网在手,学情不愁”,数字化技术顺便给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了档案袋,教学评价反馈,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教学邦”平台中,课前导学、教学课件、课堂课后练习在平台中得到了及时的和长期的保存,日积月累形成教学“大数据”。这对于教师调整教学结构,对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监控,对于教育科研的促进,是有巨大帮助的。这是传统教学中“可望而不即”的事情。

以上,是从课程形态与意义的视角,谈数字化给文化课程学习带来的变革。数字化学习需要硬件环境和软件平台,在技术时代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当然,数字化学习需要智慧化的校园环境,还有很多系统和平台可以整合进数字化学习系统。问题在于,数字化学习最需要教师数字化的教学思维转变,配套的还需要数字化的教学管理措施,如何使用技术并进行学科背景的课程资源开发才是关键。我校目前有20多位教师和8个班级,先行迈进数字化的大门,风景已然美不胜收,在我校“数字化好课堂”视频资源库中,以上的成功课例数量可观。

“全息性”课程观让我们跳出了教学模式思维怪圈,“数字化学习”让我们看到了教学样态更多的可能性。如此,我们课程的大观园,必将百花齐放。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十期立项课题“数字化学习背景下高效课堂路径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013JK10-L097)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