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家港近年来在初中课程建设中多有突破创新,这为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范本和研究样本。
【关键词】张家港教育;课程特色;特色课程;创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22-01
【作者简介】严华银,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南京,210013)副主任,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主任,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近30余年间,张家港从来都是一片改革的热土,张家港的教育也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不断创新,屡有佳绩,常常在某些领域能辟新径、领先行。李克强总理在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高手在民间,基层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新鲜经验、新鲜事物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部门一定要多下去了解新事物、新情况。张家港教育领域最近的改革成果可谓是有关于此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一批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建设领域,亮点在突破创新。从成果涉及的学校看,分布面广,代表性强;从成果涉及的课程领域看,几乎涵盖了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所有方面;从成果体现出来的层次和价值意义看,应该说普遍有较高的含金量,不仅有理念,而且有操作;不仅有成效,而且有经验。
这些成果,对于现实中正在课程建设征途上苦苦探寻的校长和老师们都是很好的示范和启迪。课程改革和建设,真的需要跳出应试的泥淖,突破学科的拘囿,甚至打开校门,超越教育,从社会学视野、美学范畴和哲学高度,汲取、审度、整合,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真正突破。
不仅如此,张家港的这一轮目标指向课程的深度改革,是在教育行政的“自我革命”的前提条件下开展的。在这一点上张家港又独领了“风气之先”,而且仅从本组材料展现的成果看,学校的初步“自主”,已经开始了改革红利的逐渐释放。
张家港推进初中课程改革的创新探索,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与其他事业的发展一样,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必须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之下缓慢“转型”,循序渐进。比如学校的自主办学、法人地位,如果没有在上者的高度的主观自觉、对教育的真正的赤诚挚爱、对民族未来的铁肩般的责任担当,如果没有教育行政权力的货真价实的让渡,几乎永远都是纸上谈兵或者至多是赚人眼球的虚假“神话”。张家港教育精神的可贵就在于,权力的让渡、管理的收缩、服务的跟进已经起步,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十分难得。
在“课程特色”建设中,张家港比较鲜明地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个性化”,虽非独创,但作为一地的教育口号亮出,指导本轮课程建设,强调从本土实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体现了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出新”不忘“求稳”,在突破创新的同时,也认识到三级课程体系是国家层面的课程的“大政方针”,带有教育和课程“法规”的刚性,应首先认真落实好,同时关注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和教学个性的开发,不断丰富“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内涵。
张家港提出的课程特色、特色课程很有创意,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真正实现其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层面应当稳妥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张家港的“样本”经验告诉我们,课程的设定不可能让所有的学习个体满意,也不能满足所有学习个体的个性发展之需求。关键在于,在学生接受共同的课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发现个性并为之设计可能的课程和教学方案。这是所有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需要重点关注和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