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升化学课堂效能的实践案例

2015-09-29 15:10牛国强
教育界·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探究新课标

牛国强

【摘 要】本文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探究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创设情景是前提;提出问题是核心;设计方案是保障;反思感悟是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课堂教学 有效探究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是每一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学工作者必须去反思的问题。我们要不断进行探究和实践,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含义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实施有效探究的涵义是指创设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收集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并解决问题,也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建构、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二)探究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探究包含八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创设情景,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景而产生的。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明确目标、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任务的情景,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案例一: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先演示2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三、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核心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的形成,有了问题才能进行探究。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设计

案例二:《盐类的水解》一课中有效问题情境的设计

问题导入: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呢?

组织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0.5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提供事实:①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要加一定量的盐酸;②泡沫灭火器成分为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③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提出问题:

①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

②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

③为何NaCN溶液、CH3COONa溶液、NaF溶液的pH依次减小?为何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

④如何解释①②?

(二)有效问题支架的设计

案例三:《过氧化钠》一课中有效问题支架的设计

问题1:过氧化钠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边观察边问)

问题2:它由哪两种元素组成,在化合物分类中属于哪一类呢?

问题3: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我们可看到钠与钙的位置很接近,性质可能有相似之处,过氧化钠的性质类似于氧化钙的吗?(实验验证)

问题4:过氧化钠能和水反应,反应产生了气体,这气体可能是什么呢?

问题5:金属氧化物一般是碱性氧化物,能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那么过氧化钠能与酸性氧化物如二氧化碳反应吗?(设计实验验证)

四、设计方案,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保障

设计方案,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环。开展探究性教学,经常要设计方案,它要求探究者从操作的角度把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案例四:如对“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进行适当的问题解析,就是要验证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中是否还有其他溶质存在。

(设计意图:以NaOH溶液是否变质做出猜想,紧紧围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方案的设计主要体现了Na2CO3的三条化学性质,分别从Na2CO3与酸、与碱、与盐反应产生气泡或沉淀来确认NaOH溶液是否变质。)

五、反思感悟,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目的

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应当安排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汇报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探究历程,对比改进,为学生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五:如在《探究原子的构成》一课中提出问题充分讨论后,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反思交流】

生1:根据信息①极薄的金箔,竟让高速运动的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证明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

生2:由信息②证明金原子核所带电荷种类与α粒子相同,否则二者就会相互吸引;又证明金原子核所带电荷数远大于α粒子,否则偏转的就不会是α粒子,而是金原子核。

生3:由信息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但占原子极小的体积,否则大部分α粒子不能畅通无阻地通过;同时证明金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否则金原子核将有被α粒子弹出的可能。

生4:我觉得汤姆生西瓜模型虽然不正确,但卢瑟福通过实验敢于质疑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的工作是奠基性的,卢瑟福的工作则是开拓性的。

【归纳总结】通过交流,形成下列认识:(1)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3)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反思与感悟是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要经历此阶段,才会使课堂探究有深度、有品位。

【参考文献】

[1]钱晨岚.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2006(12) .

[2]孙秀伟.新课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 02).

[3]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探究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作业针对性批改的有效性的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