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珍娟
【关键词】 生物教学;实验;指导;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质
量;创新;科学性;课外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112—01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生物知识的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做好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明确实验目的
对生物实验学生往往充满了兴趣,他们做起实验来往往有积极性,但是缺少目的性。因为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关注往往是出于自己的想象,或许只是对实验的仪器感兴趣,或许只是对实验充满了期待,或许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实验,而对于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实验过程当中应当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却很少会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实验适当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规范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器材、实验材料,还要注意实验程序,同时还需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因此对实验器材的规范操作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一般在实验前,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规则,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规范。教师可以先进行演示实验,同时对于学生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与规范。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严格要求,学生逐渐学会规范指导操作。通过规范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操作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也会得到提升。
三、提高实验质量
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仅包括实验之前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方法的指导,还包括实验过程中个别指导、细节指导、方法指导,以及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写作、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能保证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和实验程序,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顺利、高效地完成实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四、创新实验教学
在教科书上,对于各类实验都有操作指导、现象描述以及实验结论,如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将实验重复一遍,这样的实验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都没有得到培养。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教师提出实验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自己去选取材料,自己去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只要做好“参谋”就行了。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诸多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实验要注意科学性
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实验材料的差异,或者实验地域的差异而导致实验出现“偶然性”,使得实验得不出课本当中已出示的结论或者现象,这样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去分析原因,而不是强行向学生告知结论。
六、重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一些实验内容所耗费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如某种植物的生成变化,或者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大的,例如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些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完全呈现出来,就得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实验。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一要注意生物的学科性,二要注意实验特征,三要注意学生的特征,才能使实验理象更加显明,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