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方
摘 要: 目前大学生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的熟知度不一,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不能同时兼顾所有学生,同时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多为公共课,班级人数众多,老师无法对每一名学生加以辅导和监督,引入导生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授课方面遇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导生制 计算机基础 教学效果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一)学生基础不一,接受程度不同。
当前在许多城市的中学已经广设计算机课程,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打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这样相当多的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重复的计算机基础内容等于浪费时间,不仅学不到新知识,还会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同时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比较陌生,这样形成了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底子。传统的“一刀切”的单一讲授方式,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课堂上的教师的教,受到学时数和环境的限制,不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难以适应,更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吃不了”,无法满足学生的整体需求,也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为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挑战。
(二)班级人数多,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
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目前情况是计算机基础课往往是学校的公共课,班级人数很多,一般每次上课都有50~80名学生,教学和實验一般仅由一个教师承担。因此,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认真辅导,也无法认真检查每一位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课堂中很多学生的能动性较差,部分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虽然学完计算机课程,但动手实践能力无法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根据现实情况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减轻老师的上课负担呢?
二、导生制的概述与实施
(一)导生制的概述。
导生制是在18世纪90年代初,由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互教制度、相互教学法。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称级长制、教生制,是教师在上课时选择一些较优秀或年龄较大的学生先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再负责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本组学生。
(二)导生制的实施。
1.导生的选择
老师经过课程前期的细心观察、挖掘和培养选出计算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专业兴趣浓厚、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同学沟通者担任导生。
2.导生的优化
导生本着自愿的原则,被确定后,要进行培训,以发挥自身的知识作用,避免盲目进行教学活动。特别是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为其他同学服务的思想,在协助老师辅导学生时,要像老师一样热心、耐心、细心讲解。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当导生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对自己的提高,在担任导生的过程中将会锻炼组织、交际能力,同时在班级的评优工作中对作为导生的学生可以采取加分措施,所以每个导生都应珍惜这一职务,在工作中积极主动。
3.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带动教学的推动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导生制的开展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是服务于课堂的。由于导生自身存在的知识能力欠缺,并不能完全取代老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导生制开展过程中仍要全程参与,充当指引者,及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
课前,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易被导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传达给导生,同时对重难点进行强调和疏理,并传输一些必要的教的技巧和方法,让导生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清楚自己的注意之处并能明确自己所要做的事。并且针对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导生要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做到能单独完成实训任务。课堂上,教师面向全班学生主讲或演示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在小组学习前的理论储备和知识准备,导生在课堂中与其他学生共同听课,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掌握本组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导生辅导教学,每个导生将老师讲过的内容给组员做一次示范,然后在导生的指导下,组员再按照老师和导生所示范的进行实验。如果遇到相关问题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就可首先向导生求教,导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让相关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由导生负责解答本组学生的疑问,并指导他们具体操作。教师要巡视,观察每个组的教学情况,监督学生参与教学情况,回答共性问题和导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给出适宜的鼓励和表扬。课后,教师要鼓励导生自主学习更深入的知识,进行导生跟踪培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备课情况,可进行轮流导生制教学,以提高学习兴趣。
4.考核评价
完成实验任务后,由各组导生带领组员自己小结、自我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测试、评分,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教学。
三、导生制实施的优点
(一)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了基础课的实效性。
首先,提高了导生。导生制要求导生带领指导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导生不会因为都会了而无事可做,同时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规范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其次,提高了组员。导生是在学生中间产生的,他们没有教师的身份威严,比较适应对方的说话习惯。组员遇到困难,更容易向与他们年龄相仿,语言思维习惯相近,平时相处的时间较多的导生请教交流。并且一对一的指导,使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实现学习目标,达到实训要求,获得成功感。
再次,加强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导生制间接培养了生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们善于合作学习、沟通表达的能力。有了导生制的存在,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情感交流的机会自然增多了。
(二)有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
导生制改善了以往教师在课堂指导中“顾此失彼”的现象。实施导生制,一堂实验课,相当于有七八个,甚至十个、或以上老师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大部分的学生享受到“教师级”的个别指导,使教师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基础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四、结语
导生制是一种针对学生的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和思维水平实际情况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变,在教学内容上实用有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合作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动手能力,强化技能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超华,赵勇.实施分层次、分组教学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效率[J].教育经济研究,2008,2:84-88.
[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