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交互式媒体,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2015-09-10 19:43王万青
关键词:信息传递混合教学模式微课程

王万青

【摘要】 在第三次教育革命(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教育)的大背景下,在线学习、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已成为基础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着眼于学习理论的融合、学习材料的融合、学习方式的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支撑理念与环境构成,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想法和做法,并探讨了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微课程 混合教学模式 信息传递 互动内化 智慧课堂 习练外化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01-03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学习、项目学习、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学习方式变革不仅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也是全世界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学习方式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解放。我们在对我校立项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进行预研究的过程中,对“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思考。从课题题目来看,“微课程”是资源结构,“混合教学模式”是核心研究内容,“实践研究”是研究范式和方法,“实践研究”二字强调了行动研究法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法。我们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进行行动研究,我们在研究中要不断锤炼对质性研究方法的掌握,通过记录过程,对各种现象加以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研究对资源建设、模式设计等课题实践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形成工作体系。

一、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我们的混合教学模式中“混合”是中心词,混合包括学习理论的融合、学习材料的融合、学习方式的融合。“混合”强调了多样,强调了在融合中的重构,只有多样了才能有选择,有选择才能体现尊重个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1.学习理论的融合

北师大余胜泉教授在《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一文中谈到: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不是一种替代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行为主义强调外显行为,客观刺激。认知主义强调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强调外显行为后面隐藏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建构主义则强调知识的多面性,自我建构,在具体环境中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它们都有合理的科学的一面,同样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并不是所有环境,所有情况下都只适用于一种学习理论。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群体。总体说来,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加强,学习环境逐渐丰富,最适合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逐渐转化。教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是错误的。不同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它反应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混合式学习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的趋势。

2.学习材料的融合

“微课程”是资源结构,是学习材料融合的主要载体。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微课程”不同于“微课”,“微课程”是一种以知识点为对象的、以压缩课为主要学习材料、以课前预习或课后提升为主要目的的具有一定学法指导的小的课外学习单元。“微课程”具有“课程”的特点,既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又是学习者从无知通过学习而得知的过程。所以“微课程”是一个资源体系,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北师大何克抗教授在《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中提到:优秀、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课程资源就好比是“高速公路”(高等学校的校园网)上行驶着没有装载“货物”(资源)的“列车”(网络教学平台)。如果说课程内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教育资源的话,那么课程资源则是为辅助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学生学习的扩展资源。课程内容一般是由呈现讲解型的内容和教学交互型的内容组成的有一定逻辑组织结构的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则是一个个视频、音频、动画、图形/图像、文本等多种类型的或复合型的多媒体教学微课件,既可以是内容呈现和讲解型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用于教学评价的试题、试卷等资源,也可以是一些用于扩展学习内容范围的文献目录索引。课程资源的设计和网络课程的设计类似,都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

我们的“微课程”资源指教师通过交互式媒体使用技术,通过获取资料、名家指点、集体备课、个性创造,提供高水平并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微视频”资源,以及相关的测试题和辅助学习材料。“微课程”资源是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资源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资源内容建设要朝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

3.学习方式的融合

混合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对学习理论、学习材料、学习方式融合重构的原则就是让教学更加富有实效。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流程

我们的“混合教学模式”把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第二个阶段是“互动内化”,第三个阶段是“习练外化”。

(一)信息传递,着眼有效自学,注重“实”

“信息传递”指学生有效自学的过程,课前学生自主选择“微课程”资源自学,“微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有效提供了保障。教师通过“微课程”资源进行在线授课和在线辅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在线学习;学生观看了“微课程”资源中的“微视频”后,“微视频”后面紧跟着出现凸显双基的自测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诊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微视频”,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自测情况通过云平台及时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便于主导下一阶段的学习。

因此,提升教师使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制作高水平的“微课程”资源,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微课程”资源是混合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没有高水平和高质量的优秀“微课程”资源,就相当于先进武器没有弹药,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的第一个关键着力点。

(二)互动内化,打造智慧课堂,注重“活”

每个孩子都渴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对“互动”的理解:“互”就是彼此影响,“动”就是发生改变。“互动内化”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产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北师大朱京曦博士曾说过:教学中的互动,从发生人群范围来看,可以分为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自我互动:指学生对外界环境变化主动做出的自我改变。人际互动:指师生依据个体认识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社会互动:指师生依据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发生的心理过程来看,互动可以分为感知互动、情绪互动和理智互动。感知互动:指利用直观材料改变学生的经验。情绪互动:指利用特殊材料改变学生的态度或情感。理智互动:指借助问题或直观材料改变学生思维方式或过程。从发生的生成结果来看,互动可以分为并列式互动、递进式互动和批判式互动。并列式互动:指利用信息补充的方式扩大类属信息。递进式互动:指借助不断完善的方式提高认知深度。批判式互动:指通过观点碰撞不断实现并列和递进。朱教授用一张图形象地解释了互动教学:

互动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互动内化”的课堂我们称之为“智慧课堂”。

“互动内化”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是构建“智慧课堂”的过程。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对症有效的辅导,通过小组协作、集中授课、分组项目、个别辅导、适时练习组织教学,学生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所生成的知识、情感,都是微课和在线学习无法完成的,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人与人的合作、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程都是其它教学方法难以替代的。

1.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智慧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

(1)课堂内容的变化: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总是被动的接收,边听边记笔记,在课堂上学生很少进行讨论并发表观点。而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智慧课堂”,在新的技术手段辅助下,大部分新知通过“微课程”在课外传递给学生,那么课堂内就没有必要进行无效的重复,空余出更充分的导学时间,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反馈的重难点问题,有针对性设置学习项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独立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把课堂真正变成交流、展示、生成的课堂。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混合教学模式下“智慧课堂”上的教师更倾向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不再仅仅占有知识,而是借助先进的技术,通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适时向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

(3)学生学习行为变化:“传统课堂”上的学生,是学习的容器,被动接受教师经过加工传递的知识,失去了兴趣和探究的能力;而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智慧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时间,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按自己的步调自主学习、动态的学习、互动的学习、探究式和启发式的学习。

(4)教学流程的变化: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中,知识传授发生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教学步调齐步走,学习新知识,课后,通过练习和复习实现知识内化。而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智慧课堂”上学生在互动中实现对“信息传递”阶段知识的外化,并在外化的基础上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内化。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形成规律,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形成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5)混合教学模式的“智慧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第一,课堂讨论、交流、答疑。课堂讨论可以是“信息传递”阶段在线讨论的起始,也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成功的课堂讨论、交流,首要的是通过学生“微课程”学习,产生有争论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这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讨论交流的实施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是先分小组讨论,然后组间交叉讨论,最后师生总结。

第二,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性格、性别、成绩、智能、特长等划分的。学习小组成员在小组的学习活动空间里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成员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寻求帮助和讨论,而各自收集的资料可以实现小组共享。这种学习方式方便成员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混合教学模式的“智慧课堂”特点

混合教学模式的“智慧课堂”特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引用北师大屈浩博士好课标准):其华灼灼、生气勃勃。其华灼灼是指课堂要言之有物,真正完成知识的传授。生气勃勃是指课堂上因师生互动生成一种气场,气质,气韵。具体而言,智慧课堂有以下特点:

第一,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学导教,以学论教。

第二,课堂呈现动静结合的美。互动教学以知识的生成为结果。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互动中有不同的理解体验,既有自主、练习、思考的静态吸收,又有互动的动态砥砺。

第三,课堂注重展示、发表。互动过程中通过组内展示、全班展示、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等多种展示形式,给学生及时“发表”成果的平台,各种展示不断满足着学生内在心理需求,激励其不断进步。

第四,课堂遵循学规律。课堂教学是因互动促学生水平从低到高变化的过程。交互式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和维持这个过程的发生。

第五,师生教学相长的课。“互动内化”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结果必然带来生成。

第六,注重情感的课。“互动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互相激励、互相唤醒、互相发展的过程。

(三)习练外化,着眼拓展运用,注重“做”

虽然生活在富媒体时代,但孩子们仍然更希望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方式去进行自己的课外学习。而孩子们对社会实践的热情反映出他们对“学以致用”的渴望。而且,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各种“被安排的学习”已经足够丰富,他们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去积累一些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知识。这些经历和知识,会让孩子们走下“流水线”,成为真正的自己。为此,“习练外化”环节很关键。“习练”就是练习和实践。“习练外化”环节主要着眼于知识的拓展和运用。

“习练外化”主要通过小组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项目学习是针对一个实际问题确定,在兴趣和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现实世界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项目学习以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为载体,选定符合学生智能特点和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加以拓展延伸和研究。

猜你喜欢
信息传递混合教学模式微课程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研究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青少年信息传递行为研究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