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毅华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是重点板块。小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才能有效地提高美术素养。要在美术欣赏的引入、赏析、内化环节创设趣味情境、文化情境和对比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内涵、升华小学生美术欣赏的情感。
关键词:美术欣赏 情境创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80-0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综合提升。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时,采取的主要教学流程还是“呈现作品—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单一化的线型方式,在这样的欣赏模式下,小学生进行的美术欣赏往往带有被动性与枯燥性,他们并不能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去。在“学为中心”的美术课堂转型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很多美术教育理论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脱离了情境的欣赏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好“情境”的台,从而让他们在“情境”中唱好“欣赏”的戏。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欣赏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引入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引入环节效果平平,小学生是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欣赏教学的内容,为小学生创设趣味化的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美术欣赏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创设“诗意情境”,以此引发他们的欣赏欲望。
例如,在教学《水墨画动物》一课时,为了激发小学生对水墨画动物的欣赏兴趣,笔者先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图片,小学生看了以后十分喜欢,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么多的小动物如果我们利用水墨画来绘画会是怎么样的效果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小学生的欣赏兴趣,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呈现一位画家画水墨画的过程,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欣赏兴趣的激发,从而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调动。
以上案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效地让小学生感受到了“诗画结合”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下,小学生的欣赏欲望被激发出来,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自然能够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其他画作的欣赏中去。
二、创设文化情境,提升欣赏内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这就意味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并不要求培养小学生专业的美术技能,重点是要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在赏析环节要善于为小学生创设文化情境,要引导他们经历美术赏析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美术欣赏水平。
例如,在教学《水墨变体画》这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小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水墨变体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上呈现了几幅水墨变体画的代表作品,然后,引导小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他们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为有效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经历欣赏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小学生经历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才能有效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元素。有效的欣赏过程应该是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根据美术作品的内容为他们创设“对话情境”,引导他们在与美术作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欣赏。
三、创设对比情境,升华欣赏情感
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促进小学生对美术作品内容与主旨的内化。内化环节作为美术欣赏的最后一个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内化欣赏时,教师要善于根据画作内容为他们创设“对比情境”,引导他们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升华美术欣赏的情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水墨画动物》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知与把握水墨画动物的特点,先后给小学生出示了《奔马图》《游鱼图》《墨驴图》这三幅水墨动物画作品,然后,让小学生对这三幅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找一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小学生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围绕这三幅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用墨进行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美术欣赏情感。
总之,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想象时,创设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情境能够为小学生的美术欣赏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好“情境”要善于在美术欣赏的引入、赏析、内化环节创设趣味情境、文化情境和对比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内涵、升华小学生美术欣赏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丽化.小学美术欣赏有效教学三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
[2]王铁林.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J].广西教育,2013,(9).
[3]刘和英.创设有效情境,引导美术欣赏[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