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曼曼
【摘要】 一节成功的课一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一个个教学细节肯定可以透射出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学功底的一种展现. 它看似平常,却在平常中蕴含着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 我们数学教师要精心预设细节、细心捕捉细节、真心改进细节,努力让课堂富有智慧、生成精彩、充满真诚.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细节;教学策略
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关注细节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来源于教师与教材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 为此,课前教师应先参透教材,并对学生的学情作充分地了解和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兴奋点,教学生不知道的,让学生学该掌握的,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各个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学生对话的艺术,既能指导学生用完整通顺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互动呈现积极的状态,延长学生思维的长度.
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用5,6,7,8四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且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最大”.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两个数的和一定,差越小乘积便越大”这个深奥的道理,我注重了如下的细节设计:
活动一:同桌合作,用16根1厘米的小棒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并把每次拼的情况填在下表里.
实际上表格中已经渗透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 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学生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正)方形,长、宽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宽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这个结论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活动二:用1,2,3,4组成哪两个两位数,使它们的乘积最大?学生开始用估算的方法,首先确定这样的两组数“42和31;41和32”. 也就是说,学生对十位数的确定是没有疑问的,但个位数如何搭配心里没底,且更多的人倾向于第1组乘积最大. 这时我告诉他们,一定是第②组乘积最大,但学生不信,更多的人开始计算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却不明白老师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对这两组数的规律也没有感知. 接着我又出示了“5,6,7,8”这四个数,提问:“到底是‘86 × 75,还是‘85 × 76的乘积最大?”学生在上题的感知基础上,凭直觉判断“85 × 76”的乘积最大,但仍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我将几组数竖着排列,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的和、差各有什么特点?与积又有什么关系?结合活动一,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茅塞顿开,对上述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然而,为什么可以这样想,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那就是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有机渗透,将这两组数分别当作长方形的长、宽,长与宽和不变,即周长不变,那么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反之,面积就越小. 直到此时,应该说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老师的“秘密武器”. 这两个细节的设计,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带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更让学生得到了发展,让数学课流淌着灵性.
二、巧用细节,让错误演绎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灵活调控,变错为宝,使课堂变得更加出色. 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课堂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 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他从非凡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教师预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名学生站了起来,反驳了她的发现.
生3:老师,我不同意刚才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 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他的一番反驳,让教师犯难了. 谁能简单地说她的发现是错的吗?怎样让大家都理解这多在哪里呢?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这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 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
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画一条对角线,引起错误的“发现”进行反驳,这个错误本身富有研究价值. 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點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 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 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 当时教师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去反驳,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显现素质.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 关注课堂细节,其实质是精致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教学亮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绽放个性和魅力,也是当下课堂教学真正走向有效、高效的法宝. 只有从细节入手,大作工夫,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显现细节之美、细节之智和细节之效. 在教学中把握细节充分,从细节中体现出老师的教育智慧,让课堂变得更加完美,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