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2015-05-30 23:28张立娟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生物教学教学策略

张立娟

【摘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的需要。生物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立足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大力开发教材,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创设科学探究的空间,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更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课程标准》特别提出要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把科学探究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开发、利用生物学科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学生也习惯于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知识,思考回答问题力求答案的统一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尝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主动求得真知。如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种子发芽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进一步探究植物在幼苗期、生长期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等,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通过探究,形成不断深入思索的习惯。

二、开发教材,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空间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例如,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他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意思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废弃5号电池一节,去皮、砸碎、制成电池浸出液,把一株植物插入盛有电池浸出液的瓶中,观察到植物的根系逐渐变黑,不久植株逐渐萎蔫直至死亡。用浸出液浇花──花死,用浸出液养鱼──鱼死等。这些现象和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性,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表达交流的机会。例如,在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时,有的同学在采集鼠妇时发现,除鼠妇外,在同一环境中还找到另外两种动物──马陆和蚯蚓。于是这个同学没有拘泥于鼠妇一种动物,而是思考:这两种动物的生活是否也会受光的影响呢?便各采集10只进行了探究。教师知道后不但没有责备,而是给予鼓励肯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同时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3、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一切科学探究都是才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答疑。例如,学习“种子萌发”时,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实验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两周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拿到课堂上。学生对种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教师几乎没费口舌,学生就得出结论: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课堂上讨论得非常热烈,组与组之间还发生了争论,并就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向教师提出质疑:“如果外界条件都具备,把大米种下去回发芽吗?”“把炒熟的麦子种下去会发芽吗?”等等,不知不觉,同学们在争论中深入,在争论中整合,在争论中得到提高。

三、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自己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条件。“选多大的馒头?恒温的时间?去唾液的量?”“不用水浴恒温,直接放入口腔中,行不行?”每个小组经过认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探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分工合作,动手实验,课堂气氛高涨,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一系列类似活动,明确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有效提高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经过类似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明显提高,如当有的学生见到韭菜是绿色的(有很多叶绿素),而韭黄是黄色的(缺乏叶绿素),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当知道韭黄是在暗处培养出来时,便想到“光”可能是影响因素,并做出假设: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然后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取长势完全相同的两盆韭黄,一盆放在光下培养,一盆放在暗处培养,几小时后,观察两盆韭黄颜色的变化。……整个过程,既简单又明了,俨然一个小科学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把握一切教育契机,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能力生物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结合新课标要求对高考物理实验题命题特点的分析和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教学实践探究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