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堂堂清”中走向成功教学

2015-05-30 10:48:04谢昌平
中学理科园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学评价物理教学

谢昌平

摘   要:“堂堂清”的内涵是:每一节课教师都应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不给学生留问题。本文以如何实现“堂堂清”为中心,从“研课”、“情趣”、“互动”、“评价”深入系统地展开论证。针对每个研究点又从理论依据、注意事项、科学方法、教学实例逐一论述。要实现“堂堂清”必须有效做好教学各项工作。

关键词:物理教学;堂堂清;全面参与;科学评价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主要场所。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狠抓课堂,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学习目标。要达到这一要求,最根本的就是如何实现“堂堂清”。

1   精心研课——全面掌控教学内容

研课是实现“堂堂清”的前提。要达到“堂堂清”的教学效果就要以研课为切入点,从课标、教材、学情、教学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全面掌控教学内容。

1.1   从解读课标中确定“清”的程度

初中物理课标是教师从事物理教学的总的指导精神,它全面地阐述了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其中内容标准采用按类、分点的方式详细的规定了各物理知识的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比如:针对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世界”,课标规定:(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1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1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1 ]。根据这一规定,本章知识要求层次是了解。不要求学生用知识进行区分、解释、计算等。

1.2   从阅读教材中确定“清”的内容

教科书是物理教学的蓝本,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依据,它为物理教学提供了详实的内容。以八年级物理“快与慢”一节为例,教师通过阅读发现:本节涉及内容有比较快慢的方法、速度概念、规律应用、知识拓展等。

1.3   从分析学情中确定“清”的方向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服务于学,而学又制约着教。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分析教材,还要深入分析学情,并根据学情适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或通过自身能弄清的知识,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还不理解的知识或习题,教师要把它作为课堂上主要“清”的对象。

1.4   从开发资源中确定“清”的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涌现课堂,使现代教学变得更加精彩、直观和高效。要做到“堂堂清”,就要充分开发学校已有的资源,把有利于教学的仪器、设备投入到教学中。比如:物理规律因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故不宜教师直接讲解。教师可利用学校已有的器材或自制教具开展实验教学。对于难以演示的物理现象,教师可通过相关视频,并在课堂上适时播放。

2   激发情趣——全面促动学生参与

众所周知,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热爱的事物,乐于接近它,研究它,接受它。据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物理情感的培养,要把这一培养贯穿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2.1   问题设疑法

需求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自己急需弄清的知识或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易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或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比如,在教“动与静”判定时,提出“地球在不停自转,站在地面的我们也随着地球一起自转,为什么我们却感觉不出自己在自转呢?”。在教到“电热”时,提出“白炽灯的灯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这是为什么?”。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故问题抛出后,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

2.2   实验演示法

实验是科学之父,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是验证各种观点、学说真伪的法宝。而一些实验产生的奇特现象,由于它刚好迎合了学生好奇的天性,故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在教到“大气压”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在集气瓶中装少量的水。用酒精灯给瓶子加热。几分钟后把酒精灯移去,同时把充有部分气体的气球放在瓶口上。过一会儿可以看到气球被吸入瓶中。”在教“滑动变阻器原理”时,不妨“把电源、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串联起来。然后移动滑片,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实验产生的现象是学生生活和以往学习中没有接触到的,加上这些现象是学生难以预料到得,故学生观看后,必将引起反复地回味和思考。

2.3   成功激励法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但学习中如果频繁失败,必将挫败学生的自尊和信心。相反,教学中如果有意给学生提供各种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甜头,学生必将乐于参与到课堂中去。所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意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在学生作答后,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性点评。比如,在课堂小测中,题目难度尽量小一点,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考好。在打分时,讲究技巧,接近及格或优秀的都直接提升为及格或优秀。

2.4   言语幽默法

幽默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把幽默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巧妙地处理突发事件。比如,在讲解“扩散现象”定义时,教师可讲述一个与扩散有关的笑话:一个教师正批评学生。教师说:“前天只有一个学生没做作业,而昨天居然增加到四、五个,为什么?”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冒出:“这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虽然这个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但通过这个笑话,却使紧张的学习气氛变得宽松和愉悦,而且使学生对扩散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再如,当学生手机响起,教师想把手机没收而学生不情愿时,若采用强硬手段,势必会引起师生对立,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场面。面对这种状况,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急中生智用幽默的言语将其化解。教师可以这样说 :“我知道手机对你很重要,因为你下课时有重要的事情要与他人联系,所以我就暂时不没收,手机还是由你自己保管。”简单的这句话不仅化解了师生尴尬局面,又使教学很自然地回到正轨。

3   互动互助——全面展示师生地位

《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 ]。教师、学生和资源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在教学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3.1   师生互动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启发和示范,学生的作用是当堂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能侧重于某个方面。互动的基本方式是师问—生答—师评或生评。互动中,只要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行为,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而教师的点评一定要做到简洁、精准、到位。比如,在教“力”一节时,教学目标可采用多次师生互动来实现。本节涉及三个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针对“力的概念”教学可设计为:教师先提出“请同学们观看课本图5-1各种各样力的现象,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接着学生围绕图展开交流和讨论。最后展示学生自学成果,对学生回答教师要逐一补充和点评。针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可设计为:教师提出“请同学们根据课本设计进行实验,感受一下当你的手对物体施力时,你的手有何感觉,为什么?”。接着学生开始进行实验。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请学生代表谈实验感受,并对学生回答逐一点评。至于“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与上面两个环节设计相似,不再叙述。

3.2   生生互动

由于师生之间存在众多差异,故师生之间的思维、表达、解题等方式不尽相同。如果把教师的思维和处事之道强加给学生,显得十分不妥。另外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一同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升。生生互动的具体方式有:(1)小老师互动式。 培养小老师的方法是:①要精心挑选培养对象。 通过平时、课堂上的观察,把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好、敢想敢说、在学生中有威信的学生作为“小老师”的培养对象。②要耐心培养“小老师” 。首先是培养他们热爱同学,乐于为同学们服务的好品德。其次是培养他们各种能力,使他们基本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③要放心使用“小老师”。(2)小组讨论互动式。(3)一对一互动式。(4)开放互动式。 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生生互动应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再确定。比如,讲评物理试卷。因不同学生的学识、能力不同,试卷中错题不尽相同,但同桌之间错题可能相同。故可先开展“开放互动式”生生活动。互动中,允许学生到答对的学生处学习、取经。经过这一互动,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已所剩无几。接着让学生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再一一讲解。这样教学,教师不仅轻松,而且充分发挥了先行生对后进生的促进、转化作用。

3.3   师生与资源互动

教师要根据教学预设适时利用好研课中精选的教学资源。对于教材、课堂训练、课堂小测等学习任务性资源,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书写或交流;对于视频、实验等学习过程性资源,展示或产生的现象要明显,现象能验证、归纳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对于知识拓展性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对学生存在的困惑适当解释。

4   科学评价—全面调动学生动力

评价制度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和结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要实现“堂堂清”就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课堂评价。构建课堂评价要依据中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学科性质、终生发展理念,内容要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论和行为两个方面考虑,全面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课堂评价内容可制定为:(1)凡是经过思考后的学生言论,不论对错都要给予积极肯定。对不经思考的错误言论,要及时否定并加以引导。(2)凡是有利学生学习的行为,比如“学生对知识、问题的讨论”、“学生因看不见黑板板书而移动座位”、“学生因知识不理解举手向教师请教”等都要赞同和允许。相反,凡是影响学习的学生行为都要及时制止。(3)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要多一点肯定和表扬,少一点指责和批评。在这样的课堂评价下,学生内心不存在压力,学生行为没有顾忌,学习的气氛必将更加浓厚和活跃,课堂教学必将取得理想效果。

总之,要实现“堂堂清”必须系统地做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课前要进行全方位的研课。课堂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情趣,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发挥教师引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课堂评价规范、调动学生的言论和行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堂堂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21.

[2]何彩莲.教育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1-42.

猜你喜欢
科学评价物理教学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初探
论文层面指标ALMs)计量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26:52
关于“比较法”教学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4:47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4:43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01:21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0:33
寓教于乐,打造快乐而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37期)2016-05-30 14:54:06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践行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9期)2016-04-15 08: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