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玫
摘 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成效,不仅仅需要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参与,还需要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取物理学习的成功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分析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影响及教师的针对性的教育。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思维定势;对策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由于学科的这个特点,多数学生感觉是上课愿意听新鲜,下课后不愿意探究原因,而且多数中学物理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感觉到物理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所以,物理初学者往往是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这样往往收效甚微,教师也在为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寻找不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苦恼。其实,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导,如果忽视了此因素的影响,教学上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若不认识到这一问题,学习水平也很难提高。
前苏联教育专家达尼洛夫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及其规律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个教学过程是通过这三个基本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学就其本质或主要内容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不言而喻,教学的目的在于“施教学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的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求得认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也就是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乃指后天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学习品质、兴趣、意志、情感等等诸多因素。如对此认识不清,必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会带来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排除它的消极作用而取其积极的作用,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认识的能力提高及发展。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非智力因素对物理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因非智力因素与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联,需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解决,本文仅从教学角度做了点初步探索。
1 学习动机、兴趣的影响
“兴趣是人要求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人要想在掌握某种事物上取得成功,首先必对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根据个人需要的动机而产生。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引导,使学生在正确的动机下产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这绝非一件易事,由于物理学科特点及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初中生初学物理,往往是出自一种新鲜和好奇。他们完全以自身猎奇需要为动机而对物理暂时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因此,这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表面现象和结果,而不是从“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角度来学习物理,没学会从中找出现象发生的条件、原因和变化时的关系,这就大大阻断了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追求和探索。这一因素,也是物理学习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求职的兴趣和情感。应设法将各种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们清楚地知道:人类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物理。为了工作、学习和生活得更好,就需要掌握好物理知识,达到认识自然,进而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也正是唯一正确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的学习兴趣是长久的、向上的、积极的。教师在教学中可列举或是演示一些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中存在而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现象,将这些现象引入知识之中,使学生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机械化地学习一个个的生活中的现象,仿佛他们就置身于一个生活空间,在这空间中去探寻物理,去解决问题。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消除了学习障碍,同时也激发了探索愿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不知不觉便可以将知识消化和吸收。当然,认真做好每个实验,将其揭示的内容加以外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法。
2 片面的、错误的生活经验影响
很多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现象都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它来源于生活,但是表象本身并没有揭示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学生在学习之前已接触到大量物理现象,但不少现象所得到的第一感性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不反映事物本质却使学生形成心理倾向,对理解物理规律往往有严重的干扰。如:学生在平面镜成像问题上认为镜子小,看见的像少,得出“镜子越小,所成像的范围越少”,即不能成完整像的错误理论;在力学问题上,认为“人在拍皮球,只能是皮球受力”;在电学问题上,认为“开关只能是断开时没电流”,这些片面的观念。达尼洛夫认为物理“概念是经过许多个别现象的特征进行概括之后产生的”,对某种事物的许多表象并不等于对这个事物有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时,一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中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在上述例一中,认知的要点是掌握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一规律与实际中能否看见完整的像及镜的大小不能等同联系。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从正面以及各个侧面观察物体在镜中的像,从而从每个所看到的表象中概括出物体在镜中确实成有完整的像,只是人在某个位置不能同时看见而已,也为正确学习运用知识扫除了障碍。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利用实验或是例证给学生现象,引导学生从这众多的现象中概括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加以运用。
3 固定思维影响
这种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现象或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带来的思维上的干扰与阻滞。总认为根据已知的现象或知识应是怎样怎样,想当然地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掌握会形成一个心理障碍。例如,用力踩踏脚,自行车前行,不踩了,车便会停下来这一现象,便认为是力使自行车不断前行,这一思维得出的知识结论必然是力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样对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形状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一结论会形成学习障碍。另一种情况是:已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障碍,这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学习负迁移,这种迁移是消极的,会给新知识带来不利因素。例如,学习热学知识后,会将物质吸热、温度升高这一思维定势带入有关热学的其他章节学习,给掌握新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又如,在学习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后,会将物体质量不变这一思维带入重力(G=mg)学习,从而对重力会随位置的改变这一知识带来负迁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其逐渐学会正确地了解现象,探索出它们的本质和特点,弄清所学各种现象(知识内容)的联系。
对于上述情况,教师在讲述知识时还应阐明知识的本质特点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知的旧知识中,通过正确的思维,平稳地过渡到新内容,这就避开了学习的负迁移,使思维的正迁移发挥有效作用。如学习重力时,强调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离开了地球吸引,重力便不存在了,离地球越远,这种吸引作用也越弱,即重力越小,这就是此知识的本质内容。同时再加以引导,“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质量不变,重力却会变,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是这个“g”,也为我们今后学习万有引力、重力加速度做了些知识上的准备。
4 习惯语言的影响
初中学生正是人生步入少年的阶段,由于心理及生理上发生的变化,他们不再像儿童时期模仿大人或是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因为儿时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少年时期逐步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转为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逐步形成了带有个性的思维习惯,大量的生活现实也使他们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也正是这种语言习惯,制约了思维的发展,未能将思路扩展延伸,久而久之,造成了对现象判断的准确性差,甚至出现科学错误,对学习水平的提高形成障碍。例如,生活中的“铁比木头重”在物理上来说是错误的。又如,生活中的同义词,物理上并不能相同,把“温度升高”“液面升高”说成是“增加”“增高”“加大”等都是错误的。再如,生活中省去原因或结果的话很多,但意思都懂,然而在物理做题中,省略条件或是前因不搭后果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例如:“用宽书包背带为什么比书包背带舒服”答:“因为减小了压强,所以舒服” ,这属于未答条件一类。“因为增大了受力面积,所以舒服” ,属于未答结果一类。再如“在高山上能否用普通锅煮饭”答:“不能”这属于前因后果都未回答一类。从表面答题来看,很像是智力因素造成的,后经本人多次询问验证,发现多数为语言习惯所致。
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物理语言习惯,办法是严格要求。特别是教师自身的语言修炼。无论是讲述知识、谈分析思路,还是题目解答与讲评,教师都要要求自己语言所描述物理现象及知识、规律的科学严谨,不夹带任何不恰当的习惯语抑或是口头语从而示范性地潜移默化传给学生。再者,便是对学生问题叙述或作答进行严格要求,使学生从始至终都是完整地、科学严谨地将知识接受进去,并能应用。
5 隐条件的干扰
物理现象往往是很多因素的综合,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这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解答,但题中所给的各因素不一定都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是隐条件或是现象,如对此隐条件不能正确地理解,并作出分析判断,势必会给题意的理解作出错误分析判断。有些知识的解答,并不是某一知识,而是某些知识的综合,如对某些隐条件一无所知,往往会将现象归类于某一物理知识范畴,这不仅影响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影响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如,大气压强会随高度变化这一物理现象涉及到空气不均匀、密度不等问题。热气球上升牵涉到力学、热学两方面物理知识。重力由于在地球上位置、高度的不同,而造成同一物体重力不同这一现象牵涉到地球引力、自转等现象。又如:下雪不冷化雪冷;冬天,内陆温度比海洋上的温度低等现象,不仅和有关物理知识有关,还与地理、气象等现象有关。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对有隐射问题时,教师应将发生原因、条件、试用范围、结果、物理定义等问题都将应讲清楚,并进行一些有目的的问答和训练。如遇有涉及其他学科方面的,应交代清楚,目前的解答并不完整,只是由于知识尚未学到或不了解其他方面,暂时不能做出完整的解答,但教师应该提醒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以便学生今后的学习方便。第二种情况,教师在精选习题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参杂有其他学科知识或是尚未学到的知识的习题。对应学过的知识或是即将学到的知识,教师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引例解释,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就能掌握全面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并在知识上也是完整的。
总之,学生学习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更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并且利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