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
摘 要: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和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同时非智力因素在中小学阶段是很好训练和培养的。作者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从这几方面对学生加以要求,长此以往,使学生素质提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智力水平相近,呈正态分布,非智力因素差异较大。中学生数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联系。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导向、促进、激励、调控的作用。几年来,我在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保证。理想是灯,信念是塔。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迷失了方向的小船在大海中航行,永远不会找到彼岸。所以,对一个人来说,理想很重要,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动机很重要。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指向、动力作用。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现实的、远大的动机理想。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做出顽强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周总理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理想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当然立志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结合数学学科来讲,让学生每次都定一些学习目标。如上次考试获得了多少分,本次力争达到什么程度,又如这节数学课你一定要争取学到知识点。总之,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有目的、有方向、有动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达到学习目的的调味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数学知识特点,采用新颖、多变、灵活的教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采用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等方法,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处于积极持久状态,更好地提高智力水平。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结构,多给学生机会,才能既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让学生会学知识。如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中有关对顶角、互补知识的时候组织学生这样活动: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而且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更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趣、很快乐。
三、培养良好习惯,发挥非智力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时注意听讲,善于进行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学习活动;独立完成作业,自学自我检查;注意阅读数学课本……比如:在作业规范这一方面举一例。很多时候,学生拿到一道题,很快就能把答案做出来,但让他说一说为什么,却说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和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导致肚子里有货却写不出。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百一十五页有这样一题:△ABC内有一点P,联结PA、PB、PC,分别取PA、PB、PC的中点D、E、F,连接DE、EF、DF,△ABC和△DEF相似吗?为什么?这一题,学生很快得到结论,但让他们写推理过程,有些同学无从下手,感到有一定困难。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很普遍。怎么办?让学生先自己分析,把自己的分析情况说给同桌听,相互补充。再动笔,如同写作文一样,力求准确、完整,做到有理有据。
四、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中老师应该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经常提建议,善于补充学生的发言;在教学中寻找创造性解答方法。有利于同学们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培养。如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的应用》时,我这样处理:这一节课共有这样三道例题:例4:为迎接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计划由某校八年级(1)班的3个小组制作红旗,后因一个小组另有任务,改由另外两个小组完成制作红旗的任务。这样,这两个小组的每个学生就要比原计划多做4面。如果说这三个小组的人数相等,那么每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例5:甲乙两公司各为“见义勇为基金会”捐款3000元。已知乙公司比甲公司人均多捐20元,且甲公司的人数比乙公司的人数多百分之二十。实践证明,这样训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一定的锻炼,让他们学会倾听,长此以往,学生各方面能力都会有所长进。
当然,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需要长期培养。我们必须着眼平时,持之以恒,经常进行,才会有所进展。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高涨的学习情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14(04).
[2]周传刚.浅谈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11).
[3]周容.浅谈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J].课外阅读,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