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但面对这些错误,教师是如获至宝还是袖手旁观呢?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学生 写作 观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15-02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善于捕捉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巧妙点拨,课堂反而会“因错而美丽,因错而精彩”。
一、巧用“错误”资源,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一)面对错误不妨来个“和风细雨”
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由于学生出了差错指责批评,压得学生抬不起头来,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学习的信心随之东流,最后导致学生对作业差错不去分析根源,就急于动笔,草率地改正一下,或是找其他同学抄一下草草了事。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一如既往地尊重、激励学生,认真对待作业上的错误,要保护好他们改正错误的“面子”,为他们提供改正错误的台阶。比如,刚学完解方程时,学生很容易忘记写“解”字,这时教师不必小题大做,不分轻重、不留情面地来个大红叉,不妨在他的作业题旁边写上一句激励语,学生看后往往会了然于心,马上添个“解”字。我想,这个“悟”的效果要比“训”的效果好得多。
(二)对待错误不妨来个“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差异,坚持因材施教,既是贯彻新课标精神,又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应该把握的原则。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这一复习课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报数对的游戏:1.学生互报。先让学生用5秒钟的时间同桌互说自己所在的位置;2.师生互报。先让学生报数对,符合报到数对的同学必须站起来。接着角色互换,由老师报数,学生配合站起来。我一口气喊出了6个数对(1,1)(1,2)(1,3)(1,4)(1,5)(1,6),学生齐刷刷站起了一整列。这时教师问:“为何站起了一整列?”生:“因为你喊的数对中列数都是1,所以站起的是一整列。”教师又问道:“你也能像老师这样喊数对吗?”学生兴致很高,都说能,不仅完成老师的任务,而且跟老师喊得不一样,喊出的数对站起的是一整行的同学。从这一环节我们已经看出学生对数对表示位置关系,应该是掌握得相当不错。但是教师还不满足现状,继续追问:“刚才我们说了6个数对站起了6位同学,老师这里还有一招,只要说一个数对,保证站起一列或一行的同学,你们信不信?”学生都说不信。当我在黑板上写出(X,3)时,学生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接着我又问道:能否只用一个数对,就能让全班同学站起来。此时已经把学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兴致高涨,好几个同学纷纷举起手。教师提问一名学生,生1:(X,X),全班学生很配合地站起来。教师眼光扫了一下全班,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位学生没站起来。师:你为何不站起来?生2:数对(X,X)不能代表全班同学,只能表示同一列一行的同学,而要表示全班同学的数对应该是(X,Y),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此可见,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错误。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抓住错误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究,直至推翻错误的结论,达到不攻自破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错误陷阱”,让错误绽放光彩
作为教师,学生有了错误,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有效纠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多采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再想;不同的意见提倡争论。让“错误”成为新的教学起点。
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计算下面一题:38.2÷2.7,要求学生进行验算。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错了,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道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
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教学事半功倍。
三、挖掘“错误根源”,让学生迈入知识殿堂
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拓宽学生思维。
比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150-65-45,不少学生往往把它错误地计算为:150-(65-45)。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弄错了。这时,教师适时地给学生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小明过生日,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他买衣服,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45元,爸爸付出15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熟知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算式是(65+45);再算出找回多少元,算式是150-(65+45)。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根源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难题解决了,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错误”,让数学课堂更美丽[J].人民教育,2013,(12).
[2]张娟,李晓兰.在数学教学中巧用“错误”促学生成才的思考[J].上海教育,2014,(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4期